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优化方案】语文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优化方案】语文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1 19:00:05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1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5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小重山
     [宋]岳 飞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②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③。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 ①蛩:音qiónɡ蟋蟀。②胧:微明的样子。③瑶琴:饰以美玉的古筝。有的版本写作“瑶筝”。
【赏析】 这首词是在秦桧向金屈辱和议以后写的。上片表现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极大矛盾。理想之梦惊醒后,竟夜不成寐,独自月下徘徊,反映了他忧怀国事和内心的极度焦灼。下片进一步写他的这种痛苦心情,多年的艰苦抗战,头发白了,功业未成。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现了作者有志难伸的痛苦以及对投降派的极度不满。其忧国伤时的高尚情怀,凛然可见。
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
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基础自主学案
1.探寻背景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卡片记录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
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2.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其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也可以写景,比如吴钧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居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还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书信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基础精练
chèn
xiàn
ɡǔ
shào

dàn
lǐn
bànɡ

yòu
博大
搏斗
才俊
金梭
恣肆
姿态
慨叹
大概
宫阙
上阕
辩论
辨别
弱冠
敌寇
嵩山
蒿草
表现。
写好。
获得。
在。
与……相称。
盖过。
向慕。
熟悉。
4.默写名句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_______________。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气充乎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自知也。
气可以养而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而溢乎其貌
动乎其言
而见乎其文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现” 
表现
“又”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得到
达到
招来,引来
发兵侵犯
把箭射出去
打开
看,望
回头看
拜访
虽然
即使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但是
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名词作动词,向慕。
形容词作动词,看尽。
离开家乡。
舍弃。
指在朝廷内政方面。
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
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
五百家为党。
政党、集团。
5.文言句式
①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其议论之宏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③观其容貌之秀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辙也未之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二、深层探究
1.概括文段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第一段: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
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做佐证。
第二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三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
第四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
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
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
3.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4.第三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5.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入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写起。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
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我们应该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这是一封书信。信中除了表示对韩琦仰慕求见的热诚之外,还阐明了养气为文的观点。
3.写作特色
(1)本文引经据典,显示了作者的丰富知识。
(2)运用了衬托、对比、夸张等手法。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4)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5)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二、作者轶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
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狄,合称四夷。发:动。这里是侵扰的意思。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周公,指周公旦;召公,指召公奭。 二人都是周
初重臣,辅佐周武王灭商,又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方叔,周宣
王时的卿士,曾受命助宣王南征。召虎,召公奭的后代,又称召
穆公,曾佐周宣王平定淮夷。作者这里借用周代四位名臣称韩
四、文本鉴赏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
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文章多处阐述自己为文的主张和才华。提出“文者气之所形”和“气可以养而致”的说法。他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就是要养气成功,要养气成功,就要增加阅历,扩大交游,深入接触社会生活。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
文章环环相生,层层推进。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写起,“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
总之,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103张PPT)
第13课 六国论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3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江 上 吟
李 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
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显露出傲岸放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志趣。“屈平”一联最为精警,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
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洪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
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
基础自主学案
1.走近作者
卡片记录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苏洵少年时代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
参加科举考试屡次失利直到仁宗嘉祐年(1056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其文名因而大盛。
2.探寻背景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因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获得政权的,所以北宋建国后,鉴于唐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同时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将官经常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北宋建国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北宋实行不限制兼并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
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苏洵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
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
3.文体知识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了个“论”字。《六国论》即关于战国末期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原因的评论。
基础精练

yān
dài
jīnɡ yí

jiè
yàn
yān

bào
shuài

jì chán
tǎnɡ
yǔ yínɡ
wéi wéi
嬴政
输赢
羸弱
蜾蠃
城邑
郁悒
挹取
浥湿
大放厥词
一蹶不振
撅嘴
猖獗
弊端
遮蔽
敝帚自珍
百战不殆
骀荡
甘之如饴
口诛笔伐
株连
等候
诸侯
厥:代词,“其”“他们的”。先:形容词,“已经去世的”。
名词,本指长度,这里指土地少。
动词,“割取、割让”。
形容词,“安稳”。
既然这样,那么……
继:动词,“接续”。迁:将战败国的国君或百姓迁徙流放到偏远地区以防作乱。
何:代词,“为什么”。哉:语气助词,“呢”。
斯:代词,“这”。效:名词,“效果”“功效”。
且:连词,“再说”。革灭:动词,“灭除”。革:改。殆:副词,“几乎”。
动词,“估量”“判断”。
课堂互动探究
“暴”通“曝”,冒着。
文本互动
“厌”通“餍”,满足。
“当”通“倘”,如果。
“无”通“毋”,不要。
无定指代词,“有的人”
副词,“或许、也许”
连词,“因此、所以”
形容词,“旧” 
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表示人或事物、地方,此处为“……的土地”
助词,与“为”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
动词,“丢失、丧失”
动词,“灭亡”
副词,“终于”
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
连词,“和、同”
动词,“亲附、亲近”
动词,“像”
副词,“还”
副词,“起初”
副词,“才”
动词,“冒着”
形容词,“残暴”
连词,“假使、如果”,“向使”为同义复词
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名词直接作状语,“按理、从道理上”
名词,“理数、命运”
连词,与“故”构成双音节词,“所以”
代词,“这”
动词,“看待、对待”
动词,“看”
动词,“胜利”
动词,“战胜”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
一概、都。
率领,不慎重。
那实际情况。“其”,那,“实”,实际数目。“其实”是两个词。
实在的,事实上,承接上文含有转折义,副词。
祖辈和父辈。
父亲的父亲。
确定,断定。
评定、判别、判决。
至于:古义,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至于”,“到了……结局(地步)”。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颠覆:古义,灭亡。今义,表示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招致。
快速。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动词用作名词,“进攻的手段”。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时间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判断句,用“非”表否定判断。
判断句,用“也”表肯定判断。
判断句,用“也”表肯定判断。
状语后置句。译成现代汉语,按“赵尝于秦五战”的语序翻译。
状语后置句。译成现代汉语,按“后秦再击赵”的语序翻译。
定语后置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按“苟以大之天下”的语序翻译。
被动句。译时加“被”。
被动句。译时加“被”,“被诛杀”。
被动句。“为……所”格式。
省略句。省略介词,即“暴(于)霜露”。
省略句。省略宾语,即“举(之)以予人”。
被动句。译时加“被”。“被削弱”“被分割”。
二、深层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这样提有什么好处?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细言之,则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弊在赂秦”。好处: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展开论证,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接着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也就是安排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前者,直接提出,顺应中心论点,对中心论点进一步阐释,使人认识更深一层。后者在一问一答中提出,消除疑虑,使中心论点更加完善,无懈可击,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分析后,又重申中心论点,起到突出、强化的作用。
2.作者在第4自然段对六国统治者提出了什么建议?对六国的破亡有什么感情?“为国者”只指六国统治者吗?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②惋惜。③明指六国统治者,暗指北宋统治者,一语双关。
3.第5自然段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主旨是什么?
第5自然段将六国与秦比较,将六国与北宋比较,而重在将六国与北宋比较,指出如今北宋的疆域、国力远远超过了六国,如果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地屈膝求和,那结局还不和六国一样。
4.本文仅用了一个“赂”字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这是否表明作者认识的片面?
六国灭亡的原因确实是复杂的,作者虽只从“赂”字着笔,但并不表明其认识的片面。这要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行文目的两方面来考虑。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的那个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文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国强大之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抗秦(“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牢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的威胁和侵略,
在秦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从历史事实上说,绝不仅仅因为割地赂秦,也绝不仅仅“以荆卿为计”“用武不终”,但前人论史实,是可以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的,苏洵的观点是为针砭现实服务的。
5.本文的论证结构如何?
本文开篇以“弊在赂秦”点明中心论点。由于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所以再由设问引出补充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如此立论,才能全面。以下两段依次分承上述两个论点:第2自然段论证“弊在赂秦”,第3自然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由于第3自然段已提到燕、赵以武力抗秦的政策,第4自然段再引申一步,指出联合抗秦之可行;更由可行而不行说到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积威之所劫”,至此,其“讽今”之意已昭然若揭。
末段则水到渠成地点明全文主旨,以“天下之大”暗指北宋王朝统治者,以“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喻宋王朝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文章气魄雄放,论证缜密,充分表现出苏洵的论文风格。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六国论》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
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六国为借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
3.写作特色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文章开篇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者”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正面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
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充分,又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等。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有强烈的感叹,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他的著作后来编入《嘉祐集》。苏洵的文章,纵横跌宕,恣肆汪洋,议论锋利,清奇晓畅,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文本鉴赏
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1)用语准确,分寸感强。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2)纵横恣肆,雄辩滔滔。文笔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有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3)虽是论文,但语言也多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如以“一夕安寝”指出所得不值,时间短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给人以动感,加强了不安的效果。
本文涉及的修辞格主要为比喻。其中“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形象地揭示了子孙对先辈们辛勤开垦的土地不爱惜,一次又一次地割让给秦国;“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比喻,非常精当,
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招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4)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仅用“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语,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
对为国者“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60张PPT)
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4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的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
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的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飘飘”“萧萧”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下阙情中带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像归家后的温馨生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的显示了时光的流逝,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
也照映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对春愁又添了一层愁绪。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慨叹。
基础自主学案
1.走近作者
卡片记录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
《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
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基础精练
pō tuó
chánɡ yánɡ

pì nì
qiān
xié
陂陀 
秘密 
山坡 
甜蜜
枥树
滴沥
萧条
潇洒
条幅
辐辏
为虎作伥
怅然若失
建房居住。
是。
以……为席。
横渡。
稍微。
向阳与背阴。
显示,呈现。
斜着眼看。
开拓。
被。
4.文学文化常识
苏辙,字________,号________。谥号“________”,故称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子由
颍滨遗老
文定
苏文定公
栾城集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互动
“栎” 
树名
“稍”
稍微
指示代词,那里
指示代词,树
到……去
恰好
适合,适宜
满足,畅快
连词,因此
介词,用
到,往
介词,在
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头巾。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向阳和背阴。
反复不定,有二心。
横渡江水。
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
5.文言句式
①其旁古木数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其无愧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③行于松柏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无责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二、深层探究
1.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
贬官之意;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
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游历之乐。
3.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刻画的?
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的。
4.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
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
5.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
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足以说明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
课堂小结
2.中心主旨
此文为苏辙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通过游历之乐之遗憾,感悟出“适意而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
3.写作特色
(1)善于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2)经营组织上有纡徐曲折之致。
(3)委婉清丽,平淡悠远。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二、作者轶事
苏洵的次子苏辙,是一个为人和为文风格都与其父、兄有所不同的人。苏轼曾评苏辙其人其文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答张文潜书》)苏辙为人沉静安详,冲和恬淡,其为文,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与其父、兄文风明显不同。
四、文本鉴赏
本文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作铺垫,表现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
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了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