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优化方案】语文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优化方案】语文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四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1 19:00:05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10课 放鹤亭记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0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诗海探珠
 【注】 ①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南琅砑幽谷泉上。②长郊:广阔的郊野。③无涯:无边际。④老:逝去。
【赏析】 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
欣赏着暮春景色。这首诗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而求外职,贬谪惠州等地。不久病死常州。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对诗、词、文、书、画、
文艺理论均有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探寻背景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
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外放为官,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体知识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同时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基础精炼
fēi

bēi


xiá
ɡào
门扉
扇子
山坡
陂田
制诰
诘问
矫正
娇柔

阴暗


交换
山北为阴
玩赏
喜欢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古今异义
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正好,对着
合适,妥当
面向南
南方
2.一词多义





助词,补足音节
助词,的
代词,它们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
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4.文言句式
①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___________
④饮酒于斯亭而乐之: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⑤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5.翻译下列语句
①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给一
个面南而坐的君王,也不能跟他
交换啊。
②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
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山林隐居的人,即使像酒这样使人放纵迷乱、使政事败坏混乱的事物,尚且不能危害他们,更何况鹤呢?
二、深层探究
1.文中是如何体现隐士情趣的?
本文描写隐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连爱鹤也会招来祸害;但作为一个隐士,就是纵酒也不要紧,反而可以逍遥自在,过放逸的生活。
第二段叙述隐者和国君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隐士不但可以养鹤,甚至纵酒,还可以传名;国君却不然。
2.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行文至第二自然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结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
心地安排了结尾“歌以咏志”一节。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
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
隐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兴
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
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
“歌”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
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
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
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苏轼。
3.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试结合第一段来分析。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代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物我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
“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仙鹤虽为人所驯养,但可以朝出暮归,随心所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活脱脱一派闲云野鹤的清远闲放风致。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鹤的清新俊美、飘逸脱俗。
白鹤晾翅,绿色千里,好一派田野风光;白鹤展翅,翻飞云霄,好一派天空雄姿。或停或飞,各有千秋,停则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飞则高蹈尘外,别有天地。毫无疑问,作者借鹤写人,描绘了一种如鹤独立、如鹤高飞的自由人格。
仙鹤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隐居安乐图,所以亭也命名为“放鹤亭”。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鹤,最后又归于亭——点出亭名,名为记亭,依次铺展,重点却在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
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含天机,为下文议论抒情张本。全程叙述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
4.作者写鹤和酒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诗人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及讨论。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鹤本是清远闲放之物,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亡国;
酒本是荒惑败乱之物,因此“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来劝诫人们不要为酒所迷。但“刘伶、阮籍”却因酒而出名。是什么原因呢,云龙山人解释道,
遁隐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乱,何况鹤呢,观点妙极了。作者能不羡慕吗?何况还有那令作者陶醉的放鹤招鹤之歌!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本文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尘脱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
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3.写作特色
《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
(1)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
(2)议鹤说酒妙用对比而主旨显豁,借题发挥而情理兼备。苏轼的亭台楼记,
从来都不是为记而记,而总是由此及彼,点化议论或抒发感情,而且叙议结合,以叙衬议,凸现主旨,本文也是这样。
(3)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2)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3)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4)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5)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二、作者轶事
苏轼21岁考中进士,曾任凤翔府(在今陕西省)签判,代理开封府(在今河南省)推官,并积极倡导革除弊政。但在改革的主张与策略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新法,
苏轼却站在他的对立面,被视为保守的“旧党”。为此他请求离开朝廷,出任杭州通判,后又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在今江苏省)、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政敌以东坡写诗讥讽朝政(即新法)的罪名发动“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 9年)苏轼经牢狱之灾后被贬为黄州(在今湖北省)团练副使。后在宋哲宗继位后被召回朝廷,为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当政的“旧党”内部的纷争,迫使苏轼再度离朝出任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知州,最终官至礼部尚书。
晚年又成为统治集团党派斗争的牺牲品,接连被贬往惠州(在今广东省)、
儋(dān)州(在今海南省)。后遇赦北还,病死在常州。
三、文言翻译
四、文本鉴赏
作者登亭品酒,游目骋怀,一切都那样令人怦然心动,所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作者触物感兴,由此情此景联想到文史典故,借题发挥,生发议论。纵观第二段,议论推理有三个逻辑层次:
一是就鹤说史,对比言志。
鹤,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文化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它代表着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风神与情趣,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的写照。古人都把鹤比作贤人君子,而贤人君子亦都“狎而玩之”,以娱遣兴,
怡情冶性,
对他们来说,好鹤是人生一大雅事,有助于修身养性.“宜若有益而无损”,但南面之君却永远不能享受这种乐趣,不但如此,“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可见,南面为君之乐不及隐遁山林之乐。二是就酒说史,对比言志。
与鹤一样,酒是隐士的好朋友,纵酒狂歌向来是隐士的一大嗜好,而周公、卫武公等人都认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好酒贪杯浪费时间,迷惑心志,败坏名誉,扰乱事务,罪莫大焉。他们分别作有《酒诰》《抑》来训诫后人,规劝别人,警醒自己。
可是“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风流名士,狂歌纵饮,逃避现实而全身远祸,守真养性而名扬后世。可见,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三是以酒衬鹤,推理言志。文章列举史实,通过对比、引用、对偶等方法,
从“放鹤亭”的亭名说到好鹤,进而论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又在本段从“饮酒斯亭”引出纵酒来陪衬烘托,反反复复,曲折迂回,越来越鲜明地揭示中心:“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这段文字,对比加反问,类比加递进,把文章主旨推进一层。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61张PPT)
第12课 留侯论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2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诗海探珠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 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的女子。恼:引起烦恼。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心,也引起少年的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探寻背景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年)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年)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2.文体知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
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的评说。
基础精炼
xié

huò
bēn

chèn

chǔ

qiào
xiǎn tiǎn
拔剑
拨弄
挺身而出
铤而走险
狭隘
挟持
刀锯
根据
锋利
山峰
孺子
儒教
籍贯
狼藉
钢刀
刚烈
操守

屈辱

谦逊对待
交情
保持
……的原因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通假字
“猝”
突然
“现”
显现
怀有的抱负
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富贵人家。女儿
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值得爱惜。
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仆人
3.一词多义
超过,超越

奇怪
以……为怪
难道
大概
用……的方式
……的原因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
名词用作动词,称臣称妾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使……受惊,使……发怒。
这两个都是使动用法
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倒装句
倒装句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
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
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
②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验他呢?
③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
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
成全他的大业呢?
二、深层探究
1.文中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二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
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3.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
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
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
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
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而苏轼则认为是张良教会了刘邦“能忍”才取得了天下。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个“忍”字
入手,分析
了“忍”的
重要意义。
2.中心主旨
本文论述了张良的忍。通过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三件事来论证张良
“忍”的作用和意义。
3.写作特色
(1)从小角度写大人物。
(2)抓住一点论述,不及其余,深刻有力。
(3)运用了例证、引证、比较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鲜明生动,中心突出。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3)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4)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5)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6)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二、作者轶事
苏轼在他生前,其散文就广为流传。他死后,著作虽因其政治上属于“元祐党人”而一度遭禁毁,但至南宋高宗时,苏文又大为盛行。陆游说:
“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
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羹。’”(《老学庵笔记》卷八)到孝宗时,更形成“人传元祜之学,
家有眉山之书”的盛况(《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制》)。明代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包括了三苏文钞,也是士人们争相诵习的重要选本。
苏轼的随笔小品为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所师法,以实践其“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在清代袁枚、郑板桥的散丈中也可感受到苏轼的影响。
三、文言翻译
四、文本鉴赏
本文“对比衬托,烘云托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衬托,是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突出。
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常言道“烘云托月”“好花还要绿叶衬”,
说的就是衬托。苏轼的散文,是善于使用这种方法的。本文第一段,不能忍的豪杰之士和能忍的豪杰之士并比而出,是对比,
而且也带有“反衬”的性质。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以隐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
“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这是正衬。第四段首句“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这是反衬。第五段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而大勇以及志气非凡的大丈夫气概,表明不能以貌取人,这是反衬手法的作用。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71张PPT)
第11课 后赤壁赋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1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①,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②,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③。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诗海探珠
重湖叠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⑤。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⑥好景,归去凤池⑦夸。
 【注】  ①东南形胜: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②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帏幕。③天堑无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这里指钱塘江。④重湖叠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
⑤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⑥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⑦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写钱塘潮的壮观,下片重点描写西湖,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声势。
基础自主学案
卡片记录
1.探寻背景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欢和僧人来往。
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
而“莫与之争”(《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
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的秋、冬,他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即为冬游之作。
2.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
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基础精炼
ɡāo
chán
qiú

lǐn
ɡǎo
jiá
piān xiān

jiànɡ
xiánɡ
měnɡ
mēnɡ
ménɡ
携手
镌刻
履行
覆盖
作揖
缉捕
编辑
书稿
缟衣
镐头
边走边歌,互相酬和
提起衣襟
江中心
形容鹤鸣声
惊醒
4.文学文化常识
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宋代________、________。他在诗、词、________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
合称为“________”。并以其成就,被列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
书画家
散文
苏洵
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通假字
“需”
需要
“寤”
惊醒
形容鹤鸣声
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江山的景象
大好河山
江边绝壁
岸边
3.一词多义
可是
回头看
反而


正直的
孤立
恰好
到,往
唱歌
上岸
向西飞
穿羽衣
从东面
以……为乐
被动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几何时,江山的面貌已经不
能辨认了。
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
漂流,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二、深层探究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件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俸,生活很困难。
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
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
“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
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境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
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
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
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掠余舟而西,
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表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3.在第一、二段中,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月夜景色?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思考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月白风清”。
(2)描写初冬月夜景色,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4.“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那么,作者的“乐”从何而来呢?
①景美(由景而乐)。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须)。
5.在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复游赤壁时所见的江上景色的?找出关键句。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面对冬夜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慨。
6.第三段在复游赤壁的过程中,描写了哪些景色?作者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用第三段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此时的心情?
(1)“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2)由乐转悲。
(3)“悲”——“予亦悄然而悲”。(由景而悲)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处逆境
能超脱
超尘绝世
2.中心主旨
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
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3.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感悟。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
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作者超凡的文字功力。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
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4)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5)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6)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二、作者轶事
苏轼开起玩笑来,不分敌友。有一次,
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面前,他向
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词将他
刺痛;他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
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
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
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 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
从不恨人。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三、文言翻译
四、文本鉴赏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形散而神聚。全文以重游赤壁为线索,以景迁情变来谋篇布局,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的横空孤鹤,篇末梦中的道士,这些细节的插入,
看似与游赤壁关系不大,好似节外生枝,其实是散而不离主旨。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佛、道杂糅。从作者一生来看,当他仕途顺利时,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作者写此赋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因而借鹤喻己,
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的主旨的。二是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横空掠过的一只孤鹤,梦幻中出现的羽衣翩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来的。作者的这种浪漫主义写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