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太阳 壮士心 赞美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太阳 壮士心 赞美
诗海探珠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秋日里的落叶、银河、月光,构成一幅凄清、冷落、衰飒的画面,无不引起对千里之外的人儿的思念。“年年今夜”,从现在出发将相思时间推向无限;“人千里”,又将空间无限拓展。在如此巨大的时空阻隔中,注定相见无日,相思永远。无论是醉中还是睡中,这种相思之情都无法摆脱。“酒未到、先成泪”,是词人经过多少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后得出的铭心刻骨的经验。末尾三句秉笔直书,用平易浅近的口语
诉说深婉曲折的恋情相思,具体而形象。范仲淹词对元曲创作也很有影响,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说:“淋漓沉着,《西厢·长亭》袭之,骨力远逊,且少味外味。此北宋所以为高。小山、永叔后,此调不复弹矣。”
基础自主学案
●词语积累
①遮掩:遮蔽;覆盖;掩饰。
②冬蛰:一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开始蛰伏地下。
③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④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⑤粗糙:不精细。
⑥蔚蓝:类似晴朗天空的颜色的一种蓝色。
●名句名篇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艾青《太阳》)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穆旦《赞美》)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________,浙江金华人。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方》、《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
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
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臧克家(1905-2004),山东_______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前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______》,引起广泛注意。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又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
诸城
烙印
穆旦(1918-1977),原名查______,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办沈阳《________》,任主编。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8年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穆旦诗选》等,及《欧根·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大量译诗。
良铮
新报
写作背景
1.《太阳》
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2.《壮士心》
这首诗作于1934年4月,当时正是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机关头。也是人们期盼奋勇抗敌的民族英雄的时候。该诗正反映了这种御辱报国的渴望,诗绪中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般的豪放和壮烈。
3.《赞美》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相关知识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课堂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太阳》这首诗第四节所写的内容?
细节揣摩
【提示】 这首诗的第四节诗人转向了写自己,写自己在太阳来了之后的心情。这几句也写得别具一格,惊心动魄:“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太阳的到来,使诗人自己也获得再生,由此,使诗人确信了人类之再生。这里,诗人写“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使人看到了动作,也仿佛听到了声音。这一个“撕”字,把太阳的火焰之力,把“我”的决心之大,写得痛快淋漓。不仅和整个诗的格调协调,而且和前面那个“滚”字相呼应,增强了全诗的冲击力。
2.《壮士心》的开头“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这句话有何特点?
【提示】 这句诗出语不凡,不说“江庵中点着一盏青灯”——那样只能突出“青灯”,视野显得不够宽广;也不说“青灯照不亮江庵的夜”——那样虽然突出了“江庵”,却又怠慢了“青灯”,不能提示读者注意在“青灯”下睡着的壮士;而说“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这样才能使景观由大到小,气氛由淡而浓,格外具有一番神秘的意味,其中一个“和”字作动词解,巧妙地沟通了“江庵”和“青灯”,一个“残”字,承担了双重的使命,即形容灯光将灭,也说明夜色已深,诗人锤炼词句之苦心,于此可见一斑。
3.《赞美》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如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
【提示】 诗歌的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再度抒发,是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的更深、更广的赞美。由第二、三节的具象描绘转向厚重历史的宏观扫描,回应第一节。倾圮的屋檐、枯槁的树顶、荒凉的沼泽、悲鸣的乌鸦……这些涂满感彩的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索、破败、冷清、凄凉的氛围,实际上暗示着祖国的贫穷和苦难,历史的深远和
悠长。而“我”——一个已然觉醒,渴盼祖国改天换地的年轻知识分子,曾经为这祖国的改变而等待了许多年。今天,这种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于是我走过“踟蹰”,猛然亢奋。民族的觉醒就是希望的火炬,“农夫”的抗争就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所以,诗人在全诗最后,连用两个“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叠的结尾,如重擂闷鼓,雄浑中透溢着沉重的昂扬;如清角吹寒,嘹亮中透溢着激越的奋进!
4.闻一多先生对“太阳向我滚来”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这样写。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这首诗的“太阳向我滚来”一句,曾受到闻一多先生的质疑。闻一多先生认为这句诗不应这样写,这样写表现出了一种小资产阶级情调。按照闻一多先生的意思,应该写“我”向太阳奔去,才合乎道理。这里,我们不说闻一多先生是太苛刻了,就是从艺术的角度讲,闻一多先生的建议也不足取。因为很明显,我向太阳奔去,
深度探究
远不如“太阳向我滚来”有气势。因为“我”是很“小”的,且没有光彩,“太阳”是巨大的,且光芒万丈,“太阳向我滚来”才能表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而且,就诗意来讲,“太阳向我滚来”,才符合诗的本意,这样写,“太阳”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历史是主动的,“太阳”滚到现在,才使“我”和万物获得了再生的机会……
5.《赞美》中作者所写的“农夫”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提示】 诗歌在第二节写“农夫”在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他像祖祖辈辈一样在这块充满苦难沧桑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无言耕耘,肩掮希望和失望,承受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当抗日的烽火燃起的时候,年轻人的热情感染他,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思想激励了他,他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坚定地加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去。
和人们的“演说,叫嚣,欢快”不一样,他沉稳坚强,他“相信名词”(抗日救亡的思想),他和耕田种地一样无言地行动。尽管道路无限悠长,尽管前途充满了流血牺牲,可他义无反顾,坚强不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流血不流泪,男儿当自强!“放下古代的锄头”,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蕴含着厚重深沉的历史情结,写出了“农夫”选择的果敢坚决和这种选择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我们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奋勇抗争的生存意志和惊人伟力。而“溶进死亡”也不流泪的硬汉形象又使我们感动,我们震惊于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我们震惊于一个民族抗争的勇毅!
1.《太阳》
(1)诗歌以深沉的内涵和博大的气势撼动读者。诗人大笔勾勒写出“太阳向我滚来”的气势,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2)用词准确。诗中的“滚”字,是全诗的诗眼,其它的诗句紧紧围绕着这一“滚”字展开。“太阳”是从历史的远处滚来,不管这漫长的历史多么黑暗,又多么艰难,“太阳”以它不可阻挡的气势,光亮亮地滚来了。诗人在这里指明,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到来是必然的。
写作技法
2.《壮士心》
诗中的意境与古诗词的意境相吻合。诗开篇便是江庵和青灯,青灯古佛一直是古人渲染的冷寞凄清的环境,壮士却在梦中,梦到的是什么,这时并不知道。但他的梦是热烈的。从梦境到冲向战场,他执着地为着理想而战,没有彷徨,没有忧伤,只有一种对实现梦的热烈向往。在那个阴霾的时代,作者以此来歌颂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勇士,歌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3.《赞美》
(1)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这首诗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使情感富于变化,“我”作为祖国的代言人痛苦而自豪,“他”这样的农夫为国为民族献身的壮烈令人钦佩。
(2)广大的包容性。小诗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惜笔墨,铺排开去。
(3)民族生存的讴歌。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了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大群的代表,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结构图解
●素材开发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是诗人艾青《太阳》里面的著名诗句。诗人以讴歌太阳,使人们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如喷薄欲出的朝阳就要到来。
写作素材积累
这让我们想起他的伟大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大爱,大恨,这就是诗人艾青的情怀。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近艾青时,心内依然激荡……
●精彩运用
诗人艾青的胸怀
有位世界高人说过:世界上什么最大?陆地。什么比陆地大?海洋。什么比海洋大?天空。什么比天空大?是诗人的胸怀。说这话的肯定是位大师。诗人的宽广的胸怀,不仅能容纳花鸟鱼虫、七情六欲,而且,能容纳百川和茫茫苍穹。
诗人的胸怀不仅宽广而且透明。有位诗人自豪地说:“世上的万物都有阴影,只有诗人的心里没有一丝阴影。”
其实,诗人在今天的社会是极普通的人,也是极脆弱的人,但他们又是最普通最善良,而且最有同情心的人。
诗人也许就是世界上最后一批拥有童心的人了。他们用诗篇给大人们讲童话,用诗歌引领人们去寻找早已失落的精神家园,皈依人类最初的本质和纯真。
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就是一个善良而拥有童心的人,当布罗茨基被政府驱逐国内的时候,阿赫玛托娃用她的人品和善良之心给美国作协写信请求帮助。美国作协对布罗茨基不仅给予了生活上的帮助,而且,在精神上也给予极大的安慰。
1987年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说:“写诗的人写诗,并不是因为他指望死后的荣光,虽然他也时常希冀一首诗比他活得更长,哪怕稍长一些。”
中国著名诗人艾青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在他晚年疾病缠身的时候,还热情地为开滦煤矿的文学刊物题字,开滦一位老矿工到北京请他给煤矿的文学刊物题词,诗人艾青托着病体,非常热情地为这个煤矿的文学刊物题写了“芳草”二字。如今大师去世多年后,这个煤矿的矿工和文学爱好者,仍然自豪地手捧着大师题写的《芳草》杂志,感到大师的亲切和温暖。同时,也深深地怀念着艾青大师。
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并不希望活得多么风光潇洒。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比他的生命活得更长。而一些年轻的诗人,始终静不下心来,仔细读一读大师们的作品,而是把全部精力沉湎于网络之中。精神的浮躁,知识的贫乏,导致情绪的亢奋,他们陶醉在网上,在自我欣赏的同时,瞪着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在网上寻找焦点。
从学术上的争辩,演变成人身的攻击。将纯洁而神圣的论坛搅得乌烟瘴气。大量龌龊词汇和不堪入耳的脏话,从这些所谓的“诗人”嘴里喷发出来,不仅没有弄脏对方一丝一毫,反而龌龊了自己的舌头嘴唇和面孔。当一方不再争论时,另一方摆出一副胜利的姿态,重新变回所谓“诗人”的嘴脸。对于他们这种道貌岸然的行径,只能说他们的修养太差,没有受过很好的教养。
网络使得一些人急功近利,热衷于炒作。其实他们的行为和语言的表达更低下。网络不但没有使他们变得有教养能包容。反而,使他们变得更狭隘,更圈子化。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好好写诗,怎样好好说话,怎样老老实实做人。
每天凫游于网上,出卖自己的德性和良心。他们读不进书,对待别人的作品,过多的是敷衍或是出售廉价的形容词当作上帝的施舍。当别人对他们的作品提出质疑时,那种本性的暴露、劣根性的面目又一次赤裸裸地再现出来,他们听不进批评。
网络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传媒工具,而且为一些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许多诗人从网刊登上了纸刊,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诗人。
年轻的诗歌写者和没有出名的小诗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自己年轻头脑灵活的优势,当冷静下来时,将心态放平,向大师们学习。学学大师们的胸怀,苦苦修炼自己,将躁动不安的火苗熄灭。露出一张天真灵气讨人喜欢的笑容,该多好。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伟大与渺小
臧克家
我们有太多的伟人。写在历史上的被渲染过的,不必说他们了;和我们同时代,向我们显示伟大的,已经够数了。这些人,凭了个人的阴谋机诈、凭了阴险与残酷,只要抓住一个机会使自己向高处爬一级,他是决不放弃这个机会的,至于牺牲个人的天良与别人的利害甚至生命,他毫不顾惜。这些伟人的伟大,是用个人的人性去换来的,是
踏在人民大众的骨骸上升高起来的。当他站得高、显得伟大的时候,一般有肉没有骨头,有驱壳没灵魂的人中狗,便成群的蜷伏在他脚下,仰起头来望望他,便“伟大呵,伟大呵”的乱叫一阵子,当别人靠近他的时候,它们便狺狺狂吠起来,在壮主子的声威之余,自己仿佛也有威可畏了。这些伟人与臣侯是相依为命,狼狈为奸的。主子为了获取权势的兔,是不能没有走狗的,在走狗的瞳孔里,主子的尊容也许并非那样庄严,然而在他们口里又是另一回事了。为了一块骨头,它们出卖了自己。
“王侯将相”的种子,已不能在新时代的气流中生长了,当大势已去,伟人不得不从半空里扔在实地上、民众前的时候,难怪希特勒自杀,而且自杀前还有疯狂的传说。被别人蒙在鼓里,或被自己的野心蒙在鼓里,一旦鼓被敲破了,四面楚歌,他这才明白了,可是已经晚了。个人英雄也就是悲剧英雄。希特勒、墨索里尼已成过去了,他们的死法是多么有力的标语,佛朗哥,以及佛朗哥的弟兄们,读一读它吧!
和伟大相反,我喜欢渺小,我想提倡一种渺小主义。
我说的渺小是最本色的,最真的,最人性的,是恰恰反乎上面所说的那样的伟大的。一颗星星,它没有名字却有光,有温暖,一颗又一颗,整个夜空都为之灿烂了。谁也不掩盖谁,谁也不妨碍别人的存在,相反的,彼此互相辉映,每一个是集体中的一分子。
满腹经纶的学者,不要向人民夸示你们的渊博吧,在这一方面你不是能手,因你有福、有闲、有钱,你对于锄头拿得动、使得熟吗?在别人的本领之前,你显示自己的渺小吧。用你的精神的食粮去换五谷吧。
发号施令的政治家,你们也能操纵斧柄如同操纵政柄吗?
将军们,不要只记住自己的一个命令可以生杀多少人,也要想想农民手下的锄头,可以生多少禾苗,死多少野草呵。
当个人从大众中孤立起来,而以自己的所长傲别人所短,他自觉是高人一头;把自己看做群众里面的一个,以别人的所长比自己的所短时,便觉得自己是渺小人类的集体是伟大,我常常想,不亲自站在群众的队伍里面是比不出自己高低的;我常常想,站在大洋的边岸上向远处放眼的时候,站在喜玛拉雅山脚下向上抬头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的渺小。
因此,我爱大海,也爱一条潺潺的溪流;我爱高山,也爱一个土丘;我爱林木的微响,也爱一缕炊烟;我爱孩子的眼睛,我爱无名的群众,我也爱将军虎帐夜谈兵——如果他没有忘记他是个人。
我说的渺小是通到新英雄主义的一个起点。渺小是要把人列在一列平等的线上,渺小是自大、狂妄、野心、残害的消毒药,渺小是把人还原成人,是叫人看集体重于个人。当一个人为了群众,为了民族和国家,发挥了自己最大可能的力量,他便成为人民的英雄——新的英雄,这种英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牺性了自己,他头顶的光圈,是从人格和鲜血中放射出来的。
人人都渺小,然而当把渺小扩大到极致的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新的英雄。
这世纪,是旧式的看上去伟大的伟人倒下去的世纪;这世纪,是渺小的人民觉醒的世纪;这世纪,是新英雄产生的世纪。
我如此说,如此相信。
【赏评】 本文阐述的道理与作者写的诗《有的人》的主题是一致的。文章在总体结构上采用的是并列式。在论述所谓的“伟大”时,采用的是递进式:先说“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的种种表现,进而阐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些“伟人”将会成为过去。在论述渺小时,采用的是递进式:先说什么是渺小,再举例论证什么是“以别人的所长比自己的所短”,进而阐述“渺小是通到新英雄主义的一个起点”“渺小的人民能成为新的英雄”的道理。这样写来文章就显得有条有理,令人信服。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8张PPT)
雨同我 雨后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雨同我 雨后
诗海探珠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
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
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
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
酒钱犹有撰碑钱。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自己被贬官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今昔的强烈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
颔联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式;颈联写的是
“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两种境界。中间两联对仗是山里寒食风光的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很老到。尤其是颈联,比起“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更有韵味,更富诗家语。诗人偏偏不说“草树”,而说“绿”;不说
“墟里烟”,而说“乍禁烟”,既含蓄,又使形象显得更为突出。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才叫做写诗,懂得这样去鉴赏才算是会读诗。
尾联是反语,是牢骚语,虽然嘴里说“莫惆怅”,心里早已是“因思世事悲心事,更听风声杂雨声”。靠替人写碑文,写墓志铭得来的钱买酒喝,要不然“酒债寻常行处有”,这过的是什么日子!“犹有”,看似旷达,实为愤激,里面藏有多少潜台词呵。
基础自主学案
●词语积累
①乐意:甘心愿意。
②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③天井: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较小的露天空地。
④静穆:安静肃穆。
⑤祈祷:向神祝告求福。
⑥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
●名句名篇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雨同我》)
有什么在时间里沉睡,/带着假想的悲哀?/从岁月里常常有什么飞去,/又有什么悄悄地飞来?
(《雨后》)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______,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_________的代表诗人”。
季陵
新月派
陈敬容(1917-1989),四川______人。1934年底只身离家前往北京,这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第一首诗《_______》作于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联合日报晚刊》上发表。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5年在重庆当过小学教师,1946年当过杂志社和书局的编辑。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并到上海,专门从事创作和翻
乐山
十月
译。1948年参与创办《中国新诗》月刊,任编委。她是《九叶集》诗友成员。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同年底开始从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1978年起,重新执笔创作,10年来发表诗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诗数十篇,并有新的译著问世。1981年至1984年曾为《诗刊》编外国诗专栏。诗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写作背景
1.《雨同我》
这首诗主要来自对生活的启迪和对哲学思辨的终极关怀,作者细腻地表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情思。诗人先由两地友人来信中分别对“雨”的埋怨写起,表现乐意为朋友分忧的心情。作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友人,而且关心不相干的人,乃至于一草一木,鸟兽鱼虫。于是有了“把一只玻璃杯放在天井里,明朝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几寸”的奇想。
2.《雨后》
本诗写于一九四六年夏,是一首质朴而又新颖的现代诗。作者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宁静、透明而又富有启示性的意境,让人们感受大地的清新,并领悟人生与自然的瞬间之美。
相关知识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
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使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课堂互动探究
1.《雨同我》这首诗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细节揣摩
【提示】 诗的第一节,作者先由两地的友人分别对“雨”的埋怨写起,表明自己乐意为友人着想,继而还写了为第三处友人分忧的想法。诗人牵念又不仅是第三处友人,所以,在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就喟然长叹“我的忧愁随草缘天涯”。在诗的结尾,诗人忽发奇想:把一只玻璃杯放入天井里,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几寸。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既是自然界落的雨,又指人世的风雨——无尽的磨难与困顿。
2.《雨后》这首诗的第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掀开了一个诗意世界的帷幕。“雨后黄昏的天空,/静穆如祈祷女肩上的披巾”,这一句对于我们对整首诗的把握十分重要。“雨后”、“黄昏”、“天空”,这些词语之间虽然有着修饰的关系,实际上却又是可并列的和意象性的。“静穆”、“祈祷女”和“披巾”也同样如此,虽然它们各自承担着形容、限定或者比喻的身份,但同时,所有这些词
又都是可以独立表征一种情绪或者情境的,并且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它们还共同构成了本诗清净、肃穆、温婉和虔敬的基调,营造出一种人世之外,灵魂轻歌曼舞、生命清俊而敞亮的清澈氛围。
3.《雨后》的二三两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 诗歌的二、三两节主要写诗人的观看和沉思。诗人本是为避雨来到槐树下,这一不期而遇的雨,把她带入一种忘我的出神的境界,因而她会忘记一切地“坐着看”雨后的一切,“看黄昏退落,看黑夜行进,/看林梢闪出第一颗星星”。而“林梢闪出的第一颗星星”,它不仅会带来满天星光,重要的是,它是为一个诗人的灵魂出现的。诗人仿佛从一场奇异的梦中醒来,所
以现在她意识到“有什么在时间里沉睡”。
“有什么”,我们可以猜想那是昏沉的人世中我们自己的灵魂,它沉睡着,带着诗人现在所“假想”的悲哀。“从岁月里常常有什么飞去,/又有什么悄悄地飞来?”人生的昭示也是转瞬即逝、难以把握的,所以诗人在对人生沉思时会这样感叹地发问。它引发我们在自然的启示下,对人生进行更深入的领悟。
4.《雨同我》这首诗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名师点拨】 “雨同我”,只是一种说法,一种极其寻常生活的说法。两位朋友都诉说着“天天下雨”的烦恼,诗人感同深受,竟然还关心起另外的朋友:“寄一把伞去”,甚至还心事浩茫地把自己的关怀推衍至普天之下万事万物。这里的“雨”自然象征着人间各种苦难和不适,诗人未必是兼爱论者,未必在重复“达者兼善天下”
深度探究
的古训,但他懂得生命个体之间的体系关系,懂得把自己微薄的爱“向无穷张一张眼”,“向无限开些窗子”。卞之琳教会我们爱要从自己的脚下出发。诗人写这首诗也是用了推衍的方法,正是从自己开的头,并由己及彼,逐渐扩展,希冀于无穷。
5.《雨后》这首诗中诗人有没有对人生的追问作出问答?
【名师点拨】 诗歌的最后一节“我们手握着手、心靠着心/溪水默默地向我们倾听”诗人对人生的追问没有回答,而天地的启示却使“我们”“手握着手、心靠着心”,这使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无言的一切。这里的“我们”更具体了,可以设想他们为一对恋人,但在面对同一片天空时所领受的深刻颤栗已使他们化为同一个灵魂。“溪水默默地向我们倾听”,诗人没有写“我们向溪水倾诉”,而是以此来写出大地的灵性,写出一种人与自然互看、互听的亲密和默契。
1.《雨同我》
这首诗在艺术上使用了推衍的方法。它先由某一点说起,然后逐渐扩展,使要表达的意思不断推进。这首诗共两节,每节一韵,诗段、诗行、节拍、韵脚,都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很好地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写作技法
2.《雨后》
这是一首纤尘未起翅羽先动的好诗。它结构精巧、感觉纤细、语言明净,在艺术上相当讲究。有些意象的营造,甚至可以说是陈敬容破天荒的创造!比如“青蛙”的意象,真是将青蛙写尽了!将生命的欣悦写尽了!
结构图解
●素材开发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这是诗人卞之琳在《雨同我》中写忧虑的诗句,在这里作者把对友人、世人以及万物的关心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写作素材积累
这就是那个写《断章》的卞之琳,想必诗中的“你”一定气质不凡、超然灵动,惹得看景人久久凝视。多么巧妙的转换,本来在看景的是你自己,到头来却成了别人眼中的绮丽风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成了别人的梦里人。不知不觉中,由爱转为被爱。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也像这样不断发生着转化。这就是人生吧!
●精彩运用
别人的风景你的梦
你站在窗子里看别人
别人站在桥上看你
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
别人装饰了你的梦
很喜欢卞之琳的这首小诗,隽永而深刻。有一种悠悠情思令人遐想。简单的文字,如工笔描绘出的一幅画,细腻而自然。
别人装饰着你的梦,而你却装饰了别人的风景。一扇窗子,一座小桥。近处的你,远处的别人,以期为对方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如若缺少一方,还有这幅动人的画卷么?
有一种犀鸟,它的身形很小,专门停在犀牛的背上为犀牛找皮肤缝隙间的寄生虫,它既可以以虫为食,又可以让犀牛来保护自己。而犀牛呢,它既可以减少皮肤里的寄生虫,又可以凭借小犀鸟灵敏的感觉来获知临近的危险。多么聪明的一对啊!他们都各有缺点和特长,却知道如何来和他人合作,实现共赢。
人们也如此。一个人总在不停地点缀别人的风景,别人也总在装饰你的梦。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不会体会享受到如此况味的。
恰如绿叶和红花,没有绿叶的衬托,红花不会显得如此娇艳动人,同样,没有红花的映衬,也没有绿叶的青翠可爱。当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才有了枝头、河畔的那一份份美丽。地狱里的人,围着大锅,每人手执自己的长勺给自己取汤,因为勺柄太长而无法将汤送到自己嘴里,于是怨气一片。还是同样的大锅,还是同样的长勺,人们相互取汤送到对方的嘴里,每个人都吃的很饱,笑声朗朗,幸福而快乐,而这就是天堂。
其实天堂和地狱相隔的并不遥远。不是为别人,而仅仅是为自己,此谓地狱;不仅仅为自己,更为别人,通过互助来共生双赢,此谓之天堂。走出小我,寻找到双赢,你也就从地狱走到了天堂。
记着,只有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才会装饰你的梦;你若想要别人来装饰你的梦,那么你要学会去装饰别人的风景。因为,这世界,本就是和谐的一体,双赢的存在。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赏评】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优美清新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颇有特色,生动细腻,形象鲜活,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景象别致的图画,又给我们营造了情思悠悠的诗的意境。作者善于选用富于色彩的词藻写景状物,构成鲜明生动的动态画面。他创造的是诗化的风景,连那溪流里的嬉鸭、冷空中的飞鹰,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作品的景物描写饱含情思,借助蒙太奇手法,以叠印的方式推出了两组镜头:一为虚景,即作者故乡的雨前之景;一为实景,即北国的雨前之景。两组景物对比强烈,色彩分明。作者的主观情愫催生景语,渗透于景观中的是作者对南方故乡的一片深情。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