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寡人之于国也》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3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寡人之于国也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3学段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朗读文本,积累文言文实词、句式及名句 2、能力目标: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3、思想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本中相关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 学 重 点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2、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 学 思 路 导入新课,推知孟子→朗读文本,整体感知→赏读文本,理解文意→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复读全文,课堂小结。
主要 教学 方法 分析探讨、合作学习法、教师点拨法。
教 学 资 源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 朗读音频、powerpoint课件 、实时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推知孟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诸子百家的思想震撼着世界各国人的心。儒家思想创始人之一的孟子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的“仁政”思想。可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面对崇尚“武政”思想的各诸侯国君主,他是这样游说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领受孟子高超的雄辩艺术及永恒的闪光思想。 略谈孟子,简介背景。 检查预习: 1、谈自己了解的孟子。 2、简介孟子的时代。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 2、回顾对孟子已有的感知。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正音,释词句。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写的是什么?明确:孟子向梁惠王游说“仁政”治国策略。3、整体认识,找出文本中有关话题标志的语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文本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1、明确学文言文要求。 2、学生朗读,感受文境。 3、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加强对文本的理解。1、掌握朗读文本要领。2、读出文本作者的情感。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三、赏读文本,理解文意〔演练一〕 组织讨论活动:文本思辨语言艺术特点。讨论演练:文本是记载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对话的焦点是“民不加多”, 孟子引题切题自如,略施小计,阐述了“仁政”的具体主张。认真品读,揣摩语言艺术,分析关键词,借助想象和联想,讨论归纳文本在不同层面的特点。1、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2、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第2—4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有什么好处?明确:投其所好,设圈套。 “五十步笑百步”。请君入瓮,掌握说话主动权,为表述施仁政、行王道主张作铺垫。3、孟子提出实行“王道”的哪几种措施?从中得到什么借鉴? 明确:王道之始:农、渔、林;王道之成:纺、牧、农、保民、教民。即:不违农时,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百姓知礼节。七大措施概括为保民、教民两方面。遵循规律,持续发展。 4、第七段用了什么写法?从梁惠王曾说“非我也,岁也”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狗彘食人食(贵族) 对比------施仁政 涂有饿莩(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比喻---除暴虐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不能推卸责任,这是为人处事,更是为人君的根本。小结:文本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围绕话题边读边议:1、分小组讨论,2、小组代表汇报, 其他同学补充。 1 明确鉴赏方法。 2、把演说权还给学生。 3、提高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理解文本,突破重点。
四、合作讨论,交流提高〔演练二〕 讨论活动:通过文本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文本之后的感想。讨论演练:不拘形式,不定范围,或整体,或局部,也可以就某一句子,谈自己的认识感受。1、文本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吗?举例说明。2、梁惠王“移民移粟”与孟子“行王道”的作法有何不同?凡事像梁惠王一样“尽心”就能做好吗 3、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呢,为什么 4、对比孟子“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方案,你从中得到什么借鉴?发言积极,评价有见地,同学们课后还可以交流,也可以写入周记,一吐为快。 1、分成四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推举一到二名学生发言。2、学生从认识的不同角度各抒己见。 1、开放式讨论,突破难点。2、交流分享学习的收获。
五、复读全文,课堂小 结。 “‘仁者乐山’《孟子》就像大山一样永恒,神秘;博大,厚重。远望,巍峨耸立,壁立千仞;那推行仁政,时刻关注民生思想的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人震撼,让人敬仰,千百年后看孟子,我们依然可见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耸立在那里。走近,再走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品读《寡人之于国也》感受不同,就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还能看到有不同的美景。”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温故知新,完成作业。 重读文本,提出探讨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读赏兴趣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从单元和文本的教学出发,紧扣文本,把握重点难点,合理处理教材。2、重视文本朗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注解读懂文本内容。3、创设讨论话题,教学过程能充分放手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