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设想: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一部散文集,是他晚年对于童年生活和青年求学历程的追忆,追忆了他脑海中的一些人与一些事。但这部散文集对于初一的同学来阅读会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较枯燥、乏味、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通过这部散文集来缕清鲁迅的成长历程。通过这节课争取最大程度上消除读者与经典之间的隔阂。
教学目标:
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能独立梳理《朝花夕拾》十篇文章的内容。(重点)
联系鲁迅生平事迹,体会十篇内容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让学生初步具有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详案)
师:同学们好,请坐。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快要世界末日了,我们的生命还剩下咱们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你会做些什么呢?用你的第一直觉来告诉我。
生:(回答五花八门,师生互动)
师:你们知道老师想做什么吗?别着急,这节课之后就有答案了。但是今天有一个人,他可以解答我们的疑惑。
他是几十年来中国学生最痛恨的人物前三名。
是学校教室墙壁上的刷屏之王。
是语文课本里永远的戏霸,是各种书店里的镇店之宝。
臧克家曾经纪念他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小时候有个好朋友叫闰土,他的侄女叫周晔,他童年的乐土是百草园……(并出示幻灯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
生:鲁迅
师:那么,我们小学时学过关于鲁迅的那些课文呢?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有的人》《一面》
师:学了这么多关于鲁迅的课文,鲁迅在你们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鲁迅你又了解多少呢?
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猜一猜环节,让学生接收关于鲁迅的资料条,直到猜出鲁迅为止,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看资料猜人物的兴趣,并且从学生学过的关于鲁迅的相关课文入手,回忆他们记忆中所了解,所认识的鲁迅,激发进一步想认识鲁迅的兴趣。
师:(出示幻灯片题目《鲁迅与〈朝花夕拾〉》)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次走进鲁迅。你们刚才所说的鲁迅也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鲁迅。他在亲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小学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出了在周晔的眼中伯父是什么样子的,哪位同学还记得吗?
生:……
师:老师在这里再进行一下补充,让我们更加全面的看看亲人眼中的鲁迅。(出示幻灯片,展示鲁迅侄女、鲁迅孩子、鲁迅弟弟眼中的鲁迅)
鲁迅给人的印象总是横眉冷对的面孔,其实鲁迅还有其他你们所不知道的才华与面孔。通过以下几张幻灯片的介绍,相信大家也会禁不住感慨一句:“啊!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出示GIF图片,鲁迅的胡子翘起微笑)
师:(出示幻灯片)首先,他是视觉艺术的天才,不仅擅长文字,还擅长设计。这是他们合作设计的中国民国国徽图样。北大的校徽也是出自他之手。这些是他设计的图书封面。他的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郭沫若也曾说过鲁迅的字“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其次,他还是一枚花样文艺潮男。咱们先欣赏一下鲁迅的穿搭。他作为文艺潮男,还喜欢收藏。他从1912-1936年去世,24年间一共留下了700多万字的日记,这让当今的文艺青年都感到十分汗颜。除了这些鲁迅还有三大爱好:抽烟,阅读,看电影。他好多的作品就是在这期间碰撞出来的。他阅读还有一个习惯,都是买两本同样的书,一本用于收藏,一本用于阅读,他每周都要看至少两场电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大部分人眼中的鲁迅,亲人眼中的鲁迅,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鲁迅三个部分对鲁迅分别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鲁迅了解的兴趣,产生想进一步走进鲁迅的想法。
师:关于鲁迅,短短一节课时间咱们都说不完,有人形容他是笔者,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瞿秋白说过鲁迅是狼,鲁迅也承认道:“我是狼,痛苦的时候我就躺在荒山里舔舐着自己的伤口。”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来形容鲁迅,你会用什么字形容呢?
生:笔者,战士,神……
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发现,鲁迅他偏偏不是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站在人的立场,人的角度去审视鲁迅,而是把他当做神。今天我们就站在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的人生唯一的一篇散文集来进一步解读他的人生轨迹。
师:(出示幻灯片:两本书摆在你的面前,《朝花夕拾》与《旧事重提》,你愿意先阅读哪本呢?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其实啊,这两个是同一本书!(出示《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找学生朗读。(再出示《朝花夕拾》的目录)我们快速浏览一下目录,会发现有一篇我们正在学习,告诉老师,是那一篇?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我们快速浏览一下这个片段,其中都描写了些什么呢?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生:百草园中的景物
师: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
师:你有没有这样的童年呢?
生:有
师:看来咱们和鲁迅的童年都有着相同的部分。这篇课文中也提到了一个人物——他的老师寿镜吾。对人物的描写《朝花夕拾》中还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其中对阿长的描写咱们一起看一下,找同学朗诵一下。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师:阿长有什么性格特点呢?找同学说一下。
生:……(粗鲁,愚昧)
师:咱们接着往下看。(出示幻灯片)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师:鲁迅原来说他很讨厌阿长,那么为什么后来等他回忆阿长的时候,他会怀念阿长呢?告诉老师是因为一件什么事?
生:……
师:好,咱们顺着他的人生轨迹继续往下看,找同学读一下。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 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猖会》
师:他父亲这样做对吗?
生:……
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
师:你们说鲁迅怨恨自己的父亲吗?
生:……
师:他不怨恨父亲,因为文中仅仅用了“诧异”一词。因为鲁迅还是一名孝子!(出示幻灯片)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二十四孝图》。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二十四孝图》
师:老师在这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郭巨埋儿》……如果都要学习孝,因为孝是百善之本。那么同学,你们都学这样的郭巨吗?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认为郭巨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
师:这篇文章用幽默、诙谐、讽刺的语言揭露了封建社会提倡的孝道的残忍。(举例子:岳飞,孝武帝)“活着不孝,死了乱叫”,鲁迅说这是虚伪的,那么鲁迅的孝体现在哪里呢?找同学读一下下面的片段。
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
师: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这是带父亲看病的一个片段,你们觉着这药方开的怎么样啊?
生:……
师:就是,封建社会的庸医胆子真大,想开啥就开啥,最后他的父亲怎么样了?好了吗?
生:没有,死了。
师:找同学读一下这个片段。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父亲的病》
师:鲁迅先生一生最大的痛是父亲经过庸医的医治而死亡,最大的悔是父亲死的时候他曾大叫。他也承认这是他的错。所以他经过迷茫,选择了去学医。而在《藤野先生》中我们又可以得知他为什么弃医从文,是通过什么事情让鲁迅对这个选择变得坚定。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解读,那么同学们,通过咱们这一节课的梳理,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名著阅读的方法。
生:……
师:(总结)
说到生命轨迹,难免说到鲁迅的死,他死于1936年10月19日,死于肺结核。他是怎样看待死的呢?“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也是他在《野草》中的题词。“赶紧做,不做事,不看书,我一天都生活不下去,与其让我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而少活几年吧!因为我总是想,那是一样的。”
通过本课,咱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回去再花上时间把《朝花夕拾》读完吗?你们会去找二十四孝的故事吗?你们想追寻鲁迅去看看五猖会吗?
生:想!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那么多的飞虫、烟火、雪花还有北京的枣树、绍兴的风筝、上海的黄包车向我密集涌来,那个矮小瘦弱,一边咳嗽一边吹着浓烟在灯下写东西的先生,80年过去了,你还好吗?
在这我也告诉大家我讲课之前的答案,我已经这样做了,我也已经把这课上完了。
下课!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鲁迅的人生轨迹联系《朝花夕拾》的部分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课下去“拾朝花”。
板书设计:
《鲁迅与〈朝花夕拾〉》
美好的童年
生命轨迹 迷茫中抉择
弃医从文
执笔抗争
教学反思:猜一猜环节,重拾作者环节,顺一顺环节。三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激趣。我不停在思考如何激趣的问题。因为同学对于《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没有看过,也不容易看懂,如何吸引他们才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所以我设置了重拾鲁迅的环节,大量搜集资料,尽量讲述他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朝花夕拾》的联系鲁迅生活轨迹让他对鲁迅更感兴趣,对他的作品想进一步阅读。
愿我粗浅的一点见识能够给大家带来些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