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贱矣”。这段话表明当时( )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人经济地位比较高,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③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本质
④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 B. 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
C. 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 D. 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
“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 坊市格局明确,官府严格管理商业活动
B.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 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
D.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在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地租是增长最迅速的,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快于工业品价格,实际工资水平却在缓慢下降。据此可知,16世纪的“价格革命”
A. 租地经营的农场主获得较多利益 B.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长较缓慢
C. 采用租佃制的地主日益走向没落 D. 城乡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917年,实物形式的报酬占苏俄工人工資总额的5%,1918年占48%,1919年占80%,1920年占93%,货币流通在内战后期几乎被取消。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B. 探索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878年开始筹备,后设厂于杨树浦的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93年不慎发生火灾,租界内的外国消防队拒绝前往救火。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A.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有弊端 B. 洋务派民用企业危及到列强利益
C. 列强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D. 外国消防队受制于租界章程规定
下表为20世纪初华商所创办的轮船公司的运输能力简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11年 1921年
船只 装载量 船只 装载量
109只 147087吨 2332只 489100吨
A. 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
B. 国内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运输能力的发展
C. 一战使西方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促进航运业发展
D. 轮船公司盲目扩大规模使运力增加
同治三年时有官员说:“惟念夷情叵测,反复靡常,利器精兵,百倍中国,其所以逞其贪纵者,不过恃有长技耳。长技为何?一在船舰之精也,一在机材料器之利也。然彼有其战具,我非不可以购求;彼有其机巧,我非不可以学习。”材料说明( )
A. 列强敢于侵华的原因在于利器精兵 B. 传统的“天朝上国”开始被打破
C. 中国可以购买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D.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1952~1957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93亿元,超过原计划的15.3%。施工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有921个,到1957年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这些举措( )
A. 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导致中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加快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进程 D. 反映出冒进思想已影响经济发展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 颂扬了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C. 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高度热情
D. 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邓小平谈话的国际大背景
B. 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力量的失败
D. 社会主义力量应该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 )
A. 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
A. 农业互助组 B. 土地私有化经营
C. 人民公社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面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反映出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D. 再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状况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民国初期的上海,一般摩登的青年和有钱的富翁,不但对于衣、食、住、行都崇尚欧化,即如起居一切、语言动作,也都仿效西式。如衣非西装不着,食非大菜不快,住非洋房不乐,行非汽车不走,还有屋里的装饰、身上的穿戴,都统统西式是求。材料表明了( )
A. 崇尚西洋风尚成为社会共识 B. 社会风尚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C. 主动破除陋俗追求理性生活 D. 物质生活时尚从传统走向现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阿波罗计划,联邦政府用于宇航事业的经费达400亿美元,先后有上万家企业、120多所高等院校、42万多人参与计划。1964年,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计划( )
A. 保证了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优势 B. 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开启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序幕 D. 实现了美国率先完成月球的登陆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
A. 实行国有化,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
B.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C. 完善福利制度,推动分配领域社会化
D. 股票分散化,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如图为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据此分析,该转移反映了( )
A. 欧美长期处于中心地位 B. 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并存
C. 美国是唯一的科学中心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 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这说明胡佛政府( )
A. 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B. 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C. 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
D. 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
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 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B. 金融市场被扰乱
C. 失业人口增多 D. 民主制度遭破坏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这副对联说明了(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贫困问题严重,黑人运动逐步高涨,这些因素迫使美国采取新的对策。1960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并于就任总统后制定实施“新边疆施政纲领”。这一政策使美国( )
A. 经济高度繁荣但埋藏隐患 B. 消除了巨额的财政赤字
C. 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D. 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以稳定各国货币,各会员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缴纳相应份额,认缴份额的多少与基金管理的投票权直接相关。怀特计划的这一建议( )
A. 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B. 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C. 符合美国经济扩张需要 D. 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7.4倍,年均增长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江泽民在乔治 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工业复兴法等等。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苏维埃执政不久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调整?根据材料三回答政策调整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作出的历史贡献。
(3)依据材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不同时期的城市折
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 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启蒙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同时,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为安定的英伦三岛。英国早在1624年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垄断法令》,专利法在工业革命时期保障了发明人的利益,建立了激励机制,解放了生产力。
--摘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稿》材料二:1861到1890年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鼓励移民政策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宅地法》颁布后,国内市场达到了最大范围,国内贸易大约等于对外贸易的20倍,基至超过了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会通过了《哈奇法案》为各州大学提供科学实验基金。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摘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英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原因。由此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答案
1. D 2. D 3. D 4. A 5. B 6. B 7. B 8. D 9. A 10. D 11. A 12. C 13. A 14. D 15. D 16. D 17. B 18. B 19. C 20. A 21. B 22. A 23. D 24. A 25. C
26. (1)政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对外开放。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2)调整: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贡献: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复苏;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或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思路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从基本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27.(1)原因:政治: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
经济:①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2)因素:①政府行政控制较强;②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的保护;③官营手工业垄断;④国家实行专卖政策。
(3)现象: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差距较大。
本质: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28. 背景:欧洲大陆政局动荡,科技人才流入英国;英国政府对专利的保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的推动。
原因: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局稳定;移民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流入;市场的需求;政府支持大学进行科学研究。
影响: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的巨大生产力,促使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