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确定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课标突现了行为动词“注重”“调动”“获得”等,强调核心概念“个性化阅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离报道,这篇报道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所以在个性化阅读上,要让学生读出这篇报道所涉及的人,事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从而获得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并做出自己的适当评价,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要求学生能够复述或说出事情的发展流程,交流、评价自己的的心得体验。以结合课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为行为条件,完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说出新闻报道这一文体的特征,充分交流、适当评价这一历史性事件。
综上思考,我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通读全文,完整复述课文内容;准确说出新闻的特点。
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飞向太空这一事件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适当评价,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落实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吧。
这段话亦情亦理,再配以相关图片的展示,相信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他们自然的带入“飞天”的情境中,从而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然后,诵读重点段落,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它同学听读,并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指引学生抓住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也符合了调节教学自学释疑的原则。
之后,再让学生齐读,通过让学生复述本文大意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最后,小组合作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总结。完成学习目标一。
正象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那样:“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就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节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这一环节我想通过学生质疑、学生交流讨论、老师点拨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每小组整理出若干疑问,先小组内自行解决问题,小组解决不了了,进入小组间交流讨论阶段,老师在其中可以适时地点拨、引导,以共同解决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可能会涉及到标题的含义,篇章的布局,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特点等,老师要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这些作出理性的小结,以利于学生在写作上的提高。
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评一评:拿本文和前面学过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作比较,分别从事件本身的意义,文章表达的特色,不同手法的使用等方面作以评价。
最后,让学生痛快的说一说,说说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读后的心灵触动。
不论说的精彩与否,老师要给于学生一定的肯定与鼓励,并要和他们一起去感知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对于中国的伟大意义,去感知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冲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环节的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学效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本着调节教学模式,对前面的课文理解进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以期完成学习目标二。
环节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整理的有关于“飞天”的图片、文章,视频资料等作以交流,相信学生可以在交流中扩充相关知识,加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爱国意识,甚至可以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如果真能这样,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大得多了。
检测目标:
看“神七”升空的画面,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新闻报道,可以自查相关资料。
本检测目标,可以检测出学生对新闻报道文体特征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同时把课内内容延伸,对我国飞天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