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12: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S9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8. 下列相关内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故不积跬步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 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一天的行程。
D.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曷:怎么。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接着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可见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
B.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 第五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最后一段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
D. 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比喻、对比等阐明深刻道理。
10.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A.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B.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C.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D.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男子20岁左右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尚年少,故称“弱”。
B. 翰林学土,为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选朝官充任翰林学士,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
C. 致仕,指古代官员上任。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名称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 六义,指《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前“谑”后“叹”的态度变化,侧面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2.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白居易形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二)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①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②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韩愈《送董邵南③游河北序》)
注:①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②屠狗者,泛指隐于市廛(chán)暂不得志侠义之士。③董邵南,少能读书,有孝行,举进士屡不得志,去游河北。河北自天宝后不禀朝廷命令,在当时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B.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C.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D.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 遗:给予,赠予
B. 既得之于心矣 既:已经
C. 董生勉乎哉 勉:努力
D. 为我谢曰 谢:道歉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①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②爪牙之利
B. 其:①患为笑于里之人 ②不拘于时
C. 而:①出而仕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于:①出乎其性者哉 ②其皆出于此乎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两篇选文都是赠序。
B. 补,补充官职空缺。类似的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调”“转”“徙”等。
C. 君,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统称,也可以是妻称父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在文中“苏君”“望诸君”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这里是指兵部主管考试的官。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通过写信,将黎生和安生两个年轻人推荐给了曾巩。只见他们的文章,未曾谋面,曾巩就对他们的才华大加赞赏。
B. 同乡讥笑黎生和安生,是由于他们的文章不接近世俗。曾巩认为这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而已,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严重的。
C. 韩愈同情董邵南仕途不遇,但对于董前去割据的藩镇之地,他也说“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暗示现在燕赵之地的风气与古时不同了,委婉地表达不赞同其前往的观点。
D. 韩愈委托董邵南凭吊乐毅之墓,并去看看集市上的“屠狗者”,目的是告诉董邵南要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揭示了文章主旨。
1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合作组织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传(节选)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沦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11.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因谓姥曰 我欲因之梦吴越
C. 但言是王右军书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D. 又与道士许迈遍游东中诸郡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热衷仕途,求职并非一帆风顺。王羲之担任秘书郎后,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此后他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却未得到准许。
B. 王羲之直率任性,生性对鹅情有独钟。王羲之对老妇烧煮善于鸣叫的鹅这件事非常惋惜,道士让他书写《道德经》换群鹅时,他欣然提笔。
C. 王羲之擅长书法,书法深得世人看重。王羲之在门生家几案上写的字被误刮,门生懊恼了多日;给老妇的竹扇上写了字后,人们竞相购买。
D. 王羲之非常自负,常与钟繇、张芝相比。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可以与钟繇比肩,并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2)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及诗歌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五年《求贤令》)
材料二: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材料三: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材料四: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曹操曾先后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即上文的材料一二三。
8. 文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扬: 选拔
B. 陈平岂笃行 笃: 忠厚 老实
C.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 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遗: 遗漏
9. 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榆柳荫后檐
A.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B. 栗深林兮惊层巅
C.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 D. 鼓瑟吹笙
10. 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本是古乐曲的名称,属汉乐府旧题。曹操的《短歌行》虽然借用了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自我的情感。
B. 《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变化不大,但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 前三个材料表达了曹操愿求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的政治决心,《短歌行》也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D. 曹操对人才的选用,“唯才是举,得而用之”,材料三中伊挚、管仲、韩信等的例子很好的证明了材料二中“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的观点。
11. 材料一与材料四在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②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
浙江省衢州市乐成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停止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有利
C. 士大夫之族。 族:类
D.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 逾:越过
10. 下面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下饮黄泉。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 下面加点的虚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C. 又挈挈而东。 而:表修饰关系。
D. 蟹六跪而二螯。 而:表递进关系。
12. 对甲、乙、丙选文内容等方面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段,强调了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坚持和专一,运用了对比等论证方法。
B. 乙文段,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有士大夫们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间的对比。
C. 柳宗元之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实在是因为怕遭世人非议而不愿空担一个为师的名号。
D. 丙文段,赞扬了韩愈不顾他人的看法,写《师说》,顶撞皇帝的龙颜,敢为人师的精神。
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博鸡者,袁州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曾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①守,即诬守纳己赇②。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③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④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⑤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⑥,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选自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有删节)
【注】①嗛(xián):怀恨。②赇(qiú):贿赂。③贫孱(chán):贫穷弱小。④捽(zuó):揪。⑤楮(chǔ):纸。楮是树,它的树皮纤维可造纸,所以古人把纸叫作楮。⑥牒:公文。这里指状纸。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轻视
B. 因让之曰 让:责备
C. 徒能藉贫孱者耳 藉:欺凌
D. 敢用是为怨望 用:使用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臧氏之子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从群奴而驰 登高而招
C. 乃褫豪民衣自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以为轮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B.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C.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D.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博鸡者平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任气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 博鸡者采取恩威并济、以威为主的方法,打垮为虎作伥的豪民的嚣张气势,并晓之以理,令其改恶从善,给其一条生路。
C. 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举着“屈”字的横幅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经过斗争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
D.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豪民从“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到“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显示了博鸡者斗争的威力,歌颂了他的斗争精神。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
(2)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S9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8. 下列相关内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故不积跬步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 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一天的行程。
D.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曷:怎么。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接着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可见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
B.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 第五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最后一段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
D. 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比喻、对比等阐明深刻道理。
10.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A.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B.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C.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D.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答案】8. A 9. B
10. (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11.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A.“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劝学》作者是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误。文中说的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以此突出“学”的重要作用。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博学”,广博地学习;“参省”,检验反省;“知”通“智”,智慧或见识;“过”,过失。
第(2)题得分点:“同声”,一样的声音;“俗”,风俗;“教使之然也”,判断句,(这)是教育使之如此;“然”,这样,如此。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的意思是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作主语,“固学一之”作谓语,其中 “……者……也”是判断句,故“学也者”和“固学一之也”后都要停顿,排除A。
“涂巷之人也”的意思是(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也”表判断,故应在“涂巷之人也”后停顿,这样排除B。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的意思是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这样以后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全之尽之”作主语,“然后学者”作谓语,其中“然后”的意思是“这样以后”,固定用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给划线句子加上标点: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故选C。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男子20岁左右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尚年少,故称“弱”。
B. 翰林学土,为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选朝官充任翰林学士,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
C. 致仕,指古代官员上任。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名称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 六义,指《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前“谑”后“叹”的态度变化,侧面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2.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白居易形象。
【答案】8. B 9. C 10. D
11. (1)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2. (1)白居易才华横溢,诗歌语言通俗平易,诗名远播;(2)白居易性格耿直,直言论事,触怒权贵奸党;(3)白居易仕途不顺,纵情喝酒作诗,沉迷佛教、喜欢神仙。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
“河朔乱”中“河朔”为主语,“乱”为谓语,后面应断开;“兵出”为主谓短语作主语,谓语为“无功”,之间不可断开。所以要在“乱”与“兵”之间断开。排除AC;
“又言事”和“不见听(被动句)”共用主语“白居易”,为不同的两件事,各自独立,之间断开;“乞外”是“请求外调”之意,“除为杭州刺史”是“担任了杭州太守”之意,两件事先后承接,其主语均为“白居易”,故两句之间断开。排除D。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指古代官员上任”说法错误,“致仕”是辞官退休之意。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D.“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误,由文中“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可知,白居易的佛教思想始于被贬江州之后,并非并存于人生各个阶段。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堕”,落;“而”,连词,表转折,却;“浮华”,浮夸华丽;“行”,品行。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顾况“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和“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言言皆实”可知,白居易才华横溢,诗歌语言通俗平易,诗名远播;
结合“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可知,白居易性格耿直,直言论事,触怒权贵奸党;
结合“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白居易仕途不顺,纵情喝酒作诗,沉迷佛教、喜欢神仙。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二)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①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②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韩愈《送董邵南③游河北序》)
注:①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②屠狗者,泛指隐于市廛(chán)暂不得志侠义之士。③董邵南,少能读书,有孝行,举进士屡不得志,去游河北。河北自天宝后不禀朝廷命令,在当时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B.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C.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D.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 遗:给予,赠予
B. 既得之于心矣 既:已经
C. 董生勉乎哉 勉:努力
D. 为我谢曰 谢:道歉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①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②爪牙之利
B. 其:①患为笑于里之人 ②不拘于时
C. 而:①出而仕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于:①出乎其性者哉 ②其皆出于此乎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两篇选文都是赠序。
B. 补,补充官职空缺。类似的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调”“转”“徙”等。
C. 君,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统称,也可以是妻称父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在文中“苏君”“望诸君”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这里是指兵部主管考试的官。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通过写信,将黎生和安生两个年轻人推荐给了曾巩。只见他们的文章,未曾谋面,曾巩就对他们的才华大加赞赏。
B. 同乡讥笑黎生和安生,是由于他们的文章不接近世俗。曾巩认为这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而已,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严重的。
C. 韩愈同情董邵南仕途不遇,但对于董前去割据的藩镇之地,他也说“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暗示现在燕赵之地的风气与古时不同了,委婉地表达不赞同其前往的观点。
D. 韩愈委托董邵南凭吊乐毅之墓,并去看看集市上的“屠狗者”,目的是告诉董邵南要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揭示了文章主旨。
1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9. B 10. D 11. B 12. D 13. A
14. (1)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难道只停留在(被)讥笑上吗?
(2)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则其患若此”中“则”是对前文的推论,在前面断开,排除AC。
“合乎世”“同乎俗”指符合世俗,随同世俗,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谢”在这里翻译为“告诉”。句意为替我告诉他。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用法不同。
B.于都是表被动,被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C.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意义不同。
D.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这里是指兵部主管考试的官”错误。有司是礼部主管考试的官员,不是兵部。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原文“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辱以顾余”,屈尊来拜访我,可知A项中“只见他们文章,未曾谋面”的表述有误。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若”,像;“使”,假使,假如;“庸讵”,岂,难道,怎么。
(2)“则”,就;“位卑”“官盛”,地位低,官职高,省略了“以……为师”,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赠黎安二生序》翻译
赵郡苏轼,是我同年中考的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似没有尽头。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即将远行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深处留下你的印象了,还需要在形式上用语言加以表达吗?” 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看法。”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
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这不过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哪里还只是被讥笑?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送董邵南③游河北序》翻译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合作组织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传(节选)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沦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11.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因谓姥曰 我欲因之梦吴越
C. 但言是王右军书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D. 又与道士许迈遍游东中诸郡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热衷仕途,求职并非一帆风顺。王羲之担任秘书郎后,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此后他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却未得到准许。
B. 王羲之直率任性,生性对鹅情有独钟。王羲之对老妇烧煮善于鸣叫的鹅这件事非常惋惜,道士让他书写《道德经》换群鹅时,他欣然提笔。
C. 王羲之擅长书法,书法深得世人看重。王羲之在门生家几案上写的字被误刮,门生懊恼了多日;给老妇的竹扇上写了字后,人们竞相购买。
D. 王羲之非常自负,常与钟繇、张芝相比。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可以与钟繇比肩,并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2)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
(2)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晩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用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因与羲之书云”,意思是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后面为“云”的内容,关键词“云”处应断开,排除A、C。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家兄书”是答复家兄的书信,不能断开,排除B。
句意: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颠簸摇荡,于是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又有了旧日景象。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于是;副词,却,竟。
B.连词,于是;介词,依据。
C.副词,只。
D.形容词,众,各个;兼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之于”。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非常自负”“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错误。“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是说假如人们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并不是说他自己。另外,“自负”的说法也不恰当。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诣”,到;“几”,几案;“相半”,各半,相等。
(2)“胜”,胜过、超过;“及”,到,等到;“答”,回复,回信。
参考译文:
王羲之开始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后来他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王羲之被任命为护军后,又苦苦请求出任宜城郡,未被准许,就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郡有一个寡居的老妇养了一只鹅,鹅善于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偕同亲友命人驾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王羲之为此叹惜了一整天。山阴县一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他的鹅。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徳经》,我就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高兴地写完《道德经》后,将这群鹅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他就是这样任性率真。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后来这些字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门生懊悔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怨怒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有一天,老妇又拿了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不说话。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上面的例子。王羲之常常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便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应当处在居前的行列。”他曾经给人写信说:“张芝在水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成黑色,假如人们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未必就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晩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用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颠簸摇荡,于是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王羲之离开官位以后,与东方各郡的人士尽情游山赏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遍游东方各郡,遍登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哀乐等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有几天心情抑郁。”王羲之回答说:“人到晚年,自然会有这种情形。最近我正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总是害怕后辈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就不再征召他了。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及诗歌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五年《求贤令》)
材料二: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材料三: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材料四: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曹操曾先后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即上文的材料一二三。
8. 文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扬: 选拔
B. 陈平岂笃行 笃: 忠厚 老实
C.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 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遗: 遗漏
9. 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榆柳荫后檐
A.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B. 栗深林兮惊层巅
C.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 D. 鼓瑟吹笙
10. 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本是古乐曲的名称,属汉乐府旧题。曹操的《短歌行》虽然借用了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自我的情感。
B. 《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变化不大,但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 前三个材料表达了曹操愿求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的政治决心,《短歌行》也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D. 曹操对人才的选用,“唯才是举,得而用之”,材料三中伊挚、管仲、韩信等的例子很好的证明了材料二中“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的观点。
11. 材料一与材料四在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②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
【答案】8. C 9. D 10. D
11. 材料一:政治散文,引用前人诗句和事例论证,非常直接表达求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的意图。
材料四:用诗歌形式,运用比兴、化用典故及引用前人诗句,委婉含蓄的抒发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2. ①如果一定要品德高尚的人才录用,那齐桓公凭什么能成就其霸业?
②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很有道德,以及勇敢不怕死能上阵奋力杀敌人才依然埋没于民间吗?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错误,“阡”应为南北向的田间小路。句意: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作动词,遮蔽。
A.名词作状语,向南。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C.形容词作名词,缺点 。
D.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伊挚、管仲、韩信等的例子很好的证明了材料二中‘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的观点”错误,材料三中“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伊挚只是出身低贱,不是品行有缺点,不能证明“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一篇政策性很强的文章,文章虽短,但事理完备。如运用姜尚、陈平事,没有更多地铺叙,而是以事出论,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人才标准统一起来,借史证己,以己说史。这种写法,表达直接,既容易使臣僚从历史中来体悟现实,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贤标准有坚实的历史基础。
材料四《短歌行》实际上是一曲“求贤歌”,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引用《诗经》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整体上,委婉含蓄的抒发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廉”,品德高尚;“何以”,以何,凭什么。
(2)“得无”,表反问,难道;“至德”,非常有道德;“顾”,顾惜、顾及;“力战”,奋力迎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材料二:
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 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掉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材料三:
古时候,伊挚、傅说都出身卑贱,管仲曾与齐桓公为敌,但都得到重用而使国家兴盛;萧何、曹参都曾是县府的小官吏,韩信、陈平都曾背负名声受污、遭人耻笑之辱,但最终都能帮助帝王成就大业,名声著于千载。吴起为了当上将领,杀了自己的妻子以取得信任,散发金银以求得官职,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归葬。但是他在魏国,秦国不敢向东用兵;在楚国,三晋(韩、赵、魏)不敢向南谋划。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很有道德,以及勇敢不怕死能上阵奋力杀敌的人才依然埋没于民间吗?习性文俗,才能极高,而气质优异,可以当守将的人;尽管背负受污辱的名声,有过被人嘲笑的行为,或虽不仁不孝,但有治理国家和用兵打仗的本领的人。大家都要推荐自己所了解的人才,不要遗漏。
材料四: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喜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浙江省衢州市乐成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停止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有利
C. 士大夫之族。 族:类
D.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 逾:越过
10. 下面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下饮黄泉。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 下面加点的虚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C. 又挈挈而东。 而:表修饰关系。
D. 蟹六跪而二螯。 而:表递进关系。
12. 对甲、乙、丙选文内容等方面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段,强调了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坚持和专一,运用了对比等论证方法。
B. 乙文段,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有士大夫们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间的对比。
C. 柳宗元之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实在是因为怕遭世人非议而不愿空担一个为师的名号。
D. 丙文段,赞扬了韩愈不顾他人的看法,写《师说》,顶撞皇帝的龙颜,敢为人师的精神。
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答案】9. B 10. C 11. D 12. D
13. (1)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2)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益:有利”错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意思是“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
A.“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死去的人埋葬的地方,即阴间;
B.“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C.“须臾”古今义相同,一会儿,片刻;
D.“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表递进关系”错误。“蟹六跪而二螯”意思是“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而”,表并列。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赞扬了韩愈不顾他人的看法,写《师说》,顶撞皇帝的龙颜,敢为人师的精神”错误。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师道”为己任。此处的“抗颜”并非顶撞皇帝的龙颜,而是严正不屈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之”,代词,之类;“齿”,并列;“乃”,竟然;
(2)“为”,动词,写;“意”,料想;“乃幸见取”,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见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而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哪里有罪过啊!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博鸡者,袁州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曾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①守,即诬守纳己赇②。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③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④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⑤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⑥,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选自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有删节)
【注】①嗛(xián):怀恨。②赇(qiú):贿赂。③贫孱(chán):贫穷弱小。④捽(zuó):揪。⑤楮(chǔ):纸。楮是树,它的树皮纤维可造纸,所以古人把纸叫作楮。⑥牒:公文。这里指状纸。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轻视
B. 因让之曰 让:责备
C. 徒能藉贫孱者耳 藉:欺凌
D. 敢用是为怨望 用:使用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臧氏之子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从群奴而驰 登高而招
C. 乃褫豪民衣自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以为轮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B.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C.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D.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11. 下列对原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