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第3课 柳子厚墓志铭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3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少年游
柳 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蟖。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诗海探珠
【赏析】 柳永此作,仍是描写落魄游子孤独凄凉的漂泊之情,但却将环境置于“长安古道”,让情绪带上浓重的历史色彩。置于乱蝉鸣柳,四天低垂,一派凄景之中。“归云”借指昔日之恋人。
佳人一去音讯全无,又未预约再会地点,料定此生已无重见之日。孤寂到连昔日的酒友也寥寥无几。全词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悲戚感受和对功名、宦途的心灰意冷,进行了很有感染力的宣泄。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探寻背景
此文是元和十五年韩愈任袁州剌史时所作。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冬卒于柳州,这年韩愈移官袁州(今江西宜春),写了《祭柳子厚文》,第二年又写了这篇《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虽然对柳宗元所依附的王叔文集团深为不满,但与柳宗元私交甚好,此文表达出对柳宗元遭贬的同情和对他去世的深切悼念。在韩愈所写的众多的墓志铭中是优秀之作。对柳宗元在性格上的弱点,作者也委婉地指示出来。
2.文体知识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用以记载死者的世系、生平及其后代状况,并刻在石板上放入墓中。
基础精炼
huì
bì
mèi
zhǎn
zhuó
yì
sì
jiè
xǔ
móu
hàn
mù
sì
避讳,古代称死者名字时前面加“讳”,以示尊敬。
赶上。
及第
岸,边际。
及,等到。
顾惜。
受牵连。
边远地区。
许诺,答应的事。
安排料理。
3.文学文化常识
墓志铭,一般包括两部分:_______、________。是放在墓里刻有____________的石刻。
志
铭
死者事迹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现”
“见”
成才。
成年人。
遗憾。
仇恨。
古称父母。
指成年人。
3.一词多义
才
当初
开始
曾经
抵押
人质
刑具
质地
问、质问
做
治理
当做,作为
句末表诘问
给
作为
依照
依靠
趁机
于是
沿袭
顺应
使动用法,使……折服。
名词作状语,按惯例。
名词作动词,安家。
形容词作动词,器重、重视。
5.文言句式
①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__________
②又例贬永州司马:___________
③尝例召至京师: ___________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④自子厚之斥:_____________
⑤材不为世用:____________
⑥道不行于时也: ____________
⑦不自贵重顾藉: ____________
被动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二、深层探究
1.本文最富感情也最为激昂慷慨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第5段。对子厚身处逆境却能体会刘禹锡的困难,愿以柳易播的高尚风格浓墨重写。开头一句,交代事由,接着写柳的反应:既“泣”又“请”。
主要原因是刘有老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暗扣了第1段柳镇的孝道,是柳宗元继承先父的孝道的具体表现。“泣”的神情、“请”的动作,典型的细节生动表现了柳在朋友身处困境时的强烈感受与果断决心,突出其为人——笃于情意,舍己为人。
需要一提的是,刘禹锡这次被贬,是因其写《玄都观看花诗》惹怒了执政者,柳宗元也跟着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刘,而旦还替刘冒死以请,这就足见柳对朋友的情义。
接着文笔一转,以“呜呼”领起议论,人处于困窘之时最能见出为人的气节与道义,正所谓“士穷乃见节义”也。与此相反,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安居无事时,可以信誓旦旦,似乎肝胆相照,可是到了利害相关时,翻脸不认人,落井下石。
作者在“利害”前着一“小”字,又加上“仅如毛发比”来和“握手出肺肝相示”那些话对照,何等强烈!小人的嘴脸被刻露殆尽。这番议论,既是对市井小人的揭露,也是对官场中凶恶势力的描摹。
本段几处用对比:柳宗元的行为和现在一般人是一大对比;这批人的“平居”和“一旦临小利害”又是一大对比。而以“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绾合,行文有放有收,酣畅淋漓,使全文生色。
2.文章第5段在赞美柳宗元的“节义”时用了几处对比?除第5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之外,其他地方有没有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第5段是从三个方面来作对比的:一是将柳子厚的品行与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的所为作对比,二是将那班小人平日里虚情假意的信誓旦旦与一旦临小利害而不复相顾的丑陋作对比,三是将“禽兽夷狄所不忍为”与那些小人“自视以为得计”作对比。
这样既突出了柳宗元的高洁品行,又鞭挞了庸俗的世态人情。
将柳宗元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的情形,和他被“斥时”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无一愿意出面为他讲话形成对比,说明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3.文章第6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试分层并写出层意。
分四层。从段首至“道不行于时也”为第一层,写子厚少年时把功业看得太简单,和第2段呼应。
废退之后,又没有得力的朋友“推挽”,因此不得志而死,“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实在令人惋惜。
“使子厚在台省时”至“且必复用不穷”为第二层,从反面设想:子厚有可能不被贬斥,贬斥后也有可能复用,这和第一层正相对应。这些话仍充满惋惜与同情。
然”字一转,把前面两层意思反过来了。这和第3段“居闲,益自刻苦……”相呼应。前面是为子厚惋惜,这里转而为子厚庆幸,因为子厚文章必传于后世无疑。这是第三层。
“虽使”以下,比较得失,把前三层意思总起来作比较:一是生前富贵,死后无名;一是生前困顿,文章必传。“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无须赘言。
司马迁曾说过:“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这段文字,先为之惋惜,后为之庆慰,先抑后扬,波澜起伏,充满友情,假使子厚地下有知,亦当不以贬谪为憾事。不是深交,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4.文章第1段和第7段除了交代人物的身世以及后事的处理之外,对人物的刻画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1段除了介绍人物的身世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柳宗元刚直的性格是有家学渊源的;第7段写裴行立及卢遵为其丧事尽心尽力,竭尽朋友之义,一方面是对这二人的赞扬,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从其朋友的身上看到了柳宗元的信义。总之,这两段对柳宗元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侧面衬托的作用。
5.文章第6段说:“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请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能明白作者的认识是“为将相于一时”不若“文学辞章”“传于后如今”。其次,我们可以拓展对古人重视文章的相关认识,如古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将“立言”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再如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又如杜甫怀念李白时说的“文章憎命达”;还如后来欧阳修提出的“文穷而后工”等等。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本文一方面,文中蕴涵着对柳宗元人品及文学才华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文中的议论是有感而发,并非就事论事,也并不仅仅是褒扬柳宗元,而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由柳宗元而及自己,并由此来抨击世态俗情,也可以说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心中块垒。
3.写作特色
文章叙事,重点突出。先叙述柳宗元的经历,着重表述他的才能。为集贤殿正字时,突现其“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的才华;为永州司马时,写他刻苦为文,深博无涯;为柳州刺史时,则写他的政能、政绩。
然后,特别记叙他二次被贬为远州刺史时“愿以柳易播”的事迹,目的在于写柳宗元的高风亮节,作者由此引发议论,批判士风浇漓、友道浮薄的现实,并以此说明柳宗元的品德可贵。
最后,总括柳宗元的一生,给予评价,重点在慨叹柳宗元“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同时又指出,政治上的不幸,反而使他致力于文学辞章,取得了“必传于后”的成就。
这篇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了柳宗元一生中若干典型事例加以叙述,夹叙夹议,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死者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一反通常墓志铭专事“谀墓”、一味歌功颂德的陈规旧套,在满怀真情盛赞死者
才学人品的同时,对其早年政治活动也不加隐瞒地表露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褒贬兼用、临文不讳的写法颇得司马迁《史记》笔法的精神。这不但无损于柳宗元形象的完整统一,反而使这一形象显得更加真切感人。
此文叙事洗炼,间以议论,笔下有感情,相当鲜明地表现了柳宗元大才难施的一生。所以有人认为此文是昌黎墓志第一,古今墓志第一。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二、作者轶事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刺史。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刺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思是说,播州不是人居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于是,柳宗元“请於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的任所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刺史。
四、文本鉴赏
《柳子厚墓志铭》是一篇写得很精彩的传记文。这篇墓志铭通过对柳宗元生平事迹的综括叙述,高度赞扬了柳宗元的文章学问、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对柳宗元备受排挤、长期遭贬、穷极困顿的经历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作者在文中对柳宗元的文学辞章推崇备至,并特别指出其原因在于“斥久”“穷极”,正是穷厄困顿的遭遇,加深了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激励作家“益自刻苦”,这才能写出流传百世的好文章。
一般儒家往往强调文学的政治作用,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为文从政应是合二而一,并行不悖的。但是社会现实却使韩愈隐约地意识到,真正能传之后世的优秀文学,并不是出自仕途得意、养尊处优之人的官样文章,而是出自穷厄困顿、忧愁愤懑之士的不平之鸣。
这一看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韩愈不以柳宗元在政治上的失意论其成败,而高扬其文学成就的价值,表现了韩愈思想中轻视政治功利,推重文学业绩的一面。
韩愈与柳宗元有私交,但是在政治上和哲学上意见并不相合。
在永贞革新中,韩愈表现保守,曾怀疑刘禹锡、柳宗元在他被贬山阳令中起了作用。所以,此文在记叙柳的经历时,韩愈对柳宗元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一事略有微词,认为他是不能“自持其身”;
对永贞间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的表现,只用“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数语带过。这说明韩愈对那场政治改革运动的进步性缺乏理解,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守旧的一面。
他之所以如此写,是因为墓铭应称人之善,韩愈既对革新持否定态度,为避免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便集中笔墨于柳宗元的才华,采取简单带过的办法;从写作要求上看,倒是剪裁得宜的。
不过,当篇末须对柳宗元一生做出评价时,韩愈的观点便无法不表现了。他把“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作为对柳宗元早期政治生涯的评价,并视为致柳宗元于废退沦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了他的保守、偏颇的观点。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95张PPT)
第1课 祭十二郎文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诗海探珠
【赏析】 贺铸的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被称为宋词悼忘词双璧。词的开篇以心理感受和自我探问起首,“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曾经携手历经风雨的夫妻,曾经是海誓山盟不离不弃的恩爱夫妻,现在却是天人永隔,音书不能。
遥想当年,两人共尝人生甘苦,到现在却是物是人非,词人触景伤情,柔肠百转,以意象入笔,“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以树鸟比喻失偶,化用了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化用了古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借以慨叹人生的短暂。“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句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将全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读来令人感伤,词人有悲伤读者也感同深受。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
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
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探寻背景
《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十二,排行,属整个家族的排行。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后来,韩愈的大哥、大嫂、二哥及二哥的长子百川相继去世,兄弟辈中只有韩愈一人,侄辈中只有十二郎一人。
韩愈自幼与十二郎共同经历了患难生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同时,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文体知识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基础精炼
sànɡ
xián
diàn
xǐnɡ
hù
mò
sānɡ
nú
hōnɡ
Biàn
rónɡ
jù
shènɡ
chuò
qī
yāo
sì
yǔn
biǎn
xiǎnɡ
妻孥
弩弓
俸禄
忙碌
辍学
点缀
殒身不恤
陨石
收敛
殓衾
含着;表达。
备办、准备。
知道;依靠。
不久;谋生。
死。
探望。
留居。
妻子儿女的总称。
急、突然。
如果、果真。
离开;就职上任。
形容头发灰白。
早晚。
忧伤。
真实、确实。
能;承受、蒙受。
确实。
才。
幼儿,儿童。
近来。
时常。
立即。
对不住。
怨恨。
希望。
使……成长,抚养。
也写作“珧”,墓地。
庶几,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
享用祭品。
(2)近义词辨析
①养育 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养育:抚养、教育(多用于人)。
培养:使之成长、长大(既可用于
人也可以用于植物)。
②保全 成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全:保护使之不受损失。
成全:帮助别人达到一定的目的。
4.文学文化常识
(1)韩愈,字退之,世称“________”,位“_______________”之首。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美味食物
“逝”
“殓”
“馐”
去世
给死人穿衣入棺
记得,作动词。
指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
印象,作名词。
第二年。
指今年的下一年。
安家。
结婚,组成家庭。
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牙齿松动。
指不稳固,不坚定。
精神。
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
几何学的简称。
动词,知道
动词,看望
形容词,幸运
动词,希望
动词,通“逝”,去世
名词,父子相继为一世、一代
名词,世间,人世
动词,赴、到
动词,就职上任
动词,知道、懂得
名词,知觉
动词,知道
动词,终了、结束
副词,最终
动词,表达
动词,使……来
名词,诚意
连词,果真、如果
副词,实在
名词用作动词,成为孤儿,丧父
形容词,孤单
名词,儿子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的家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
5.文言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助词“是”将宾语“兄嫂”提前。
宾语前置句,语序即“其又尤何”。
其……其……,表选择疑问,即“是……,还是……”。
③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大哥大嫂(的抚养)。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一定真实呢?
③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后,你的灵魂不能在我的梦中出现,这实在都是我造成的,又能怨恨什么呢!
二、深层探究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写幼时孤苦相依的不幸;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自己的无限悲痛,再评述十二郎的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自己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恸欲绝?
(1)悲家世不幸。韩愈自幼失怙,“惟兄嫂是依”,叔侄“俱幼”,情同手足,“未尝一日相离”。“两世一身”“惟此而已”,嫂夫人辛酸悲苦之言,慈爱凄楚之态,恍如昨日.想到这些,自然泪如断线之珠,无限悲切。
(2)悔“旅食京师”。回想多年来叔侄别多聚少,多次图谋团聚,都以“不果”告终。总认为两人都还年轻,“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未料打算“成家而致汝”的时候,噩耗传来,竟成永诀,怎不痛断肝肠,追悔莫及?
(3)叹未老先衰。白发人送黑发人,长者病者送少者强者,这本身就是悲剧惨情。作者颓相顿现,似觉来日无多,产生不如替侄儿去死的想法。
(4)恨小病丧命。作者以为软脚病乃寻常小病,竟“未始以为忧”;且又天高地迥,不知其病情和身体状况,万万没想到病魔会这么快夺去老成的生命!
(5)哀后辈孤苦。叔侄辈自幼孤苦,何曾料子孙辈也如此命蹇多舛!见孤儿幼女,自是伤心惨目,哀从中来。
课堂小结
1.结构图解
2.中心主旨
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通过对身世、家庭、生活琐事的朴实叙述,表现出作者对兄嫂与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同时,也饱含着自己身处宦海沉浮中凄楚的人生感慨。
3.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读时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而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
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
多处接连不断地使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4)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二、作者轶事
韩愈走马牵山
唐朝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做剌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走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四、文本鉴赏
此文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作者从自己的不幸身世,说到同十二郎的情谊,说到十二郎之死和善后事宜,不加修饰,不作渲染,完全从肺腑中流出,全都是骨肉至情的真实流露。
开头的“少孤”“兄殁”“吾与汝俱幼”,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却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的眼泪,写得很沉痛。嫂嫂的惨不忍闻的话和“抚汝指吾”的慈爱而又凄楚的神情,对自己离家谋生的深切悔恨,得知十二郎死讯后的悲痛心情,也无不情真语真,悲酸无限。
我们还可看到,作者抒写时非常坦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丝毫隐讳,一任感情自然倾泻。例如写自己离家的目的,明白地说是以“求斗斛之禄”,要是别人,恐怕就不会这样直截了当,很可能不是闭口不说,就是另外安上一个什么冠冕堂皇的名目。
想到二人之子,说:“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按照旧时的忌讳,这样的话是不吉利的,由此正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悲痛至极,因而什么也不顾忌了。
末尾将十二郎之死完全归罪于自己,说自己“行负神明”“不孝不慈”,更是披肝沥胆地恸哭长号。清代叶燮论诗文,有重“胆”之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欲言而不能言,或能言而不敢言。”(《原诗》)韩愈此文,正称得上有“胆”,他既敢打破祭文的传统形式,又敢无话不说,所以才写出这篇千古传诵之作。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71张PPT)
第2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2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②。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③。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④。
诗海探珠
【注】 ①鹿门: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三十里。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②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汉水中。喧:喧哗声。③开烟树: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④岩扉松径:岩壁当门,松林夹路。幽人:隐居者,此是诗人自己。
【赏析】 这是首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声,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探寻背景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当时韩愈三十四岁。他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被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
韩愈与隐士李愿关系甚厚,一次离别,赠以此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2.文体知识
赠文,是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体,内容多为对对方的推重、赞许或勉励.
基础精炼
pián
jū
yì
zhuó
zī jū
niè rú
bì
ɡào
mò
chánɡ yánɡ
奔驰
松弛
烦恼
繁琐
复辟
偏僻
蛟龙
绞刑
吉祥
端详
环绕
侥幸
官僚
缭绕
山之南。
少。
徘徊,逗留。
给,介词。
升降,任免。
排列。
体态安闲、轻盈。
遮蔽。
宠爱。
洗。
吃。
维系、羁绊。
官位降免与升迁。
法。
赞许。
屋舍。
加油使润滑;喂(马)。
4.什么叫赠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体,内容多
为对对方的推重、赞许或勉励。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才华
聪慧。
“俊”
“慧”
少。
新鲜。
徘徊。
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
命中注定。
有生命。
权势。
目前的情况。
推崇。
强壮(肥壮)。
屋舍。
宫殿。
3.一词多义
的
代词,这个地方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并列
表目的
表修饰
山的南面
太阳
侥幸
宠幸
少
新鲜,鲜美
有指代作用
地方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作状语,在乡野。
名词的使动用法,加油使润滑。
名词用作动词,搽白粉。
5.文言句式
①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____________
②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③名声昭于时:
______________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动宾倒装。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的。
②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它们,
这是命中注定的,不能侥幸得到啊!
③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到老死才罢休,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二、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段作者通过叙述和考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强调盘谷“宅幽而势阻”,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点明送别的题旨。
2.那些“用力于当世者”为什么会“遇知于天子”?而对于这些人,“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是有命”该如何理解?
那些无耻的“用力于当世者”被“遇知”,那些“人之称大丈夫者”能爬上权势赫赫的高位的原因,都是由于天子昏庸无道。在这里,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朝廷政治的不满。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这一句似褒实贬,表面上好像是在羡慕他们,自叹“我”没有那样的好命,“不可幸而致”;实际上作者把“用力于当世”而被“遇知”归结为“命”,暗含了一种嘲讽。
也就是说,被“遇知”的人并非因为才干、品德,而是因为一种奇怪的“命”!文章在此委婉地表达出“不遇于时者”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3.李愿不遇于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所谓“遇于时者”都是些得意或即将得意、只求利禄的小人,才干、品德并不是被“遇知”的条件。可想而知,李愿之所以不遇于时,主要原因在“时”,可以说是“时逼我隐”,文章在这里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隐忧。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4岁,仕途一直坎坷不平,贞元十七年(801),他回长安等候调选,恰逢朋友李愿要去归隐盘谷,这件事情让他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篇序,一吐心中块垒。
这篇序并没有说些临别勉励的话,而是大篇幅地写了李愿的一番宏辞,这些话是否是李愿所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虚托李愿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与仕途的看法。
文章歌颂隐者是表面之意,关键是假托他人之口讥讽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嘲讽伺候权贵和奔走钻营之徒的厚颜无耻,揭露唐朝社会的黑暗腐朽,也暗含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平之鸣.这种虚托的笔法也正是这篇序的独到之处。
4.文章第5段以“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开头,写了韩愈送给李愿的一段歌词,直接从韩愈自身的角度表达了对李愿归隐的看法。朗读这段歌词,说说它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前十二句,照应前文第l段,写了李愿归隐的外部条件——盘谷可隐(虎豹远迹,蛟龙遁藏,呵禁不祥)。
中间八句,照应前文“愿之言曰”,写了李愿归隐的主观原因——不遇于时。
后三句,直接表达作者对李愿归隐的向往——终吾生以徜徉。
最后一段歌中,作者进一步用盘谷的“可以稼”“可濯可沿”“窈”“深”“廓”“有容”……
来渲染盘谷的僻居之乐,“乐且无央”,而且这里虎豹远离,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禁绝不祥。虎豹、蛟龙比喻什么呢?当然是隐者想要躲避的“时”了!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愈加强烈,而羡慕归隐之心也更迫切——终吾生以徜徉!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
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3.写作特色
本文最奇特的地方是巧妙地运用虚托手法。文章四百余字,写作者的话才七十余字,却用了三百多字记述李愿的一番言论。
在“愿之言曰”一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全神贯注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写出他们对人生和仕途的三种不同态度,并且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了隐逸者思想行为的高尚。
其实,李愿并非真有这番言论,这是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这样构思,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既把当时那些得意和不得意的小人骂得痛快淋漓,又显得这些都是出自他人之口,“与己一点无关”。
同时,又通过这种丹青手笔,突出了李愿的“一团傲藐不平之慨”,把他的归隐盘谷写成笑傲王侯、鄙视功名的高尚行为。
本文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语言瑰丽而刚健。文章描写了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因而造成一种抑扬顿挫而又富于辞采的格凋,有六朝文的遗风。但细品起来,它不止有六朝文的富丽,还有六朝文很少有的刚健。
第三,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与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
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赞扬了前者,唾弃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2)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之徜徉。
二、作者轶事
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时而跳下江,时而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做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四、文本鉴赏
此文分三段写了三类人:一段写了得意之人,一段写了闲居之人,一段写了奔走伺候他人之人。最后却结止在不贤不肖之人上。
此文让李愿的话占了大量篇幅,其实并非李愿所说,乃为作者之言。借他人之口,道心中之事,实则是文章的创新。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