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浙江省S9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7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B.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也表现了作者生活得很悠闲。
C.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D.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两句中,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细节描写,可见诗人身体力行在田野劳作,从而体验到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13. 《归园田居(其一)》最突出的就是写景,请分析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这八句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宋】苏轼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①残梦。
葱朧②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鹅毛垂马骏③,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④。
【注】①兀:摇晃。②葱嚨:亦作“葱呢”,明净美丽。③马骏:亦作“马鬃”,鬃,马脖子上的长毛。④歌饭瓮:山东人埋肉饭下而食之,谓之饭瓮。意思是普降霜雪,预兆丰年。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两句中的“除夜”“元日”“雪相留”等交待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与原因。
B.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两句中的“宿酒”“残梦”形象地刻画出诗人酒意未消、半梦半醒的状态。
C. “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两句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雪片之大、落雪之厚。
D.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两句以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百姓在连年灾荒中的艰难生存处境。
14. 请简析本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①下,归来且闭关②。
[注] ①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②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所写的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B. 颈联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宏大明丽色彩的景物,反映了诗人感情上归隐的愉悦之情。
C. “迢递”是形容山高路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这句交代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D.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变换,也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
16. 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变化过程。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合作组织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9分)
完成以下各小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③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4. 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 这首诗虽然以现实的婚姻生活为描写对象,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 这是一首祝贺年经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 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15.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古风①(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②。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②卫叔卿: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曾乘云车降临汉宫见汉武帝,因感武帝失礼,遂忽不见。
13. 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风(其十九)》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相同的,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B. 《芣苢》这首诗句式整齐,重章叠唱,节奏明朗、舒缓,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变换,细腻地描绘出了劳动及情感变化的发展过程,富有诗情画意。
C. 《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具体形象,生动美好;用比喻写官场生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联照应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手法上有很多相似,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手法,写了诗人与仙同游的热闹、欢乐。
15. 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B.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C. 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D.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7. 本诗蕴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试从这一方面写一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浙江省衢州市乐成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 “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
C. “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D. “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15.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①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注】①西湖:此处指颍州西湖。②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③辽东鹤:出自晋陶潜《搜神后记》,写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一定有词牌名,不一定有题目,后人为了区别同词牌的词,往往取首句为题目,本词即如此。
B. “归来恰似辽东鹤”化用典故,与上片“来拥朱轮”形成对照,感叹久别归来时世事变迁。
C. “城郭人民”三句,写颍州百姓看到的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没人再认识以前的太守了。
D. 这首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特别是下片,运用典故,一气蝉联,略无停顿,自然流畅。
14. 这首词的三、四两句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浙江省S9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7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B.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也表现了作者生活得很悠闲。
C.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D.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两句中,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细节描写,可见诗人身体力行在田野劳作,从而体验到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13. 《归园田居(其一)》最突出的就是写景,请分析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这八句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
【答案】12. B 13. 这几句作者用白描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生机又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农居生活的画面。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理解错误,尘杂不是指灰尘和杂物,而是指尘俗杂事,是做官时那些多不愿干的杂事和无聊的应酬。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考查写景的手法,需要具体分析诗句来探究。
这几句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景,选取了“宅院”“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典型的农居意象,不事雕琢,却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居生活之景。
从“方宅十余亩”可知先是近景,先写自己的宅院,再写有八九间草屋,然后写到有榆树柳树遮蔽了屋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再筛选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可知是“远景”。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画面充满一种宁静与和谐。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农村特有的幽静之景,这鸡犬之声相闻,有生机又有自然之趣,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宋】苏轼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①残梦。
葱朧②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鹅毛垂马骏③,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④。
【注】①兀:摇晃。②葱嚨:亦作“葱呢”,明净美丽。③马骏:亦作“马鬃”,鬃,马脖子上的长毛。④歌饭瓮:山东人埋肉饭下而食之,谓之饭瓮。意思是普降霜雪,预兆丰年。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两句中的“除夜”“元日”“雪相留”等交待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与原因。
B.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两句中的“宿酒”“残梦”形象地刻画出诗人酒意未消、半梦半醒的状态。
C. “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两句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雪片之大、落雪之厚。
D.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两句以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百姓在连年灾荒中的艰难生存处境。
14. 请简析本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3. C 14. ①年节时分,大雪纷飞,诗人还在旅途中奔波,表达了新年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悲凉寂寞之情。
②百姓在连年灾荒中的艰难生存,对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③瑞雪兆丰年,表达了对百姓能得到好收成的喜悦之情。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使用“借代”的手法。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可知,苏轼在除夕夜遇雪受阻未能赶路而留宿一夜,第二天雪后初晴,继续上路,风雪凛冽,在田间地头,下马酌酒,谁来陪我一起喝酒呢,表达了新年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悲凉寂寞。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形象概括了灾荒年境中百姓的现实生活,“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两句以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百姓在连年灾荒中的艰难生存处境。表达了诗人对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恰在此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虽说春雪晚来了一些,但他告诫农民种植春麦为时未晚。与农民可种麦的欣喜相比,诗人哪里还埋怨行役的辛苦。在这新年最重要的节序变换中,苏轼不是感慨舟车劳顿的辛苦,而是为晚来的雨雪欣喜歌颂,可见其宽广的胸襟。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①下,归来且闭关②。
[注] ①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②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所写的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B. 颈联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宏大明丽色彩的景物,反映了诗人感情上归隐的愉悦之情。
C. “迢递”是形容山高路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这句交代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D.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变换,也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
16. 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案】15. B 16. ①从闲适到凄冷失意到闲适从容。②扣住首联直抒胸臆,颈联颔联融情于景,颔联的拟人手法。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充满宏大明丽的景物”错,由“荒城”“古渡”“落日”等意象可知,应是充满萧瑟凄凉色彩的景物。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闲闲”二字直抒胸臆。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融情于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两句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是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失意的心境。
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照应题目。点明隐居主题。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变换,也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合作组织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9分)
完成以下各小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③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4. 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 这首诗虽然以现实的婚姻生活为描写对象,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 这是一首祝贺年经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 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15.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14. B 15. 以桃树(“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AD项侧重于考核诗歌的手法,BC项侧重考核诗歌的内容。
B项,“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虽然《桃夭》一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但并不改变整首诗反映现实生活这个基本风格。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借助诗歌艺术手法去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题的规定性十分明确,作答时,先答出比兴的手法的内涵,然后结合诗句指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及其表达效果。所谓“比兴”就是打比方和由物及人的联想和想象。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联想的是女子的青春勃发;以“灼灼”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盛世容颜,用桃树“有蕡其实”“其叶蓁蓁”来比喻成家之后,女子养育子女、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情形。总之,本诗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姑娘的美貌和她嫁为人妇后的养育子嗣、人丁兴旺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人和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的赞美和憧憬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比兴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古风①(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②。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②卫叔卿: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曾乘云车降临汉宫见汉武帝,因感武帝失礼,遂忽不见。
13. 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风(其十九)》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相同的,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B. 《芣苢》这首诗句式整齐,重章叠唱,节奏明朗、舒缓,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变换,细腻地描绘出了劳动及情感变化的发展过程,富有诗情画意。
C. 《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具体形象,生动美好;用比喻写官场生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联照应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手法上有很多相似,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手法,写了诗人与仙同游的热闹、欢乐。
15. 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3. B 14. D
15. 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舒缓”错误,“重章叠唱”的效果是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故本诗节奏明朗、轻快。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手法,写了诗人与仙同游的热闹、欢乐”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只写神仙出场,诗人并未与仙同游。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内容上,前十句“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意思是: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后四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意思是: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吃人的豺狼都封爵簪缨。后四句转入现实,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
写法上: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为作者的想象,运用虚写的手法,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转入现实,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思想情感上:前十句作者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写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二者形成反衬,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B.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C. 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D.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7. 本诗蕴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试从这一方面写一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答案】16. A 17. 这首诗语言淳朴,但却感情深沉丰富。“海内风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战乱频仍,诸弟长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作者年老多病,却“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错误,从诗中来看,无“报国无门的悲叹”,“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流露出“迟暮”“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所以应是“功业未就”的悲叹。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及微写作的能力。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意思是“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主要是叙事和抒情,由野望之景而触发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流露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诸弟隔”,表达对诸弟的思念;“天涯”“一身遥”写自己身在天涯,独自飘零,流露漂泊之悲;“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诗人已到迟暮之年,体衰多病,但心系朝廷,为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而感到无奈。总起来看,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最后考生将上述情感以短评的形式加以整理概括即可。
浙江省衢州市乐成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 “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
C. “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D. “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15.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14. D 15. 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第二问:①抓住细节描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②借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③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D项,“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的内容和情感的体现方式。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第一问,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结尾两句中的“独宿”“泪”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独宿:独自夜宿。自然:理所当然,犹当然。堪:能,可以,足以使人,勉强承受。下泪:落下泪水。何况又时常听闻乌鸦夜晚啼叫。表达了一种孤独哀伤的心境。结合这一句的上一句“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可以看出表达了孤独离别之苦。第二问,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从典型意象表达典型情感的角度去考虑,还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考虑。如写女主人公“下泪”的细节描写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以“乌夜啼”这个夜晚特定的时间来表现女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①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注】①西湖:此处指颍州西湖。②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③辽东鹤:出自晋陶潜《搜神后记》,写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一定有词牌名,不一定有题目,后人为了区别同词牌的词,往往取首句为题目,本词即如此。
B. “归来恰似辽东鹤”化用典故,与上片“来拥朱轮”形成对照,感叹久别归来时世事变迁。
C. “城郭人民”三句,写颍州百姓看到的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没人再认识以前的太守了。
D. 这首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特别是下片,运用典故,一气蝉联,略无停顿,自然流畅。
14. 这首词的三、四两句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3. C 14. “富贵浮云”比喻(用典),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把富贵比作浮云,表达了词人对名利的淡泊。“俯仰流年二十春”夸张,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二十年就在俯仰之间倏忽而过的无奈。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颍州百姓看到的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错误。这三句是从词人的视角出发,词人看到颍州的百姓已不是当年自己任太守时的百姓了,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1)“富贵浮云”既是用典,也是比喻,“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把富贵比作浮云,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
(2)从“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