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 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 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13 23:56:25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必备知识·基础练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诊断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诊断j.TIF" \* MERGEFORMAT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与空气密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大。(×)
3.堵住茶壶盖的小孔,水不容易被倒出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INCLUDEPICTURE "../对点达标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对点达标j.TIF" \* MERGEFORMAT
目标1 能够理解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1.下列现象或装置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强原理的是(A)
【解析】锅炉水位计利用的是连通器原理,不是利用大气压强原理,故A符合题意;将塑料吸盘按在墙壁上时,吸盘内的气压大大减小,吸盘在外面大气压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故B不合题意;用吸管吸饮料时,吸出吸管中的部分空气,使吸管内的气压减小,杯中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通过吸管进入口中,故C不合题意;随着水的蒸发,盆景内水减少,当瓶口刚露出水面时,会有少量空气进入瓶中,瓶内气压增大,瓶子的水会下降流出一部分,使瓶外水位重新升高,瓶口继续没入水中,空气不再进入,如此反复,所以盆景自动供水装置利用的是大气压强,故D不合题意。
2.(教材开发·八全P160图8 45原创)如图所示,儿童吹的纸卷玩具,当儿童用力吹气时,卷内的气压__大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从而伸展开;当不吹气时,在__大气压__作用下又卷了起来。
【解析】如题图所示,当儿童用力吹气时,卷内空气增多,卷内气压增加,大于外界大气压,所以伸展开;当不吹气时,在大气压作用下又恢复原状。
3.如图是护士给确诊病人的输液装置,药水瓶上插着两根管,一根给病人输液,另一根通过瓶盖扎进瓶内药水中,如图所示,这根“闲置管”是在输液过程中,当瓶内气压减小时,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使空气进入瓶内。
【解析】因为输液时,如果没有这根“闲置管”,外部压强大于瓶内压强时,液体就无法输入到人体中,所以这根“闲置管”是为了连通外边的空气,当瓶内气压减小时,在外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使空气进入瓶内,使药液顺利流出。
4.(2021·十堰中考)如图甲为阴阳壶,壶把上开有两孔,可同时盛装两种液体,图乙为该壶的结构示意图,使用时,若捂住甲孔,则倒出的是__乙液体__,这是由于__大气压__的作用。该壶的设计遵循了__连通器__原理。
【解析】气体的质量一定时,气体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阴阳壶倾斜时,液体向下运动,若堵住甲孔,则左侧壶内气体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左侧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甲液体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不能流出,流出的是右侧的乙液体;该壶的壶嘴和壶身顶端开口,底部相连,构成了一个连通器。
目标2 知道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5.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__减小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小娟同学拿着自制气压计从峨眉山脚的报国寺爬到山上的金顶时,发现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h__增大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拿着自制气压计从峨眉山脚的报国寺爬到山上的金顶时,海拔增加,大气压降低,在瓶内气压的作用下,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h增大。
6.(2021·泰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同一密封食品袋的两张照片,甲图摄于海拔200米的地方,乙图摄于海拔3 200米的地方。两图中,食品袋内气体不变的物理量是__质量__(选填“质量”“体积”或“密度”)。食品袋形状不同原因是:海拔增高,外界大气压__小于__(选填“大于”或“小于”)袋内大气压。
【解析】同一密封的小包袋装食品,不管它处于什么地方,其质量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因此袋内的气体质量不变;如题图所示,食品袋在海拔3 200米的地方与海拔200米的地方相比,由于海拔增加,大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小于袋内大气压而造成食品袋的体积变大。
目标3 能分析、评估“托里拆利实验”
7.(2021·龙岩期末)进行测定大气压强时,在长约1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如图所示。
(1)科学家__托里拆利__通过此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现将玻璃管向上缓缓提起,且玻璃管口未离开水银液面,在这一过程中,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__不变__。如果将此装置拿到比地面高很多的山顶,则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__变小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某同学也利用此装置,把水银换成水,将玻璃管灌满水后,倒插在水槽内时,管中的水柱__不会__下降,如果这时在管顶开一个小孔,水柱__不会__向上喷出(均选填“会”或“不会”)。
【解析】本题考查测定大气压强。
(1)科学家托里拆利通过此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进行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上提,外界大气压不变,所以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不变;山顶海拔升高,气压减小,将装置拿到山顶进行实验,山上大气压减小,支持的水银柱变小。
(3)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10 m的水柱,玻璃管的长度约1 m,所以水柱充满整个玻璃管,水柱不会下降,保持不变;如果这时在管顶开一个小孔,玻璃管和水槽构成一个连通器,水柱会下降到和水槽内的水面相平为止。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关键能力·综合练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8.(2021·广州期中)张老师在圆柱形玻璃杯内装满水,用平滑的塑料片紧贴水面盖住杯口,压紧后将杯子倒置,如图甲,然后插进密闭钟罩内的水槽中并把杯子悬挂起来,把塑料片取走,杯内的水仍不会下落,如图乙所示。当用抽气机持续抽出钟罩内空气,杯内的水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掉下来;接着再把空气放进钟罩内,水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被“吸”到杯内。
【解析】如题图甲所示,塑料片不掉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大气压的作用;图乙中玻璃杯中的水由于受到大气的压力,所以才不会下落,当逐渐抽出钟罩里面的气体时,杯外水面的大气压减小,支撑不住玻璃杯中的水柱,杯内水的高度会下降,如果再把空气放进钟罩内,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会被重新压入玻璃杯中。
9.(2021·上海模拟)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利用图(a)所示装置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而关于图(a)现象的成因,十七世纪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玻璃管上方充满了由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玻璃管上方的气体越多,液面下降也就越多。
观点二:玻璃管内液面上方是真空的,大气压强恰能支撑住一定高度的液柱。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将两根长12米、规格相同的玻璃管分别装满水和酒精,倒置在相应液体槽中,如图(b)所示。已知酒精的密度比水小,且酒精比水易变成气体。
若观点一正确,应出现图(c)中图__甲__的现象;
若观点二正确,应出现图(c)中图__丙__的现象(两空均选填“甲”“乙”或“丙”)。
【解析】根据观点一知:管内部分液体变成气体,管内气体越多,气压越大,液面下降越多;酒精比水易变成气体,管中气体多,气压大,液柱低,应出现图(c)中甲图的现象;管内液面上方是真空,大气压支撑起液柱,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p=ρgh知,大气压一定,密度小的酒精,液柱高,应出现图(c)中丙图的现象。
10.从一个装满液体的塑料壶内往外倒出液体时,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液体流出时时远时近、时断时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甚至还会洒出来溅到身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应采用图甲还是图乙的方式倾倒液体,并用科学知识解释两种方式效果不同的原因。
答:若采用甲的倒法,随着液体的流出壶内的气体体积增大,气压降低,外界的大气压使得液体不易流出;而乙种倒法,随着液体的流出,外界大气压能够进入壶内,里外气压相同,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出。
11.(2021·苏州中考)如图是小明利用V=2 mL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估测大气压值的情况。
(1)利用刻度尺测量出__注射器刻度部分__的长度l为10 cm,即可算出活塞横截面积为__0.2__cm2;
(2)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再水平向右缓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的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1 N,据此可测得大气压值p=__1.05×105__Pa;
(3)考虑到活塞与筒壁之间有摩擦,小明继续拉动一小段距离后,缓慢退回注射器筒,在活塞刚要到筒内底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则大气压值p′=____(用题中出现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4)实验时若筒内空气没有排尽,此因素将导致所测大气压值__偏小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估测大气压值的实验。(1)为测出活塞的横截面积,利用刻度尺测量出注射器刻度部分的长度l为10 cm,则活塞横截面积为S===0.2 cm2;
(2)所测大气压的值p===1.05×105 Pa;
(3)在活塞刚要到筒内底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则压力的值为,大气压值p′=;
(4)实验时若筒内空气没有排尽,此因素将导致所测压力偏小,大气压值偏小。
INCLUDEPICTURE "../易错必究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必究j.TIF" \* MERGEFORMAT
易错角度 托里拆利实验中,不能正确判断水银柱高度的变化
INCLUDEPICTURE "../易错案例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案例j.TIF" \* MERGEFORMAT 如图所示为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值的实验:
(1)将玻璃管下压一点,且管内水银面上方仍是真空,
水银面的高度差将__不变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在实验过程中,若像图乙中一样将玻璃管倾斜,水银柱的高度将__不变__。(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解析】(1)将玻璃管下压一点,且管内水银面上方仍是真空,外界气压不变,所以水银面的高度差将不变;(2)如题图乙所示,倾斜玻璃管,大气压不变,所以高度差不变,只是管内液体的长度变长。
 【易错点睛】
细管内与水银槽的液面高度差只取决于外界大气压;操作正确的前提下,大气压不变,高度差不变。
INCLUDEPICTURE "../触类旁通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触类旁通j.TIF" \* MERGEFORMAT
 如果该实验中出现以下情况(以下均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1)玻璃管内不慎混入空气,那么管内的水银柱高度将__下降__;
(2)玻璃管换粗些,那么管内的水银柱高度将__不变__。
【解析】(1)玻璃管内不慎混入空气,则会产生气体压强p气,此时大气压强p大气=p气+p水银,管内的水银柱高度将下降;(2)若换用粗些的玻璃管测大气压,大气压不变,水银柱高度也不变。
PAGE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必备知识·基础练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诊断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诊断j.TIF" \* MERGEFORMAT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
2.大气压与空气密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大。( )
3.堵住茶壶盖的小孔,水不容易被倒出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
INCLUDEPICTURE "../对点达标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对点达标j.TIF" \* MERGEFORMAT
目标1 能够理解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1.下列现象或装置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强原理的是( )
2.(教材开发·八全P160图8 45原创)如图所示,儿童吹的纸卷玩具,当儿童用力吹气时,卷内的气压__ 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从而伸展开;当不吹气时,在__ __作用下又卷了起来。
3.如图是护士给确诊病人的输液装置,药水瓶上插着两根管,一根给病人输液,另一根通过瓶盖扎进瓶内药水中,如图所示,这根“闲置管”是在输液过程中,当瓶内气压减小时,在 的作用下使空气进入瓶内。
4.(2021·十堰中考)如图甲为阴阳壶,壶把上开有两孔,可同时盛装两种液体,图乙为该壶的结构示意图,使用时,若捂住甲孔,则倒出的是__ __,这是由于__ __的作用。该壶的设计遵循了__ __原理。
目标2 知道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5.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__ 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小娟同学拿着自制气压计从峨眉山脚的报国寺爬到山上的金顶时,发现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h__ 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2021·泰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同一密封食品袋的两张照片,甲图摄于海拔200米的地方,乙图摄于海拔3 200米的地方。两图中,食品袋内气体不变的物理量是__ __(选填“质量”“体积”或“密度”)。食品袋形状不同原因是:海拔增高,外界大气压__ __(选填“大于”或“小于”)袋内大气压。
目标3 能分析、评估“托里拆利实验”
7.(2021·龙岩期末)进行测定大气压强时,在长约1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如图所示。
(1)科学家__ __通过此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现将玻璃管向上缓缓提起,且玻璃管口未离开水银液面,在这一过程中,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__ __。如果将此装置拿到比地面高很多的山顶,则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__ 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某同学也利用此装置,把水银换成水,将玻璃管灌满水后,倒插在水槽内时,管中的水柱__ __下降,如果这时在管顶开一个小孔,水柱__ __向上喷出(均选填“会”或“不会”)。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左2j.TIF" \* MERGEFORMAT 关键能力·综合练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右j.TIF" \* MERGEFORMAT
8.(2021·广州期中)张老师在圆柱形玻璃杯内装满水,用平滑的塑料片紧贴水面盖住杯口,压紧后将杯子倒置,如图甲,然后插进密闭钟罩内的水槽中并把杯子悬挂起来,把塑料片取走,杯内的水仍不会下落,如图乙所示。当用抽气机持续抽出钟罩内空气,杯内的水__ __(选填“会”或“不会”)掉下来;接着再把空气放进钟罩内,水__ __(选填“会”或“不会”)被“吸”到杯内。
9.(2021·上海模拟)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利用图(a)所示装置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而关于图(a)现象的成因,十七世纪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玻璃管上方充满了由液体蒸发形成的气体,玻璃管上方的气体越多,液面下降也就越多。
观点二:玻璃管内液面上方是真空的,大气压强恰能支撑住一定高度的液柱。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将两根长12米、规格相同的玻璃管分别装满水和酒精,倒置在相应液体槽中,如图(b)所示。已知酒精的密度比水小,且酒精比水易变成气体。
若观点一正确,应出现图(c)中图__ __的现象;
若观点二正确,应出现图(c)中图__ __的现象(两空均选填“甲”“乙”或“丙”)。
10.从一个装满液体的塑料壶内往外倒出液体时,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液体流出时时远时近、时断时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甚至还会洒出来溅到身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应采用图甲还是图乙的方式倾倒液体,并用科学知识解释两种方式效果不同的原因。
11.(2021·苏州中考)如图是小明利用V=2 mL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估测大气压值的情况。
(1)利用刻度尺测量出__ __的长度l为10 cm,即可算出活塞横截面积为__ __cm2;
(2)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再水平向右缓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的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1 N,据此可测得大气压值p=__ __Pa;
(3)考虑到活塞与筒壁之间有摩擦,小明继续拉动一小段距离后,缓慢退回注射器筒,在活塞刚要到筒内底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则大气压值p′=__ __(用题中出现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4)实验时若筒内空气没有排尽,此因素将导致所测大气压值__ 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INCLUDEPICTURE "../易错必究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必究j.TIF" \* MERGEFORMAT
易错角度 托里拆利实验中,不能正确判断水银柱高度的变化
INCLUDEPICTURE "../易错案例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案例j.TIF" \* MERGEFORMAT 如图所示为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值的实验:
(1)将玻璃管下压一点,且管内水银面上方仍是真空,
水银面的高度差将__ 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在实验过程中,若像图乙中一样将玻璃管倾斜,水银柱的高度将__ __。(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易错点睛】
细管内与水银槽的液面高度差只取决于外界大气压;操作正确的前提下,大气压不变,高度差不变。
INCLUDEPICTURE "../触类旁通j.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触类旁通j.TIF" \* MERGEFORMAT
 如果该实验中出现以下情况(以下均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1)玻璃管内不慎混入空气,那么管内的水银柱高度将__ __;
(2)玻璃管换粗些,那么管内的水银柱高度将__ __。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