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1 16:4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稿
说课人:刘晓磊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万隆会议。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比新、旧中国实行的不同外交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②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 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 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 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②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法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主要采用讲授法,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2、说学法: 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分析学生: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根据教育理论,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
故采取以下步骤。
三、说教学步骤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 阅读材料分析理解 → 学生讨论 → 得出结论 → 课堂练习 → 提出研究性课题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
讲授前先引导学生看有关《南京条约》签订的照片,老师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兴趣,然后指出外交的涵义, 进一步过渡本节所要讲的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讲授新课
一、国际环境
先由老师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呢?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部分及课件材料,让学生来回答。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简要概括。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重点。
(1)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突破方法】 先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然后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掌握。
(2)对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突破方法】老师先讲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然后以图表形式分析每一方针的内涵、实质及意义。
三、开拓外交新局面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老师应指出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非常不利,并结合“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出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然后引导学生看毛泽东等人访苏的图片,强调建交的重要性。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相同的国际环境及执行不同的外交政策和原因。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先指出这是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这部分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突破方法】:我先展示周恩来访问印度的照片,提出问题:五项原则什么情况下提出?内容,意义如何?先让学生回答,后归纳得出结论。接着我用二战后的历史启发学生。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反之,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各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突破方法】: 首先,我展示图片围绕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讲话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其次,我在课堂上播放历史视频--《万隆会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如何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为会议的成功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进一步说明该会议对我国外交工作的推进作用。第三,对会议形成的万隆精神,我引用胡锦涛主席在参加纪念亚非会议50周年的讲话,给予高度肯定。
(三)总结
(按黑板的板书进行总结)
(四)练习反馈及提出研究性问题
(五)教学反思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
 目的:为了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
时间:1955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会议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