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能力全练
知识点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下边是小红同学抽取的一组关键词,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 ( )
A.湘江战役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会宁会师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此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知识点二 过雪山草地
3.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知识点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4.毛泽东曾在1958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不是我们自己要走两万五千里,你没事了,想散步,想散那么长?那都是蒋委员长逼着我们走嘛,所以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毛泽东这番话所指的是 (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5.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成果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太平天国运动 D.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拓展 遵义会议的意义
6.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
—郑广谨等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1)史料中的这次会议是何时召开的什么会议?
(2)根据史料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着重解决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会议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三年模拟全练
7.在党的某次会议上,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该会议 ( )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C.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奋斗方向
8.毛泽东写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
A.红军第四次“反围剿”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五年中考全练
9.“这是长征途中的一次会议,它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近年来,遵义市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系列活动。某中学讲长征故事:生死攸关一口遵义会议;战略转移——瑞金出发;转危为安—会宁会师;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按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讲解,“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应排在 (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11.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 )
A.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核心素养全练
12.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一一战略转移踏征程】
材料一 1933年10月,枪炮声再次隆隆作响,五十万国民党军队被调往江西前线,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进攻,住在瑞金那座“独立房子”里的军事决策者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仍然命令红军对敌人的坚固堡垒实行攻坚战。这使红军的反击从一开始就连续受挫
—《长征》
(1)根据材料一回答,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时空观念—一艰难险阻夺胜利】
材料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2)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B.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会议召开地
【历史解释一伟大转折定航向】
材料三 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材料三中我们党开始“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事件是什么?
【家国情怀—胜利会师开新局】
材料四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哪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宣告了“长征胜利”?“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5)“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其内涵是多方面的。请根据你的理解,列举出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能力全练
1.B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B。
2.C 题干给出的时间为1935年1月,内容与“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有关,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所以选择C项。
3.B 长征途中,湘江战役使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在大渡河的一场著名战役。故B项正确。
4.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D 根据图片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的课题可能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故选D。
史料拓展全练
6.(1)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
(2)军事路线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解析]
(1)由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
(2)由“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可知,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三年模拟全练
7.C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
8.B 由材料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知,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诗句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故选B。
五年中考全练·
9.C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0.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挥师北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得意之笔一一四渡赤水”应排在第三。
11.C 材料中“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核心素养全练
12.(1)原因:国民党军队力量强大;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结果: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右框:A,左框:B。
(3)遵义会议。
(4)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等。
[解析]
(1)据材料一可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国民党军队力量强大;中央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或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最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瑞金,长征途中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材料中我们党开始“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事件是遵义会议。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由材料四可知,“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