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1 18: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确定学习目标
课标摘引
本课包含杜甫七言律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属课标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类篇目。课标中有如下说明:
1、“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背诵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课标分解
1、杜甫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古代诗人之一,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联系初中知识,查阅资料,整理《杜少陵档案》,并指导学生尤其注意本课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及作者的境遇,为把握课文的感情做好准备。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组织“情景再现”环节,通过组织语言描述景物再现秋江的广阔、孤坟的凄凉等情境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再创意境的方式体会并说出其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多读成诵。
确定目标
三首诗均作于杜甫辗转西南之际,大历元年前后,所以设想将三首诗作为诗人这一阶段心理状态的共同写照,故三首诗不作割裂讲解,统一确立目标。
能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利用网络和工具书等整理出一份较为全面的《杜少陵档案》,并能对照该资料准确找到本课三首诗的创作年代,说出诗人当时的处境。
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秋兴八首(其一)》中的苍凉的画面、《登高》中萧索的画面,讲述昭君凄美的身世故事,通过这些讲述和讨论总结归纳出诗歌写景特点和抒情特点
(写景:气象宏伟,角度独特;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寄寓身世)。
3、反复诵读,结合目标①所知的内容,说出作者的感情,诵读时将你体会到的情感贯穿其中;并通过诵读达到熟练背诵和默写。
落实目标
预习任务
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整理出一份《杜少陵生平档案》。
查查《咏怀古迹》和《秋兴八首》各是什么样的组诗,记录下来。
熟读三首诗歌。在《秋》和《登》中分别标注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在《咏》中标注记叙和议论的句子。
课堂导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曾经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长安十年,他困顿潦倒,三次献赋,纵一片至诚,终落魄潦倒,在友人庇护下,只得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在无限的忧愤中,只得于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了此一生。请大家大声说出这位不得志却依旧伟大的诗人的名字——杜甫。
整体理性认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评出最完整精确的《杜少陵生平档案》。
请生准确指出三首诗的写作年代,概括主要信息:大历初年、安史之乱后四年、作者作客西南颠沛流离、晚年诗歌代表作。
整体感性表现
教师范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和齐读。
分解赏析
1、《咏怀古迹》
说说《咏怀古迹》
①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②概括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③找一找诗歌中最能点明情感的词语。
④昭君怨恨的是什么?用诗中原句回答,学习小组语文组长概括。
⑤讨论造成昭君怨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何要写昭君?(结合背景知识中作者的遭遇)
自然引出怀古咏史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⑥炼字:赴、独、空等
自然引出鉴赏咏史诗的三个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2、《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的对比阅读
①找一找两首诗写景的句子,将词句展开,扩展开来写一写各是两幅怎样的画面?组内挑选优秀作品。
②用诗中的词语概括两幅画面(“萧森”、“悲”),并讨论两首诗歌在写景上着眼点有何不同?(远景宏观总写、聚焦特写镜头/可于此回忆“意象”相关内容)
③读一读两首诗中抒情的句子,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自然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补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等相关术语并补充实例。
④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因战乱而流落他乡不能东归的中原的悲哀,对干戈不息的国家的命运的担忧;
对身世境遇的感慨和悲叹)
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评出“声情并茂奖”。
自由背诵课文,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评出“出口成章奖“。
检测目标
拓展阅读(含检测作业)
阅读杜甫《江汉》,试结合二三联中“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分析其情感交融的意境。
阅读杜甫《登岳阳楼》,根据作者所表现的情感,结合诗人的身世境遇,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段落,说说你心目中的“诗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