(共57张PPT)
西去列车的窗口 错 误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西去列车的窗口 错 误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江神子
[宋]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后所作。词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怀念故人的情怀。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清夜小窗围兽火”三句,继写岁暮冬夜“憔悴一衰翁”的活动、感情。“官梅疏艳小壶中”三句,写衰翁本在小窗下围火饮酒消愁,忽抬眼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
最后三句,在感情上又是一个转折。由梅花想到自己“身在大江东”,由“大江东”又想到自己远离“上国”(即京师),想到故人。结句写“晴嶂远,暮云重”,以景结情。这首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嶂远、云重”,使情也随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
基础自主学案
●词语积累
①渴念:非常想念。
②劈荆斩棘:砍伐荆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③臂膀:胳膊;比喻助手。
④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⑤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
⑥跫音:脚步声。
●名句名篇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和丁毅等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_______》,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白毛女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郑愁予(1933- ),原名______,祖籍河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郑文韬
抗战期间,一边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一边随母亲学习古典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家人到台湾。先后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写作背景
1.《西去列车的窗口》
1963年春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吸收了一大批上海青年入伍,贺敬之的这首诗就是以此为题材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2.《错误》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台湾,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发生急剧变化。《错误》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走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时期,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
相关知识
蓝星诗社于1954年由余光中等成立,并先后创办了《蓝星诗刊》杂志、《蓝星诗页》、《蓝星年刊》等,对台湾的现代诗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蓝星诗社是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创作路线,提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个性,形成独有的以乡土情结作为诗歌精神的创作风格。
1957年诗人覃子豪发表重要诗论《新诗向何处去》,主张诗歌应该通过反映现实和人生来观照读者,也就是传统的严谨和浪漫的抒情相结合的风格。蓝星诗社的成立对台湾的诗歌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现代主义诗群,也称为现代派诗群,源自于纪弦所创办的《现代诗》诗歌季刊。1953年纪弦成立了《现代诗》诗社出版诗歌季刊,二月创刊问世。参加《现代诗》季刊的还有杨唤、林泠、方思、羊令野、郑愁予等。1956年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新诗的再革命运动,即所谓的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
现代派诗人也可说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延续,所以也称为新现代主义。《现代诗》季刊的创办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诗歌的起端。
课堂互动探究
1.《西去列车的窗口》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这是一首支边题材的抒情诗,写的是一个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带领一群青年离开上海奔赴塔里木,在列车上度过的几个不平静的夜晚,集中表现了人物不平凡的精神世界。
细节揣摩
通过西去列车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祖国的万里江山”和“革命的滚滚洪流”;通过西去列车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新老一代革命重担的胜利传接,“血染的红旗”和“汗浸的镢头”有了接班人。
2.《错误》这首诗中“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写出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从反面写出了“她”对心上人的渴望。“不来”的是“东风”,这东风借喻为心上人归来的消息,没有这样的消息,“她”当然无精打采。“不飞”的“柳絮”借喻为少女的神采。
“不响”的是心上人的“跫音”,这里借代心上人的归来。心上人不归,春帷当然“不揭”,这“春帷”跟上面的“柳絮”一样,也借喻少女的心情。两个“三月”也都借喻为“青春”。概而言之,四个否定句写出了“她”渴望和哀怨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错误》这首诗中“美丽的错误”的内涵?
【提示】 诗人不言怨恨而怨恨自见,其得力处在最后两行,特别在“美丽的错误”之后。错误而谓之美丽,就常理而言,是矛盾的。不过,仅从矛盾语来欣赏“美丽的错误”,并未能尽得此语之妙。蹄声是美丽的,因为女子以为来者是归人,但情景瞬即逆转,“我”不是归人而是过客,这就是“错误”之所在了。
“达达的马蹄”起先所代表的美丽,好像杜甫的“画省香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代表的“错误”,则如“违伏枕”,如“欲饮琵琶马上催”。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本诗开始时以广大的江南为背景,跟着焦点移至小城,然后至街道、至帷幕、至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与马蹄同时出现的,是马蹄的声音。等了这么久,且已到黄昏时分了,“我”却不肯留下来。我“是个过客”——镜头拉远,窗扉、帷幕、街道、小城……回到江南广袤的空间,而与首行“我打江南走过”呼应。
4.《西去列车的窗口》作者在艺术方面作了哪些方面的尝试?
【名师点拨】 一是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感情,如开头三节:“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深度探究
第一节点明地域,第二节点明时间,第三节则从列车旅客的视角出发描写人富于动态的感受和印象。有了这三节,就为底下人物的活动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二是选择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表情动作来表现他们内在的感情波澜,诗人让“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三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也站出来直抒胸臆,以便把诗作的感情推向高潮,这就是诗篇最后几节的内容。
5.《错误》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名师点拨】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诗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
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1.《西去列车的窗口》
(1)将民歌与古典诗词结合,既有古典诗歌的凝炼美,也有群众口语的淋漓酣畅美。诗人喜欢民歌,也爱我国古典诗词,在诗歌创作中很想汲取这二者之长,用以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写作技法
(2)感情起伏变化,当缓则缓,当急则急,缓急相间,自有一种美感。作为一首有人物、有叙事成分的长篇抒情诗,要想始终充满浓郁的感情,必须掌握感情起伏变化的脉络,作者很好地把握到这一点。
2.《错误》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这首诗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中国的,“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甚至以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中国读者心中亲切的联想。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是其创作特色之一。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这首诗通过鲜活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的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结构图解
写作素材积累
●素材开发
总是对郑愁予的错误有种特别的感受,为什么他可以将错误写得那么婉转优美,为何错误在他的笔下可以携带优美的情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简单的词汇、朴实的语言赋予错误宁静简约的美。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蒙娜丽莎的微笑,错过了费加罗的婚礼,错过了十四朵向日葵,错过了日出印象,在错过了这些美丽之后,请不要再错过。珍藏一种美丽,它叫做错误。
●精彩运用
柳暗花明又一村
恰如平静的湖面上荡起的一丝涟漪,恰如静谧的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恰如杂乱的荆棘中绽放的一株娇花。
人生的际遇,总是如一棵青藤,不知在何时,在攀援的途中,便绽放出可爱的嫩芽。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绝境逢生,谁都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来形容王维的诗意人生再合适不过。亦冒亦隐,纵情山水,王维在二者中往返,却在山水中找寻心灵的慰藉。
游尽明月中的清泉,历尽青松下的圆石,享尽这不为我所役的人生,在山穷水尽之时,随意躺下,却又找到内心另一座恬静闲适的村庄,浮云升起,飘散。明月照亮了他的心,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郑愁予说过: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道出的是多么凄凉的光景,可我们若是转念一想,姑娘心中泛起的腾腾热意就是错不也错得美好吗?
正如道尔顿,在发现自己对红蓝色认知的错误时,却研究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空白。
正如安藤百福,在拉面摊上找到了商机,创造了世上第一包方便面。
正如乔利,在将灯油滴在熨烫衣服上这样的错误之后,却发明了干洗剂。
这不是都在说,绝境往往能逢生,错误的开始往往能促人成功吗?
无论是王维还是郑愁予,无论是道尔顿还是乔利,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不都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吗?
转念一想,就能如王维般寄情山水,坐看云起,就能知道道尔顿、乔利般发现新知,收获成功,就能在绝境中逢生。
在人生的际遇中,总有这样那样美丽的错误,有这样那样的困境,然而,美丽的错误便是我们收获喜悦的背篓,困境便是我们收获成功的基石。
让我们恰如天空中惊飞的一只鸿雁,在静谧的天空中划出一道宏伟的弧线。
在错误与困境面前,转念一想,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吧!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七星剑
曾 卓
今年夏天到西安,随朋友逛旅游商店,看到有宝剑出售。怦然心动,想买一支。店员取了几支来看,都不满意。然而,从此要买一支宝剑的念头就常常在我心中浮起。
我要买这样一支剑:剑长三尺有余,剑柄是古铜色,挂着一绺红色的丝须,黑色剑鞘上直缀着七颗闪闪发亮的星星。拔剑出来,寒光逼人——我想的是近60年前曾有过的那一支“七星剑”。
在汉口市一中念一年级时,经过了几次选拔,学校派我参加全市中学讲演比赛,居然得了第一名。所得的奖品就是这样的一支七星剑。在大会上为我授奖者名叫陈泮岭。不记得他当时是一位什么官员,但记得他是国术的热心的倡导者。
我洋洋得意地背着宝剑回家。全家人当然欢喜不尽。传观一过后,那支宝剑就由母亲悬挂在床前。她再三告诫不准我动它。虽然那剑并未开口,她还是怕我不小心伤了别人或伤了自己,但我有时还是偷偷地站在椅子上取下来把玩、舞弄一番。在闪闪的剑光中有过少年人的一些遐想:仗剑远游,闯荡江湖,路遇不平,拔刀相助……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前,为了继续求学,我只身去了重庆。母亲则随祖父祖母及二叔三叔等逃难到广西省的灵川县。
在母亲携带的少量衣物中,就有这支七星剑。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年,在国民党军队湘桂大撤退中,祖父带着家人又一次仓皇逃难。搭不上车(也搭不起车吧),一路都是步行。在惊慌、混乱的气氛中,在如潮的人流中,一家人被冲散了。母亲还幸得和二叔、二婶在一起。她原来身体就不好,途中风餐露宿,再加之焦虑不安,终于病倒了。她原是想到重庆找我的,我也一直焦虑地期望着她的到来。
但她拖到了贵州省都匀境内,实在无力走动了。当时又风传敌骑即至。她不愿拖累二叔、二婶,就让他们先走,并拿出一只戒指让他们转交我。她一个人倚坐在一面破墙边,以后就没有了下落,当时母亲留在身边的就只有这支七星剑。
母亲是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到我家的,几年以后就被我的父亲遗弃,跟着祖父生活。她当时还不过二十五六岁。我是她惟一的寄托和安慰,我十六岁时就与她辞别。阔别六年后,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她凭着那一双包过的小脚想跋涉千里来到我身边,却未能如愿。
在那样一种悲惨的情况下,从人间消失,只有那一支七星剑——儿子的一件奖品陪伴她。母亲远去,我不知那支七星剑流落何方。我写过一篇长文和两首诗纪念母亲。而想买一支七星剑也用以来悬挂在床前的念头是最近才偶然引起的,却久久浮沉在心间。
母亲逝去将近50年了。我知道她姓段,却不知道她的名字。她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也许我真的逐渐进入老境了,所以有时难免有怀旧之情,我当是想通过一件实物来寄寓我的怀念。而且,那也会引起我对如梦的少年时代的一些回忆。只是,岁月如流,万事皆变,我能在哪里买到一支像当年那样的七星剑呢?
【赏评】 这篇文章从作者在西安游玩见到有宝剑出售引出对七星剑的回忆,接着说明七星剑的来历,然后写母亲对七星剑的珍爱,最后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全文以“七星剑”为线索,叙述故事,表达情感。
作者在西安买宝剑时店员取了几支来看作者都不满意,原因就在于店员拿的宝剑与记忆中的宝剑不一样,作者记忆中的宝剑是近60年前有过的那支七星剑。那支七星剑是母亲临终时惟一的陪伴品,寄寓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末段作者回忆母亲被遗弃的细节说明母亲命运多舛,生活磨难多,反衬出母亲对“我”的爱,同时也体现出“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