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三章探究题专项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三章探究题专项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07 10:07:45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三章探究题专项练习
一、实验探究题
1.(2021八上·平阳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材料为生长状况相同的杨树枝条,等量分别插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清水中培养,实验分四次并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每次实验直到枝条不再产生根为止,计算每枝枝条生出根的平均数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生长素浓度根数量实验日期 2×10 1 (克/升) 2×10 2 (克/升) 2×10 3 (克/升) 2×10 4 (克/升) 2×10 5 (克/升) 清水
5月26日 0 0 0 1 6 0
5月31日 0 0 0 2 11 0
6月5日 0 1 1 5 13 1
6月10日 0 2 5 6 16 1
(1)本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
(2)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过大时   (选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枝条的生根;
(3)有同学分析上表的数据后,得出一个结论“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的作用越明显”,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
【答案】(1)对照作用
(2)不利于
(3)不正确,没有用浓度更低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的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会抑制生长。
【解答】(1)清水组是作为空白对照,对比生长素浓度对于植物生根的影响;
(2)由数据可知:2×10-1克/升到2×10-5克/升浓度范围内,浓度低时,生根比较明显;浓度高时,生根数目多,所以浓度过大不利于生长。
(3)由表格可以看出浓度最低为2×10-5克/升,没有用更低的浓度去做实验,所以不正确。
故答案为:(1)对照作用 (2) 不利于 (3) 不正确,没有用浓度更低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
2.(2020八上·余杭月考)对胚芽作如下处理:A的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B的尖端下部套上锡箔套;C的下段用锡箔遮住;D切掉尖端。
(1)在单侧光照射下,仍能直立生长的是   ;
(2)下面的四幅图中,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
(3)这四幅图中,不弯曲也不生长的是   。
【答案】(1)A
(2)BC
(3)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能弯曲生长的本质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先横向背光运输,然后向下运输导致的。
【解答】(1)有单侧光照时,由于A的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能直立生长的只有A。
(2)有单侧光照时,B和C的尖端没有锡箔遮住,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发生弯曲生长的是BC。
(3)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因此C切掉尖端导致缺乏生长素不能生长,所以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D。
故答案为 (1)、A(2)、BC(3)、D
3.(2020八上·杭州月考)以燕麦的幼苗为实验材料,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组实验:
实验甲: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A不做处理,B、C剪去胚芽鞘的尖端,如图甲。其中C在切口的左侧放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B不放,给予均匀光照。几天后A直立生长,B没有生长,C弯向右侧生长。重复实验5次。
实验乙: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D幼苗不做任何处理,在幼苗E的胚芽鞘尖端戴一个不透明帽子,在幼苗F胚芽鞘的下面一段戴一不透明物,都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几天后D、F弯向光源生长,E直立生长。重复实验5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哪些结论无法通过实验甲得出   (选填数字)。
①单侧光照射,会引起植物向光生长 ②生长素主要由胚芽鞘尖端产生
③琼脂块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 ④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⑤ 植物的生长部位主要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⑥植物生长需要光
(2)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   ,实验乙中的对照组是   (选填“D”“E” 或“F”)。
(3)若另进行实验丙:切掉幼苗G的胚芽鞘尖端,在切口上方放置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再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请你预测一下几天后G的生长状况是 (填选项)。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弯向左侧生长 D.弯向右侧生长
【答案】(1)①③⑥
(2)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D
(3)A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胚芽鞘尖端会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也在尖端,当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会向背光一侧转移,从而表现出植物茎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解答】(1)实验甲中给予的是均匀光照,不存在单侧光,所以①无法得出。A有尖端,直立生长;B无尖端但放了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弯曲生长;C无尖端也无提供生长素,没有生长;由此可得②④⑤结论正确。若要得出③,还需增设空白琼脂块的实验,单单B无法得到结论③。若要得出⑥,还需增设无光的实验,甲中没有,所以无法得出⑥。
(2)实验乙的变量为幼苗的遮光部位,目的是为了探究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不做任何处理的组为对照组,D为对照组,E、F为实验组。
(3)幼苗G的生长状况分两步判断:1、是否有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有,所以会生长)2、是否存在感光部位尖端且提供了单侧光照射?(提供了单侧光照射,但是感光部位尖端被切除,而且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未偏向一侧,所以不会弯曲)综上:直立生长。
故答案为:(1) ①③⑥ (2) 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D (3)A
4.(2020八上·杭州期中)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
(2)为探究侧芽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科同学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对侧芽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科还以可以对哪两组实验进行对照,并写要探究的问题是   。
【答案】(1)Ⅱ
(2)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图甲: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两种植物的生长受到促进或者抑制,需要知道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且同时促进作物生长,从而判断曲线对应的植物种类。
图乙: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变量为有无顶芽和有无细胞分列素,因变量为侧芽生长长度,判断实验时按照控制变量法来选择实验组,再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对应结论。
【解答】(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除去双子叶杂草,且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右图可以知曲线I代表的植物在一定浓度生长素作用下受到抑制,而此浓度下曲线II的植物促进效果最大,满足除去杂草且促进作物生长的题目要求,所以I是杂草,II是作物。
(2)①③对比只有顶芽是否保留这一个变量,而保留顶芽的③组数据说明侧芽不生长,所以说明顶芽会抑制侧芽生长,后续实验根据控制变量原则选择实验组,只有②③满足要求,变量为细胞分裂素的有无,因变量为侧芽长度变化量,所以说明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有影响
答案为:(1)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2)②③;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5.(2019八上·温州月考)植物的根受单侧光照射时,也会出现弯曲生长的现象。为探究“水稻根弯曲生长程度的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选取了90株性状相似的水稻,平均分为三组,分别置于强单侧光、弱单侧光、黑暗三种环境(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记录相关数据如表:
实验结果 处理方式 根部生长素浓度 (ng/g) 根的弯曲角度 α(度)
向光侧 背光侧
强单侧光 184.5 498.2 35.5
弱单侧光 210.5 421.6 17.5
黑暗 418.7 418.9 0
(1)根据表格分析,该研究小组的猜想是   。
(2)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   来反映环境因素对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3)实验中,研究小组将所有的水稻都竖直放置,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   。
(4)已知植物的根在生长素浓度适宜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请根据实验数据试着解释光照条件下,水稻根会背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
【答案】(1)光照强弱会影响水稻根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分布及弯曲角度
(2)水稻根的弯曲程度
(3)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4)根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而生长速度快,背光测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速度慢,说明生长素既有抑制也有促进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该化学物质在背光侧分布较多。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根据其作用取名为生长素。本题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对根的影响。主要采用对照实验。
【解答】(1)、根据表格分析,该研究小组的猜想是 光照强弱会影响水稻根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分布及弯曲角度。
(2) 、 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水稻根的弯曲程度来反映环境因素对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3)、根据控制变量原理,实验中,研究小组将所有的水稻都竖直放置,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
(4)、 根据植物的根在生长素浓度适宜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水稻根会背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根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而生长速度快,背光测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速度慢,说明生长素既有抑制也有促进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6.(2021·婺城模拟)已知酵母菌中含过氧化氢酶,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小金据此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图甲为实验装置示意图。步骤如下:
  注射器A 注射器B
实验组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mL 2%质量分数的酵母菌溶液2mL
对照组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mL 待填
①选用2套图甲装置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吸入相应注射器中;
②将装置恒温1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各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缓慢推至B中后再夹紧止水夹,恒温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重复实验3次并取平均值;
④改变实验温度(温度设置:0℃、10℃、20℃、30℃、40℃、50℃、60℃),重复①②③步骤。
在不同温度下,步骤②中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均为0,步骤③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1)对照组的注射器B中应吸入   。
(2)由图乙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3)过氧化氢因其加热自分解的特性,一般不作为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影响的实验材料。小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作为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影响的实验材料是可行的,请从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他的理由。
【答案】(1)2mL蒸馏水
(2)0℃﹣60℃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在0℃﹣3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或“在30℃﹣6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或“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60℃时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
(3)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过氧化氢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 酵母菌中含过氧化氢酶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以及掌握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应用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解答】(1)、实验需要控制变量,实验组是 2mL 2%质量分数的酵母菌溶液 ,所以对照组2mL蒸馏水 ;
(2)、对乙图数据分析, 0℃﹣60℃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3)、 对乙图中对照组的分析, 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过氧化氢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
故答案为:(1)、 2mL蒸馏水 (2)、 0℃﹣60℃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在0℃﹣3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或“在30℃﹣6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或“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60℃时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 (3)、 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过氧化氢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
7.(2020八上·缙云期末)胰岛素对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_;
A.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试验
C.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B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2)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本实验的变量为注射胰岛素,所以给乙鼠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与甲鼠作对照,乙鼠为实验组,甲鼠为对照组。
【解答】(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当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后,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3)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故答案为:(1)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2)B(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
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 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 b 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并改正: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小鼠数目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应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
(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此题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口服胰岛素能否治疗糖尿病,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验组、对照组的设计,同时不可忽略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解答】(1)实验设计中,要排除实验的偶然性,样本(小鼠)数量不能太少,此实验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分别只有一只,这不合适,应当多加几只小鼠以保证结论的普遍性。
(2)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当小鼠的胰岛被破坏后,小鼠自身无法分泌胰岛素,从而可以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3)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通过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这一操作来显示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据此判断胰岛素的治疗方法有无效果。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口服的胰岛素基本没起作用,而甲鼠注射的胰岛素使其体内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故答案为:(1)小鼠数目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应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3.2人体的激素调节)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白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只、肾上腺素、心得安、 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1)【实验步骤】
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
②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20只,平均分为四组。A、B、C组小白鼠按下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   ;
③将每只小白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将装置放 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每只小白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表。
组别 注射药剂种类 耗氧量 (×103mL)
心得安 肾上腺素
A +
  1.7
B
  + 2.5
C + + 2.1
D
 
  2.0
(2)【结果分析】
①为了直观比较各组小白鼠的耗氧量,小组同学用了甲、乙两种不同的图表来表示,你认为合理的是   。
②实验表明,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   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疗效。
【答案】(1)等量的生理盐水
(2)甲;甲状腺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对照原则是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 【实验步骤】
②本实验中,探究的是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对小白鼠耗氧量的影响,变量是注射的药剂。由于实验中为小白鼠注射的是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那么设置的对照组应注射无药剂的生理盐水。
(2)【结果分析】
①由图可知,甲图采用的是柱状统计图,乙采用的是折线统计图,为了直观比较各组小白鼠的耗氧量,采用甲的柱状统计图比较合理。
②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肾上腺分泌这种激素,使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循环加速;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疗效。
故答案为:(1)② 等量的生理盐水 (2)①甲;②甲状腺
10.(浙教八上 第三章 复习题)研究发现,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鱼类会分泌肾上腺素,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体表颜色变浅,而其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药品及用具]同种鲫鱼若干条、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玻璃缸若干个。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   的鲫鱼若干条,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而丙组鯽鱼腹腔中注入   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背光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   。
【答案】大小相近、体色相近的同种(合理即可);等量的肾上腺素(或2mL肾上腺素);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或2mL鱼用生理盐水;甲、丙、乙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肾上腺素,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体表颜色变浅,而其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会加深。
【解答】第一步:选取健康的大小一致的鲫鱼若干条,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部: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只能改变注入体内液体的成分,不能改变注入液体的体积,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则乙组鲫鱼腹腔中也应注入2mL肾上腺素,丙组则注入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或2mL鱼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背光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结合题意,理论上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甲、丙、乙。
故答案为: 大小相近、体色相近的同种(合理即可); 等量的肾上腺素(或2mL.肾上腺素); 甲、丙、乙
11.(2018八上·天台月考)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有调查表明:开车看手机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驾驶的 23 倍,18%的严重车祸是因为司机使用手机。小强和小明通过如图所示的方法零探究看手机对反应时间的长短的影响,小明边看手机边关注直尺的下落情况,小强同学松开直尺后,小明同学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重复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单位为厘米)。
测定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不看手机 20.5 19.4 19.2 19.7
看手机 33.7 35.7 34.3 34.6
(1)当小明看到尺子下落时马上夹住直尺,在此过程中,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   ;
(2)实验结果表明:看手机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表格中测量平均值越大,说明人的反应速度越   。
(3)实验还存在不足,请你提出改进建议   。
【答案】(1)眼
(2)慢
(3)多次测量,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当直尺下落时,反应越快,抓住直尺下落的时间越短。
【解答】(1) 看到尺子下落时马上夹住直尺 ,人通过眼睛观察,故 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 是眼;
(2)由数据可以看出,不看手机,反应时间短,看手机,反应时间长,说明看手机使人反应速度变慢;
(3)本实验只测试了三次就得出结论,实验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会造成偶然性。
故答案为:(1)眼;(2)慢;(3)多次测量,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12.(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3.3 反射与反射弧(第2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是膝跳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反射弧的结构来看,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①]   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②→③→④传到[⑤]   后,小腿突然抬起。
(2)从反射的形成来看,此反射的类型属于   ,请举一例和该类型相同的反射:   。
(3)小腿抬起后才有感觉,这种感觉在   形成,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   功能。
【答案】(1)感受器;效应器
(2)非条件反射;眨眼等(其他合理也可)
(3)大脑皮层;传导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知识解题即可;据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解答】解:(1)从反射弧的结构来看,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导神经→效应器,所以小腿突然抬起;
(2)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会消退,属于低级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属于高级反射;从反射的形成来看,此反射的类型属于非条件反射,与该类型相同的反射有:眨眼反射、吮吸反射等;
(3)膝跳反射属于低级反射,故小腿先抬起,后才有感觉,这种感觉在大脑皮质形成,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传导功能;
故答案为:(1)感受器、效应器;(2)非条件反射、眨眼等(其他合理也可);(3)大脑皮层、传导
1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3.3 反射与反射弧(第2课时) 同步练习)中山市小榄镇一名3岁男童不慎从2楼坠落,经过楼下的李显文眼疾手快,成功地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孩子安然无恙。李显文被网友称为“接住哥”。如图是“接住哥”接住坠楼男童全过程的反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反射活动经过了   的分析和判断,是一类   反射。这类反射也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该反射中,感受器是   ,①是   神经,②是   神经。
(2)当遭遇危险时,大脑会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由此可见,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   系统的调节,也要受到   调节的影响。
【答案】(1)大脑;条件(或复杂);视网膜;视(或传入);脊(或传出)
(2)神经;激素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知识解题即可;据图可知:感受器是眼中的视网膜、传入神经是视神经、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传出神经是脊神经。
【解答】解:(1)该反射活动属于高级反射,该反射活动经过了大脑的分析和判断,是典型的条件反射。该反射中,感受器是眼中的视网膜、传入神经是视神经、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传出神经是脊神经。
(2)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都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来完成的;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故答案为:(1)大脑、条件(或复杂)、视网膜、视(或传入)、脊(或传出);(2)神经、激素。
14.(2018八上·杭州期末)根据下列青蛙反射实验回答问题。
甲:脊蛙制备:用一块纱布封住蛙的躯干,露出头部,然后用剪刀插进蛙的上、下颌之间,在头部齐鼓膜之后将蛙的头部剪去,留在椎管里的便是蛙的脊髓。用小钩钩住蛙的下颌,并把它挂起来。
乙:搔扒反射:将浸了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腹部的皮肤上,蛙的四肢都向腹部搔扒,直到纸片被除去为止。
丙:将探针插入蛙椎管,破坏其脊髓。再重复上面的实验,观察反射活动是否还存在。
(1)脊蛙的特点是,反射活动只受   而不受   的控制。
(2)在丙实验中,反射活动是否存在?答:   。
(3)如果剥离青蛙下肢的皮肤,在青蛙下肢的肌肉上贴上浸有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是否有缩腿反射发生?答:   。为什么?答:   。
【答案】(1)脊髓;脑
(2)不存在
(3)没有;反射弧不完整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低级的神经反射,是不需要大脑参与只需脊髓即可完成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的神经反射需要大脑的参与。(2)完成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只有五个部分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任一部分出现问题都将不能完成反射。
【解答】(1)脊蛙是指去除大脑保留脊髓的青蛙,所以脊蛙的反射活动只受脊髓的控制,而不受脑的控制;
(2)丙实验用的脊蛙,脊髓已经被破坏,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已经被破坏,所以反射活动不存在了;
(3)剥离青蛙下肢的皮肤,腿部的感受器没有了,在青蛙下肢的肌肉上贴上浸有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脊蛙接受不到刺激,没有缩腿反射了。原因是:反射弧不完整。
故答案为:(1)脊髓;脑(2)不存在;(3)没有;反射弧不完整
15.(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八年级+++++++++++50)条件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某同学在学习了条件反射建立的有关知识后,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①在鱼缸的中间加一块隔板,在隔板下面事先开一个洞,左边投饵室的小滑轮上悬吊一个饵料夹,鱼缸左侧悬挂一盏小灯泡.
②将饥饿一天的金鱼移入鱼缸内,让它熟悉环境1小时.开灯1~2次,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
③随后再开灯,在灯光刺激5﹣10秒后,由滑轮吊下饵料夹投放饵料,吸引金鱼游过孔洞取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强化训练2次.
④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你认为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金鱼会对灯光的刺激形成   吗?
(2)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由灯光刺激引起的金鱼游过孔洞取食属于   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   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   .
(3)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使金鱼建立“灯光﹣﹣游过孔洞取食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使灯光与   反射多次结合.
【答案】(1)条件反射
(2)条件;非条件;大脑皮层;反射弧
(3)非条件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4)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1)开始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因此“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金鱼会对灯光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吗?(2)“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由灯光刺激引起的金鱼游过孔洞取食属于条件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3)“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使金鱼建立“灯光﹣游过孔洞取食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使之与非条件反射多次结合.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条件;非条件;大脑皮层;反射弧(3)非条件
16.(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3.4 动物的行为 (第1课时))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红嘴鸥被称为昆明的“荣誉市民”,已连续多年从西柏利亚飞抵昆明过冬,为昆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属于   行为.
(2)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   决定的.
资料二:动物在生命世界中上演着精彩的表演,使我们的星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行踪几乎处处可见,使人的笔下也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唱黄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某同学将资料中的动物分为两组,甲组:蜜蜂、家蚕;乙组:白鹭、黄鹂、鱼、蛙、燕子,他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是否具有   .
(4)蜜蜂和家蚕的发育方式都属于   .
(5)白鹭、黄鹂和燕子都属于鸟类,请列举出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答两点   .
(6)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   动物.
【答案】(1)先天性
(2)遗传因素
(3)脊柱
(4)完全变态发育
(5)身体呈流线型;小阻力;长骨中空,减轻身体重量
(6)两栖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其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很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动物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食物,这是动物的摄食行为。某些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也有周期性、定向的洄游行为。除了先天性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动物按照体内是否有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均为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等都是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中的昆虫在从幼体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属于变态发育。家蚕、苍蝇、菜粉蝶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是完全变态发育。与它们不同,蝗虫、蝼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2)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的,所以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3)将资料中的动物分为蜜蜂、家蚕;白鹭、黄鹂、鱼、蛙、燕子两组,其依据是动物体内是否具有脊柱。
(4)蜜蜂和家蚕的发育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5)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骨轻、薄、有些长骨中空,减轻体重;高耸的龙骨突上附着着发达的胸肌,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有气囊辅助肺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等等。
(6)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两栖动物。
故答案为:(1)先天性;(2)遗传因素;(3)脊柱;(4)完全变态发育;(5)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长骨中空,减轻体重;(6)两栖
17.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这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字,招来了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你知道蚂蚁的食性吗?请写出来。
(2)蚂蚁之间主要靠   传递信息。当一只侦察蚁发现食物后,会在返巢的路上留下   ,回巢后向其他伙伴做出什么动作?   。其他工蚁收到这种信息后,会沿路寻着气味去搬运食物。
(3)蚂蚁是靠头部的   嗅到这种气味的,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去搬运食物吗?   。为什么?   。
(4)请设计实验,探究蚂蚁触角具有嗅觉的作用(提示:可通过蚂蚁分辨食物与非食物的方法进行探究)。简要说出探究思路。
【答案】(1)蚂蚁喜吃甜食
(2)气味;气味;用触角相互敲打
(3)触角;不能;因为触角是蚂蚁的感觉器官,触角被剪去后,无法辨别气味,不能与其他蚂蚁进行信息交流
(4)取相同体积的砂糖和木屑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取大小、活动状况相近的蚂蚁10只分成两组,一组剪去触角,一组不作处理,把它们同时放在距砂糖和木屑等距离的地方,看蚂蚁的取食情况。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蚂蚁的食性和信息交流方式。(1)蚂蚁喜欢吃蜜糖等甜食。(2)侦察蚁发现食物后,爬回蚁穴,通过用触角相互敲打的方式告诉其他伙伴,其他伙伴便沿着侦察蚁在路上留下的气味向食物集中取食。(3)蚂蚁头部的触角是它的感觉器官,有嗅觉作用,依靠它来辨别侦察蚁留下的气味。如果剪去一工蚁的触角,此工蚁便失去了嗅觉,无法辨别气味,因此不能去搬运食物。(4)要探究蚂蚁触角的作用,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变量为有无触角。可通过让饥饿的蚂蚁识别食物与非食物的方法进行探究,据此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合理即可。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好三点:(1)审读资料:认真审读资料,从中提炼、获取与蚂蚁先天性行为相关的信息。(2)【分析】结合提炼的信息,联系蚂蚁间的信息交流知识作出回答。(3)设计实验: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
18.(2010·宁波)在动物行为研究时,常用到“迷宫实验”。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⑴假设1: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假设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⑵探究过程: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④把数据逐一记入表格(单位:秒)。
组别 号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实验组 1号鼠 69 43 12 25 17
2号鼠 87 49 58 46 41
3号鼠 53 39 15 32 14
对照组 4号鼠 92 32 38 13 19
5号鼠 60 41 37 66 33
6号鼠 63 19 13 30 12
⑶结论1:小白鼠   学习能力;结论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   。
【答案】有;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3)①分析同一只小白鼠在5次实验中所用时间的长短变化,如果时间越来越短,就说明它有学习能力;
②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小白鼠到达终点的时间长短。如果时间有明显变化,就说明路口标志对小白鼠的能力有影响,否则就没有影响。【解答】(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白鼠从起点A到达终点B的平均时间越来越少,表明小白鼠可以从上次的行动中吸取经验,从而使这一次的行动更有效,因此说明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小白鼠所用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在正确路口作标志,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19.(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0.(2020·杭州模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 ;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    ,理由是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 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后面的操作步骤和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可以确定实验步骤①;
2、实验结论为了具有一般性,实验所测数据要多一些以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3、生物对所获得的食物一方面用于更新体内的物质,一方面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长发育期的生物需要大量摄入食物用于生长、发育。
【解答】(1)在步骤②中将实验样本分成了两组,说明步骤①中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实验样本。从表格数据中的日龄由1开始,可知样本应该是刚出生的黄腹角雉。据此可知步骤①是: 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在步骤③ 中“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测量一只数据太少不具代表性,所以是不可靠的,理由是: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从图线中可看到在“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 ”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 ”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20℃的条件下始终要高于30℃的条件下。因为鸟是恒温动物为保持体温恒定低温状态下必须增加产热量。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21.(2017八上·临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
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   (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   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答案】(1)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
(2)骨骼肌;B
(3)激素(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2)人体运动时,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人体体温升高,毛细血管会舒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加散热,为此人体体温平衡;(3)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受到人体自身的调节,人体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当人体热量增多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张开,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的器官转化入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相反,当人体热量减少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闭合,甚至表皮振颤,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器官把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分解,释放补充热量,从而达到体温平衡。
【解答】(1)实验的明显不足时未设置对照组,需要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在与运动后的体温进行比较;(2)运动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的毛细血管舒张,运输氧气的血液流动速度很快。而脸上奔涌着大量血液的毛细血管舒张后在脸上显现红色,因此答案为:骨骼肌、B;(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协调工作下完成的。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三章探究题专项练习
一、实验探究题
1.(2021八上·平阳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材料为生长状况相同的杨树枝条,等量分别插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清水中培养,实验分四次并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每次实验直到枝条不再产生根为止,计算每枝枝条生出根的平均数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生长素浓度根数量实验日期 2×10 1 (克/升) 2×10 2 (克/升) 2×10 3 (克/升) 2×10 4 (克/升) 2×10 5 (克/升) 清水
5月26日 0 0 0 1 6 0
5月31日 0 0 0 2 11 0
6月5日 0 1 1 5 13 1
6月10日 0 2 5 6 16 1
(1)本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
(2)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过大时   (选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枝条的生根;
(3)有同学分析上表的数据后,得出一个结论“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的作用越明显”,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
2.(2020八上·余杭月考)对胚芽作如下处理:A的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B的尖端下部套上锡箔套;C的下段用锡箔遮住;D切掉尖端。
(1)在单侧光照射下,仍能直立生长的是   ;
(2)下面的四幅图中,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
(3)这四幅图中,不弯曲也不生长的是   。
3.(2020八上·杭州月考)以燕麦的幼苗为实验材料,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组实验:
实验甲: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A不做处理,B、C剪去胚芽鞘的尖端,如图甲。其中C在切口的左侧放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B不放,给予均匀光照。几天后A直立生长,B没有生长,C弯向右侧生长。重复实验5次。
实验乙:取三株长势相同的燕麦幼苗,D幼苗不做任何处理,在幼苗E的胚芽鞘尖端戴一个不透明帽子,在幼苗F胚芽鞘的下面一段戴一不透明物,都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几天后D、F弯向光源生长,E直立生长。重复实验5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哪些结论无法通过实验甲得出   (选填数字)。
①单侧光照射,会引起植物向光生长 ②生长素主要由胚芽鞘尖端产生
③琼脂块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 ④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⑤ 植物的生长部位主要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⑥植物生长需要光
(2)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   ,实验乙中的对照组是   (选填“D”“E” 或“F”)。
(3)若另进行实验丙:切掉幼苗G的胚芽鞘尖端,在切口上方放置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再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请你预测一下几天后G的生长状况是 (填选项)。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弯向左侧生长 D.弯向右侧生长
4.(2020八上·杭州期中)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
(2)为探究侧芽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科同学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对侧芽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科还以可以对哪两组实验进行对照,并写要探究的问题是   。
5.(2019八上·温州月考)植物的根受单侧光照射时,也会出现弯曲生长的现象。为探究“水稻根弯曲生长程度的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选取了90株性状相似的水稻,平均分为三组,分别置于强单侧光、弱单侧光、黑暗三种环境(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记录相关数据如表:
实验结果 处理方式 根部生长素浓度 (ng/g) 根的弯曲角度 α(度)
向光侧 背光侧
强单侧光 184.5 498.2 35.5
弱单侧光 210.5 421.6 17.5
黑暗 418.7 418.9 0
(1)根据表格分析,该研究小组的猜想是   。
(2)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   来反映环境因素对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3)实验中,研究小组将所有的水稻都竖直放置,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   。
(4)已知植物的根在生长素浓度适宜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请根据实验数据试着解释光照条件下,水稻根会背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
6.(2021·婺城模拟)已知酵母菌中含过氧化氢酶,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小金据此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图甲为实验装置示意图。步骤如下:
  注射器A 注射器B
实验组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mL 2%质量分数的酵母菌溶液2mL
对照组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mL 待填
①选用2套图甲装置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吸入相应注射器中;
②将装置恒温1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各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缓慢推至B中后再夹紧止水夹,恒温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重复实验3次并取平均值;
④改变实验温度(温度设置:0℃、10℃、20℃、30℃、40℃、50℃、60℃),重复①②③步骤。
在不同温度下,步骤②中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均为0,步骤③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1)对照组的注射器B中应吸入   。
(2)由图乙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3)过氧化氢因其加热自分解的特性,一般不作为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影响的实验材料。小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作为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影响的实验材料是可行的,请从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他的理由。
7.(2020八上·缙云期末)胰岛素对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_;
A.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试验
C.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
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 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 b 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并改正: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3.2人体的激素调节)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白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只、肾上腺素、心得安、 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1)【实验步骤】
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
②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20只,平均分为四组。A、B、C组小白鼠按下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   ;
③将每只小白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将装置放 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每只小白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表。
组别 注射药剂种类 耗氧量 (×103mL)
心得安 肾上腺素
A +
  1.7
B
  + 2.5
C + + 2.1
D
 
  2.0
(2)【结果分析】
①为了直观比较各组小白鼠的耗氧量,小组同学用了甲、乙两种不同的图表来表示,你认为合理的是   。
②实验表明,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   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疗效。
10.(浙教八上 第三章 复习题)研究发现,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鱼类会分泌肾上腺素,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体表颜色变浅,而其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药品及用具]同种鲫鱼若干条、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玻璃缸若干个。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   的鲫鱼若干条,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而丙组鯽鱼腹腔中注入   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背光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   。
11.(2018八上·天台月考)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有调查表明:开车看手机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驾驶的 23 倍,18%的严重车祸是因为司机使用手机。小强和小明通过如图所示的方法零探究看手机对反应时间的长短的影响,小明边看手机边关注直尺的下落情况,小强同学松开直尺后,小明同学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重复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单位为厘米)。
测定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不看手机 20.5 19.4 19.2 19.7
看手机 33.7 35.7 34.3 34.6
(1)当小明看到尺子下落时马上夹住直尺,在此过程中,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   ;
(2)实验结果表明:看手机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表格中测量平均值越大,说明人的反应速度越   。
(3)实验还存在不足,请你提出改进建议   。
12.(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3.3 反射与反射弧(第2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是膝跳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反射弧的结构来看,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①]   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②→③→④传到[⑤]   后,小腿突然抬起。
(2)从反射的形成来看,此反射的类型属于   ,请举一例和该类型相同的反射:   。
(3)小腿抬起后才有感觉,这种感觉在   形成,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   功能。
1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3.3 反射与反射弧(第2课时) 同步练习)中山市小榄镇一名3岁男童不慎从2楼坠落,经过楼下的李显文眼疾手快,成功地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孩子安然无恙。李显文被网友称为“接住哥”。如图是“接住哥”接住坠楼男童全过程的反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反射活动经过了   的分析和判断,是一类   反射。这类反射也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该反射中,感受器是   ,①是   神经,②是   神经。
(2)当遭遇危险时,大脑会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由此可见,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   系统的调节,也要受到   调节的影响。
14.(2018八上·杭州期末)根据下列青蛙反射实验回答问题。
甲:脊蛙制备:用一块纱布封住蛙的躯干,露出头部,然后用剪刀插进蛙的上、下颌之间,在头部齐鼓膜之后将蛙的头部剪去,留在椎管里的便是蛙的脊髓。用小钩钩住蛙的下颌,并把它挂起来。
乙:搔扒反射:将浸了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腹部的皮肤上,蛙的四肢都向腹部搔扒,直到纸片被除去为止。
丙:将探针插入蛙椎管,破坏其脊髓。再重复上面的实验,观察反射活动是否还存在。
(1)脊蛙的特点是,反射活动只受   而不受   的控制。
(2)在丙实验中,反射活动是否存在?答:   。
(3)如果剥离青蛙下肢的皮肤,在青蛙下肢的肌肉上贴上浸有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是否有缩腿反射发生?答:   。为什么?答:   。
15.(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八年级+++++++++++50)条件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某同学在学习了条件反射建立的有关知识后,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①在鱼缸的中间加一块隔板,在隔板下面事先开一个洞,左边投饵室的小滑轮上悬吊一个饵料夹,鱼缸左侧悬挂一盏小灯泡.
②将饥饿一天的金鱼移入鱼缸内,让它熟悉环境1小时.开灯1~2次,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
③随后再开灯,在灯光刺激5﹣10秒后,由滑轮吊下饵料夹投放饵料,吸引金鱼游过孔洞取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强化训练2次.
④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你认为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金鱼会对灯光的刺激形成   吗?
(2)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由灯光刺激引起的金鱼游过孔洞取食属于   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   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   .
(3)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使金鱼建立“灯光﹣﹣游过孔洞取食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使灯光与   反射多次结合.
16.(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3.4 动物的行为 (第1课时))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红嘴鸥被称为昆明的“荣誉市民”,已连续多年从西柏利亚飞抵昆明过冬,为昆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属于   行为.
(2)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   决定的.
资料二:动物在生命世界中上演着精彩的表演,使我们的星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行踪几乎处处可见,使人的笔下也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唱黄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某同学将资料中的动物分为两组,甲组:蜜蜂、家蚕;乙组:白鹭、黄鹂、鱼、蛙、燕子,他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是否具有   .
(4)蜜蜂和家蚕的发育方式都属于   .
(5)白鹭、黄鹂和燕子都属于鸟类,请列举出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答两点   .
(6)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   动物.
17.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这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字,招来了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你知道蚂蚁的食性吗?请写出来。
(2)蚂蚁之间主要靠   传递信息。当一只侦察蚁发现食物后,会在返巢的路上留下   ,回巢后向其他伙伴做出什么动作?   。其他工蚁收到这种信息后,会沿路寻着气味去搬运食物。
(3)蚂蚁是靠头部的   嗅到这种气味的,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去搬运食物吗?   。为什么?   。
(4)请设计实验,探究蚂蚁触角具有嗅觉的作用(提示:可通过蚂蚁分辨食物与非食物的方法进行探究)。简要说出探究思路。
18.(2010·宁波)在动物行为研究时,常用到“迷宫实验”。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⑴假设1: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假设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⑵探究过程: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④把数据逐一记入表格(单位:秒)。
组别 号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实验组 1号鼠 69 43 12 25 17
2号鼠 87 49 58 46 41
3号鼠 53 39 15 32 14
对照组 4号鼠 92 32 38 13 19
5号鼠 60 41 37 66 33
6号鼠 63 19 13 30 12
⑶结论1:小白鼠   学习能力;结论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作标志,   。
19.(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0.(2020·杭州模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 ;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    ,理由是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 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21.(2017八上·临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
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   (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   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对照作用
(2)不利于
(3)不正确,没有用浓度更低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的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会抑制生长。
【解答】(1)清水组是作为空白对照,对比生长素浓度对于植物生根的影响;
(2)由数据可知:2×10-1克/升到2×10-5克/升浓度范围内,浓度低时,生根比较明显;浓度高时,生根数目多,所以浓度过大不利于生长。
(3)由表格可以看出浓度最低为2×10-5克/升,没有用更低的浓度去做实验,所以不正确。
故答案为:(1)对照作用 (2) 不利于 (3) 不正确,没有用浓度更低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
2.【答案】(1)A
(2)BC
(3)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能弯曲生长的本质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先横向背光运输,然后向下运输导致的。
【解答】(1)有单侧光照时,由于A的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能直立生长的只有A。
(2)有单侧光照时,B和C的尖端没有锡箔遮住,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发生弯曲生长的是BC。
(3)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因此C切掉尖端导致缺乏生长素不能生长,所以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D。
故答案为 (1)、A(2)、BC(3)、D
3.【答案】(1)①③⑥
(2)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D
(3)A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胚芽鞘尖端会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也在尖端,当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会向背光一侧转移,从而表现出植物茎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解答】(1)实验甲中给予的是均匀光照,不存在单侧光,所以①无法得出。A有尖端,直立生长;B无尖端但放了一块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弯曲生长;C无尖端也无提供生长素,没有生长;由此可得②④⑤结论正确。若要得出③,还需增设空白琼脂块的实验,单单B无法得到结论③。若要得出⑥,还需增设无光的实验,甲中没有,所以无法得出⑥。
(2)实验乙的变量为幼苗的遮光部位,目的是为了探究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不做任何处理的组为对照组,D为对照组,E、F为实验组。
(3)幼苗G的生长状况分两步判断:1、是否有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有,所以会生长)2、是否存在感光部位尖端且提供了单侧光照射?(提供了单侧光照射,但是感光部位尖端被切除,而且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未偏向一侧,所以不会弯曲)综上:直立生长。
故答案为:(1) ①③⑥ (2) 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D (3)A
4.【答案】(1)Ⅱ
(2)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图甲: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两种植物的生长受到促进或者抑制,需要知道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且同时促进作物生长,从而判断曲线对应的植物种类。
图乙: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变量为有无顶芽和有无细胞分列素,因变量为侧芽生长长度,判断实验时按照控制变量法来选择实验组,再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对应结论。
【解答】(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除去双子叶杂草,且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右图可以知曲线I代表的植物在一定浓度生长素作用下受到抑制,而此浓度下曲线II的植物促进效果最大,满足除去杂草且促进作物生长的题目要求,所以I是杂草,II是作物。
(2)①③对比只有顶芽是否保留这一个变量,而保留顶芽的③组数据说明侧芽不生长,所以说明顶芽会抑制侧芽生长,后续实验根据控制变量原则选择实验组,只有②③满足要求,变量为细胞分裂素的有无,因变量为侧芽长度变化量,所以说明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有影响
答案为:(1)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2)②③;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5.【答案】(1)光照强弱会影响水稻根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分布及弯曲角度
(2)水稻根的弯曲程度
(3)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4)根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而生长速度快,背光测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速度慢,说明生长素既有抑制也有促进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该化学物质在背光侧分布较多。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根据其作用取名为生长素。本题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对根的影响。主要采用对照实验。
【解答】(1)、根据表格分析,该研究小组的猜想是 光照强弱会影响水稻根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分布及弯曲角度。
(2) 、 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水稻根的弯曲程度来反映环境因素对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
(3)、根据控制变量原理,实验中,研究小组将所有的水稻都竖直放置,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
(4)、 根据植物的根在生长素浓度适宜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水稻根会背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根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而生长速度快,背光测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速度慢,说明生长素既有抑制也有促进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6.【答案】(1)2mL蒸馏水
(2)0℃﹣60℃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在0℃﹣3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或“在30℃﹣6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或“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60℃时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
(3)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过氧化氢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 酵母菌中含过氧化氢酶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以及掌握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应用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解答】(1)、实验需要控制变量,实验组是 2mL 2%质量分数的酵母菌溶液 ,所以对照组2mL蒸馏水 ;
(2)、对乙图数据分析, 0℃﹣60℃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3)、 对乙图中对照组的分析, 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过氧化氢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
故答案为:(1)、 2mL蒸馏水 (2)、 0℃﹣60℃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在0℃﹣3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或“在30℃﹣6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或“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或“60℃时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 (3)、 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过氧化氢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
7.【答案】(1)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B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2)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本实验的变量为注射胰岛素,所以给乙鼠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与甲鼠作对照,乙鼠为实验组,甲鼠为对照组。
【解答】(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当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后,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3)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故答案为:(1)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2)B(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8.【答案】(1)小鼠数目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应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
(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此题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口服胰岛素能否治疗糖尿病,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验组、对照组的设计,同时不可忽略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解答】(1)实验设计中,要排除实验的偶然性,样本(小鼠)数量不能太少,此实验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分别只有一只,这不合适,应当多加几只小鼠以保证结论的普遍性。
(2)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当小鼠的胰岛被破坏后,小鼠自身无法分泌胰岛素,从而可以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3)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通过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这一操作来显示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据此判断胰岛素的治疗方法有无效果。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口服的胰岛素基本没起作用,而甲鼠注射的胰岛素使其体内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故答案为:(1)小鼠数目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应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9.【答案】(1)等量的生理盐水
(2)甲;甲状腺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对照原则是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 【实验步骤】
②本实验中,探究的是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对小白鼠耗氧量的影响,变量是注射的药剂。由于实验中为小白鼠注射的是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那么设置的对照组应注射无药剂的生理盐水。
(2)【结果分析】
①由图可知,甲图采用的是柱状统计图,乙采用的是折线统计图,为了直观比较各组小白鼠的耗氧量,采用甲的柱状统计图比较合理。
②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肾上腺分泌这种激素,使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循环加速;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疗效。
故答案为:(1)② 等量的生理盐水 (2)①甲;②甲状腺
10.【答案】大小相近、体色相近的同种(合理即可);等量的肾上腺素(或2mL肾上腺素);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或2mL鱼用生理盐水;甲、丙、乙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肾上腺素,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体表颜色变浅,而其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会加深。
【解答】第一步:选取健康的大小一致的鲫鱼若干条,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部: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只能改变注入体内液体的成分,不能改变注入液体的体积,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则乙组鲫鱼腹腔中也应注入2mL肾上腺素,丙组则注入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或2mL鱼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背光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结合题意,理论上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甲、丙、乙。
故答案为: 大小相近、体色相近的同种(合理即可); 等量的肾上腺素(或2mL.肾上腺素); 甲、丙、乙
11.【答案】(1)眼
(2)慢
(3)多次测量,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当直尺下落时,反应越快,抓住直尺下落的时间越短。
【解答】(1) 看到尺子下落时马上夹住直尺 ,人通过眼睛观察,故 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 是眼;
(2)由数据可以看出,不看手机,反应时间短,看手机,反应时间长,说明看手机使人反应速度变慢;
(3)本实验只测试了三次就得出结论,实验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会造成偶然性。
故答案为:(1)眼;(2)慢;(3)多次测量,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12.【答案】(1)感受器;效应器
(2)非条件反射;眨眼等(其他合理也可)
(3)大脑皮层;传导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知识解题即可;据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解答】解:(1)从反射弧的结构来看,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导神经→效应器,所以小腿突然抬起;
(2)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会消退,属于低级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属于高级反射;从反射的形成来看,此反射的类型属于非条件反射,与该类型相同的反射有:眨眼反射、吮吸反射等;
(3)膝跳反射属于低级反射,故小腿先抬起,后才有感觉,这种感觉在大脑皮质形成,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传导功能;
故答案为:(1)感受器、效应器;(2)非条件反射、眨眼等(其他合理也可);(3)大脑皮层、传导
13.【答案】(1)大脑;条件(或复杂);视网膜;视(或传入);脊(或传出)
(2)神经;激素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知识解题即可;据图可知:感受器是眼中的视网膜、传入神经是视神经、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传出神经是脊神经。
【解答】解:(1)该反射活动属于高级反射,该反射活动经过了大脑的分析和判断,是典型的条件反射。该反射中,感受器是眼中的视网膜、传入神经是视神经、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传出神经是脊神经。
(2)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都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来完成的;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故答案为:(1)大脑、条件(或复杂)、视网膜、视(或传入)、脊(或传出);(2)神经、激素。
14.【答案】(1)脊髓;脑
(2)不存在
(3)没有;反射弧不完整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低级的神经反射,是不需要大脑参与只需脊髓即可完成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的神经反射需要大脑的参与。(2)完成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只有五个部分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任一部分出现问题都将不能完成反射。
【解答】(1)脊蛙是指去除大脑保留脊髓的青蛙,所以脊蛙的反射活动只受脊髓的控制,而不受脑的控制;
(2)丙实验用的脊蛙,脊髓已经被破坏,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已经被破坏,所以反射活动不存在了;
(3)剥离青蛙下肢的皮肤,腿部的感受器没有了,在青蛙下肢的肌肉上贴上浸有浓度为0.5%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脊蛙接受不到刺激,没有缩腿反射了。原因是:反射弧不完整。
故答案为:(1)脊髓;脑(2)不存在;(3)没有;反射弧不完整
15.【答案】(1)条件反射
(2)条件;非条件;大脑皮层;反射弧
(3)非条件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4)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1)开始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因此“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金鱼会对灯光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吗?(2)“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由灯光刺激引起的金鱼游过孔洞取食属于条件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3)“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使金鱼建立“灯光﹣游过孔洞取食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使之与非条件反射多次结合.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条件;非条件;大脑皮层;反射弧(3)非条件
16.【答案】(1)先天性
(2)遗传因素
(3)脊柱
(4)完全变态发育
(5)身体呈流线型;小阻力;长骨中空,减轻身体重量
(6)两栖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其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很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动物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食物,这是动物的摄食行为。某些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也有周期性、定向的洄游行为。除了先天性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动物按照体内是否有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均为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等都是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中的昆虫在从幼体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属于变态发育。家蚕、苍蝇、菜粉蝶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是完全变态发育。与它们不同,蝗虫、蝼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2)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的,所以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3)将资料中的动物分为蜜蜂、家蚕;白鹭、黄鹂、鱼、蛙、燕子两组,其依据是动物体内是否具有脊柱。
(4)蜜蜂和家蚕的发育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5)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骨轻、薄、有些长骨中空,减轻体重;高耸的龙骨突上附着着发达的胸肌,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有气囊辅助肺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等等。
(6)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两栖动物。
故答案为:(1)先天性;(2)遗传因素;(3)脊柱;(4)完全变态发育;(5)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长骨中空,减轻体重;(6)两栖
17.【答案】(1)蚂蚁喜吃甜食
(2)气味;气味;用触角相互敲打
(3)触角;不能;因为触角是蚂蚁的感觉器官,触角被剪去后,无法辨别气味,不能与其他蚂蚁进行信息交流
(4)取相同体积的砂糖和木屑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取大小、活动状况相近的蚂蚁10只分成两组,一组剪去触角,一组不作处理,把它们同时放在距砂糖和木屑等距离的地方,看蚂蚁的取食情况。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蚂蚁的食性和信息交流方式。(1)蚂蚁喜欢吃蜜糖等甜食。(2)侦察蚁发现食物后,爬回蚁穴,通过用触角相互敲打的方式告诉其他伙伴,其他伙伴便沿着侦察蚁在路上留下的气味向食物集中取食。(3)蚂蚁头部的触角是它的感觉器官,有嗅觉作用,依靠它来辨别侦察蚁留下的气味。如果剪去一工蚁的触角,此工蚁便失去了嗅觉,无法辨别气味,因此不能去搬运食物。(4)要探究蚂蚁触角的作用,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变量为有无触角。可通过让饥饿的蚂蚁识别食物与非食物的方法进行探究,据此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合理即可。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好三点:(1)审读资料:认真审读资料,从中提炼、获取与蚂蚁先天性行为相关的信息。(2)【分析】结合提炼的信息,联系蚂蚁间的信息交流知识作出回答。(3)设计实验: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
18.【答案】有;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3)①分析同一只小白鼠在5次实验中所用时间的长短变化,如果时间越来越短,就说明它有学习能力;
②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小白鼠到达终点的时间长短。如果时间有明显变化,就说明路口标志对小白鼠的能力有影响,否则就没有影响。【解答】(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白鼠从起点A到达终点B的平均时间越来越少,表明小白鼠可以从上次的行动中吸取经验,从而使这一次的行动更有效,因此说明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小白鼠所用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在正确路口作标志,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19.【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0.【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后面的操作步骤和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可以确定实验步骤①;
2、实验结论为了具有一般性,实验所测数据要多一些以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3、生物对所获得的食物一方面用于更新体内的物质,一方面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长发育期的生物需要大量摄入食物用于生长、发育。
【解答】(1)在步骤②中将实验样本分成了两组,说明步骤①中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实验样本。从表格数据中的日龄由1开始,可知样本应该是刚出生的黄腹角雉。据此可知步骤①是: 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在步骤③ 中“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测量一只数据太少不具代表性,所以是不可靠的,理由是: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从图线中可看到在“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 ”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 ”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20℃的条件下始终要高于30℃的条件下。因为鸟是恒温动物为保持体温恒定低温状态下必须增加产热量。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21.【答案】(1)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
(2)骨骼肌;B
(3)激素(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2)人体运动时,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人体体温升高,毛细血管会舒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加散热,为此人体体温平衡;(3)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受到人体自身的调节,人体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当人体热量增多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张开,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的器官转化入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相反,当人体热量减少时,神经调节体表毛孔闭合,甚至表皮振颤,同时神经反馈给下丘脑,释放激素,调节相应器官把储能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分解,释放补充热量,从而达到体温平衡。
【解答】(1)实验的明显不足时未设置对照组,需要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在与运动后的体温进行比较;(2)运动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的毛细血管舒张,运输氧气的血液流动速度很快。而脸上奔涌着大量血液的毛细血管舒张后在脸上显现红色,因此答案为:骨骼肌、B;(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协调工作下完成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