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行路难》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行路难》课堂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5 08:5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行路难》课堂实录
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
  师:好,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
  师:谢谢你。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仍然要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谢谢你。
  (学生举手)
  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真美。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有一种描写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那么容易渡过,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满。这里表现他有计划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这里是写心情、写感觉的,它和“行路难,行路难”这个句子密切地照应。
  师:好,我们把发言再集中到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面来。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请做记录:
  (屏显5)
  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样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以教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屏显7)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好,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谢谢。
  生5: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师:嗯,很好。谢谢你的演讲。
  师:而且你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用手势助说话。阐释得很好,我就不接着你的话继续阐释了。
  生6:我选第四句。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我再来阐释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
  课中微型讲座(二)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师: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师: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10)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师: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
  师: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师:一起来背,不能背的就读。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师教你们的来读。
  学生齐声背读。
  师: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屏显12)
  教学结语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这两句话表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二是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余老师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他还说:“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余老师执教的这首《行路难》,正是这些教学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
  余老师重点运用了“选点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集中目力,努力对文本中的某一个点——如课文的精美处、深厚处、丰满处、奇妙处、疑难处进行足够的咀嚼品味,进而读通读透全文。本课以“感受诗中的美句”和“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教师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
  二、精致的对话
  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或补充到位,或提升精准,或优化巧妙。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师不疾不徐的点评、引领下,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平实、自然、大气,没有教师的极力表演,只有教师的应对自如。自然流露的“谢谢”等话语,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三、诗意的讲析
  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
  且看本课中余老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生齐读诗歌前,指出了“羞”“直”等关键字词的意思,为学生的齐读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齐读诗歌出现明显错误时,余老师对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抑扬作了及时充分的点拨;
  对美句的分析精炼含蓄,颇有见地: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由美句到警句、由难句到用典,余老师更是用两次微型讲座作了极为巧妙的讲析。这样的讲座既有助于学生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实属一石数鸟,匠心独运。
  整节课上,充满了诗意的、简洁生动的、精美实在的讲析,显现了余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
  四、丰富的积累
  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以进行既有形式也有内容地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需要老师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
  本课中,学生的积累主要有:
  在知晓关键词语的意义后,学生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在多次的朗读演练中,学生领会了朗读的必要知识——节奏的把握和情感抑扬的处理;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实现了对诗歌美句的欣赏和对难句的理解;
  在聆听课文的微型讲座之中,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警句”和“用典”的知识;
  课文联读无疑是一个亮点。两首诗的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警句与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这一细节自然妥贴,别具一格。
  这些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余老师深厚的教材研读能力、不凡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