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素芭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5学段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素芭》的内容和主旨。 2 、认识小说中素芭的地位和作用。3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4 、了解“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别。
教 学 重 点 1、理解《素芭》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教 学 思 路 导入《素芭》→初读文本,理解内容→赏读文本,感知形象→了解作者,明确题旨→拓展阅读,探究人物→复读全文,归纳提升。
主要 教学 方法 品读法、分析探讨法、合作学习法、教师点拨法。
教 学 资 源 教材《素芭》教材:话题材料《人物》契诃夫《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因为有共同的心愿,就成立了一个社团,社团的名字叫“花开社”,我说“花开社”是什么意思?她们告诉我说,花开是没有声音的,却很美丽,他们就是要通过学习手语来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他们教我花开是要这样表达的,我觉得花开确实很美,美的让人流泪让人敬佩! 颁奖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聋哑女演员:邰丽华被弃哑女:素芭 谈聋哑女演员邰丽华,比较幸运与不幸并引入素芭。 1.引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课题
二、初读文本,理解内容。 1、读文本,整体感知,简言概括内容。 素芭是一个不幸的哑女,美丽聪慧,却饱受村人的冷待和指点,为父母担心和嫌弃,并被草率远嫁,终被丈夫无情抛弃。 2、根据每章内容,设计小标题 :第一章:素芭其人。 第二章:素芭的优美乡村。 第三章:素芭的动物朋友。 第四章:素芭的人类朋友。 第五章:芭素被父母远嫁。 第六章:素芭婚前婚后。3、结构情节:开端:第一章素芭生来不受欢迎。发展: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素芭和朋友交往。高潮:第五章素芭将远嫁时的无言抗争。结局和尾声:第六章出嫁的悲伤和婚后的被弃。 讨论概括文本内容:1、简言概括小说。 2、为每一章节设计小标题。 3、梳理结构情节。 积极讨论,重在参与,提高阅读效率。
三、赏读文本,感知形象 1、哑女素芭是小说主人公,读后,对素芭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素芭是一个不幸的哑女,美丽善良,渴望理解,面对不公正的社会显得无能为力,最终成为悲剧人物。2、小说的主人公是素芭,作者是怎样塑造素芭的?“贴着人物写”:从开篇介绍引出素芭到结尾素芭被丈夫抛弃,全文六章都是跟着素芭落笔,小说的起承转合也是因素芭自身来推动的,言行,情态,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均符合素芭的身份和性格。3、塑造哑女素芭有一定的难度,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用了什么方法? ⑴正面描写: ①眼睛和嘴唇:浮雕般的描写。眼睛心灵的窗口。第一章第6段浓笔渲染,极为细致的刻画,正面的细笔描绘,贴切而惊人的比喻把这双黑眸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显示了素芭聪慧而貌美。第二章第4段“大黑的眼睛和长长的眼睫毛”,写芭素美丽,也是素芭语言的符号。下文用眼泪诉说心中痛苦。嘴唇面部感人之处,作者比喻为“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表现出素芭楚楚动人的情态。 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②心里描写:直接心里描写为沉默加上语言。第一章“内心始终祈祷着”,第二章与大自然“面对面静坐着”,第三章和动物朋友交流,第四章为了帕勒达帕发的奇特设想,第五章同朋友和草地道别,第六章婆家得知新娘是哑巴后的无言表白。从这些心理描写中,看到了她的善良,孤独,对现实的无奈和抗争。③触觉描写:拥抱她的动物朋友和大自然,宣泄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体现素芭的善良和向往美好的情怀。⑵侧面描写:在二、三、五章里,素芭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回应她,小动物会依恋她、安慰她。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着无言的快乐。侧面的烘托让素芭的形象更为动人。⑶反面衬托:父母:“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村民:“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朋友:帕勒达帕:“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麻木,素芭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关心,找不到温暖。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和人的关系,远远不如和小动物们,和大自然来得亲密。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引导学生谈小说主人公素芭。 1、根据文本整体感知主人公素芭。 2、根据文本关键词句认识理解主人公。 3、由情节内容推知主人公。 4、理解重点章节段落。 5、抓住作者巧妙笔法。6、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整体感知,把握形象。 理解文本,突破重难点。
四、了解作者,明确题旨 1、合作探讨小说的结尾。问:第六章最后一段转笔写她的丈夫,怎么理解?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到底哪种理解更准确呢?泰戈尔创作意图是什么?2、简介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共有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无数支歌曲。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小说《弃绝》《素芭》《沉船》《戈拉》;散文《中国的谈话》等。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 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泰戈尔由五嫂照顾。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始却以十分恩爱的婚姻结束了。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泰戈尔日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2、从课文中找出揭示背景的句子: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背景说明: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二、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从文中素芭父母的不同态度也可以感受到印度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按常理应该母亲更爱自己的女儿,但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看做自己的奇耻大辱。
3、小说的主旨: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他“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1、讨论小说结尾理解课文主旨。2、通过了解作者背景,知人论世,把握题旨。3、学生根据关键句归纳. 4、学生依据文本回答提问5、学生讨论回答。 从人物素芭入手,理解文本揭示背景的句子,探讨小说主旨
五、拓展阅读,探究人物 阅读契诃夫《一个小公务员之死》(附契诃夫《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原文),比较《素芭》,谈谈小说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别: 1、“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哑女芭素性格多样,在父母和村人面前,是温和顺意;在朋友面前是多情善感,情感丰富;被父母远嫁时,以泪洗面,是不满的表现。2、“扁平人物”“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征而被创造出来”。《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性格单一。他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自卑媚上的性格贯彻了故事的始终。他的命运被他的性格这条单一的线索执拗地牵引着,坚定地走向终点。 比较阅读。2、学生讨论。3、区别“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1、温故知新,提高认知小说人物的能力2、交流分享学习的收获。
六、复读全文,归纳提升。 《素芭》一文中哪些是扁平人物,哪些是原型人物?这两类人物有何特征? 答:圆形人物:素芭。特征: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变的人物。扁平人物:新郎官、父母。特征:是最单纯的人物,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志或特征创造。 1、回顾文本。2、明确话题人物。 重读文本,探讨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读赏兴趣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从文本的教学出发,紧扣话题人物,把握重点难点,合理处理教材。2、以学生为主导,注重学生对作品感受、思考、鉴赏的能力培养。3、设计讨论话题,师生互动,营造活泼而有序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