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确定目标
1、课标摘引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课标分析分解
核心概念是“作者感情”“文中形象”和“诗歌语言”。
行为动词是回顾并说出,诵读,描述出等。
行为条件是联系旧知,结合语境和作者经历。
3、确定学习目标。
①能够借助手头资料,并通过回忆联系以往所学的知识,用流利的语言概述出苏轼本人以及他创作这两首词的背景。
②品读词句,能够说出词中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感受意境并描述出意境的特点。
③诵读文本,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体会并能说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感受并能说出《定风波》中苏轼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④通过两首词的对比,总结出它们不同的表现手法。
落实目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
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两首词。
二、自学释疑:通过联系旧知,温故知新来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并通过回忆联系《赤壁赋》中所学的有关苏轼的知识,用流利的语言概述出苏轼本人以及他创作这两首词的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鉴赏诗歌,陶冶性情(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读的过程中去赏)
1、放录音。
2、一读“整体感知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经老师点拨后能够从整体感知的角度说出词作和题目的对应关系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阕扣题目中的“赤壁”,勾画美景,下阕扣题目中的“怀古”缅怀古人,中间一句上承前下启后,最后回到现实发出感慨。
3、二读“感意境,品语言”
【明确】①词开篇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流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
这样的意境得力于炼字炼句的妙处,找出传神的字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3、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一气呵成,就只塑造了这么一个人,一个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挫败敌人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4、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明确】【苏轼内心】这首词虽然用了很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像有人所说: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
遥想达到高潮,戛然而止,回到现实,此二者,无形之中有一个对比,一昂扬一苍凉;一志得,一志不得;一美满,一不幸;一年轻有为,一老大伤悲;一功成名就,一壮志未酬。
这一对比我们就不由得由前面的激昂开始体会出作者内心的苍凉,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四、小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五、延伸迁移
投影显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再投影温庭筠的柳永的李清照的姜夔的一些诗作
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六、检测目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B.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催(cuí)
C.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纶(guā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3.AC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200字以上的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诵情况。
三、听录音,后诵读
1、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2、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翻译小序,说出小序的作用,进而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扣小序中的遇雨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扣小序中的已而遂晴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三、鉴赏分析,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进而把握诗人形象
1、小组讨论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体现了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身上,怎会不觉呢?作者到被贬到黄州时,已经历了太多风雨,而这一场自然的风雨对于他来说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当“同行皆狼狈”时,苏轼却不觉,因为此时的他对于小风小雨已没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感受了,正如元稹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了大风浪后的人生不会在意琐碎的浪花。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极写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沧桑而愈益温厚,经历了大风浪后的他已经学会不理会不在乎此时的小风小雨,他且行且吟且歌,忘却了一切苦难和艰辛。“何妨”写出了他的乐观旷达,潇洒从容,不惧风雨,我行我素,“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任”字完备而深刻的展现了他对抗烟雨人生的超然物外,旷达自适。对人生苦难毫不退缩毫不畏惧的态度,超越苦难的旷达和豪爽以及对生命的深刻参悟都由此透露出来。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切都会过去。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四、对比分析,比较异同
情感上: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的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表现手法上:本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
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五、拓展延伸
列举出历史上旷达的人或诗句?
举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天生我材必有用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苏轼
正是由于他们的超然达观,但不孤芳自赏,也不流于颓废消极,历史的天空闪耀着一颗颗明星。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我们行走在大地上的同时,应该常常仰望星空,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旷达人生。
六、作业布置:
以“我眼中的苏轼”为话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