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A. 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 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 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 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2. 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在外交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下表是关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策略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策略 史实
A “另起炉灶” 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C “求同存异”方针 1955年,促进日内瓦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 全方位外交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A B. B C. C D. D
3.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
A.地方制度的沿革 B.宰相制度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演变
4.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仍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
C.京城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D.经济发展出现地域差异
5.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6.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的革命团体。这表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 B.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C.推翻清政府成为各界共识 D.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
7.中共在民主革命中为国为民,在与时俱进中寻求民族自决之路。从民族自决角度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 )
A.重建国家,实现民族完全独立 B.反帝反封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C.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在根据地印发了许多《便农书》、《农家历》等历书,这些书封面多用耕牛图代替旧的大龙治水图,书中阴历阳历并存但没有旧历书所附加的吉神、煞神、宜忌等内容;设定了巴黎公社纪念、四一二惨案纪念、八一纪念、九一八纪念等纪念日。这一举措( )
A.旨在统一农时指导农业生产 B.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C.奠定根据地发展的物质基础 D.政俗关联起到社会动员作用
9.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
A.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B.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C.罗马共和国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D.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10. 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A. 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 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 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 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11.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由这一记录可以了解到庄园
A. 内部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B.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C. 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 D. 对农奴进行残酷剥削
12. 中世纪西欧的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一些城市还兴办了大学,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
A. 导致了封建政权瓦解 B. 使得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C. 挑战了教皇的统治权威 D. 为其社会转型储备了阶级力量
13.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 唯物史观 B. 无产阶级革命
B. C. 全球史观 D. 阶级分析方法
14.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15.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
A. 认为工人应该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B. 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C. 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 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6.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
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17.在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关于人的权利和行为能力、债和物的部分,均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在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中,从法律基本概念、法律术语到债、物的法律关系,有很多地方是借鉴和沿袭了罗马法的内容。不仅仅是欧洲国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这说明罗马法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对大陆法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C.私法原则成为后世立法基础 D.推动了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
18.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
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政府的推动 B.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19.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彭德尔顿法》通过了采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使美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自此,联邦政府通过考试录用的职位和公务人员大幅度上升。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A.影响了联邦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
B.平衡了各个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C.改变了两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适应了工业发展对专业化文官队伍的需求
20.1941年5月1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辖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辖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
A. 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 .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21.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A.减节冗费 B.增加生产 C.增大税赋 D.合理用人
22. 隋文帝废除了北齐、北周时期地方官自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地方官的任免权由吏部负责,对之前所辟自州都、郡县正以下官吏,仅名之日“乡官”,“不知时事”。隋文帝的做法
A.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能 B. 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C. 意在减轻百姓的负担 D. 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
23.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国家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这理念的变化
A. 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B. 说明西方社会治理能力削弱
C. 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的倚重 D. 折射出人们的忧患意识增强
24. 《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 强迫赔款 B. 商品输出
C. 鸦片走私 D. 开设工厂
25.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 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 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 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 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 共计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材料二 美国的白银政策使中国政府陷入白银持续外流、通货紧缩的灾难之中。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宣布中国实行法币政策,主要内容是: (1)确定法币,统一发行。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银元。 (2)法币与英镑汇价稳定 (3)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储备金。
材料三 人民币2015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多国家得以将人民币纳入自己的外汇储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货币流通变化的趋势?(2分)
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思考人民币国际化有何意义?(6分)
27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973年)正式确立了“殿试制度”,因而形成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又将及第进士分为“三甲”(三等)。为防止权贵操纵科举考试、结党营私,宋代建立和完善了糊名、春录、锁院、隔帘等保密制度,严格勘磨(复查)制度,实行别头试、锁厅试。“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式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取才唯进士、诸科最广,名卿钜公,皆由此选。”宋录取的进士人数空前庞大,据张希情研究统计,北宋贡举共开科考试81榜,取正奏名进士35961人(正奏名进士19595人,诸科16366人),特奏名进士、诸科合计16035人,共计51996人。宋代取消了唐代还要通过吏部考核后选优授官的做法,科举得第后即分甲授官,初授官阶比唐代明显提高,而且大多数取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由此形成了宋代的“文官政体”。
——摘編自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基于科举存废历史的分析》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贵族仍然把持着高级职位的任免权,并且在传统“恩赐官制度”下,官员的任用不是以官员个人才能为基础,而是以党派基础、关系、门第等为选拔基础。1868年,格拉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文官体制的改革。1870年6 月4日,格拉斯顿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其规定:(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少数最高级文宫除外......(三)考试合格者,一经培训后按成绩高低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工作。格拉斯顿颁布的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令确定了文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因此它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格拉斯顿确定的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4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1【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
2【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正式宣布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保证主权国家之间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本准则,故选B;A项史实对应的策略是“一边倒”,故排除;“求同存异”方针对应的史实是万隆会议,故排除C;全方位外交开展于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策略与史实对应错误,排除。
3【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图示中的“三公九卿”“中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省”“内阁”“军机处”都是中枢机构,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4 【答案】B
【解析】
“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仍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表明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故B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5【答案】B
【解析】
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开通大运河和对外贸易无关。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是为了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朝,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元朝”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不代表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故选:B。
6【答案】D
【解析】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B.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材料看不出社会各界的共识;
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很多人加入革命党,有很多的革命团体建立,说明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比较大。
故选:D。
7【答案】A
【解析】
民族自决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中共一大纲领提出: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二大纲领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共同追求是重建独立民族国家,故A正确;
二大修改奋斗目标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故B错误;
国共合作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故C错误;
D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不是两个纲领的共同的追求,故不选。
故选:A。
8【答案】D
【解析】
A.材料中“设定了巴黎公社纪念、四一二惨案纪念、八一纪念、九一八纪念等纪念日”并不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
B.30年代初期还没有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材料中的措施不光是发展农业生产,还有思想宣传的作用;
D.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一方面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外一方面为抗战和革命服务,能够体现出政治要求和民俗风俗相联系的特点,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
故选:D。
9【答案】D
【解析】
材料“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强调的是罗马法的实用价值,故D正确。
奴隶等并不受法律的保护,故排除A。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应该是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故排除C。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产生冲撞和交融,排除B项;C项中“开始”一说不恰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庄园法庭的记录可以看出,庄园中可以耕种土地,饲养家畜,同时还有磨坊等,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点,B项正确;记录说明人身依附关系较强,不能体现减弱,排除A项;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无法体现,排除C项;法庭记录的是对农奴的处罚,不能说明是残酷剥削,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维护市民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西欧许多城市通过武装斗争、金钱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的自治权,推动了西欧城市的兴起,进而推动市民阶层的兴起。大学的兴起,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准备,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封建政权的瓦解,A项排除;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占据主导地位,B项排除;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统治权威,C项排除。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可知材料中的文字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特点,A项正确;注重经济基础是唯物史观的特点,不是在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全球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物种传到亚洲、欧洲等地,从而改善了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故C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辣椒都原产于美洲,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与人口增长的关系问题,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传播给亚欧人饮食带来的变化,没有体现亚欧贸易问题,D项排除。
15【答案】.C
【解析】
根据“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可得出其主张科学管理工人,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降低成本,说明这一主张体现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C正确;
“主动 的说法错误,是要求资本家进行调整,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而是强调进行科学管理,排除B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二战后,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两次工业革命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6.【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看出,政府对宰杀耕牛的严厉处罚,是因为耕牛作为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下的重要畜力,是保障生产的重要条件,保护耕牛体现的是保护小农经济,因此是政府重视小农经济的表现,故A项是表面现象,C项才是真正的反映。故排除A,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奖励“战”的内容,故排除B;材料中也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的内容,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的小农经济和耕作方式的演进。认识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主要经济模式,对封建统治有重要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认识对封建统治的影响。
17.【答案】B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A
21【答案】.B
22【答案】D
【解析】
据题意可知,隋文帝将地方官的任免权集中的中央,废除地方官员的官员任免权,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强化了对基层的治理,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效能的提高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排除AC项;藩镇割据是在唐朝出现的,排除B项。故选D项。
23【答案】A
【解析】
据题意可知,社会保障理念从强调个人自主到强调国家责任,再到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这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在自由主义阶段时期强调个人自主,国家干预经济时期强调国家责任,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又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A项正确;理念的变化主要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BCD项明显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2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鸦片战争的知识,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英国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但最早的是鸦片走私,英国通过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荒”,后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强迫通商、赔款,19世纪末才是开设工厂,所以答案为C。
25【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48年,当时的美元和黄金之间是直接挂钩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规定了美元和黄金是直接挂钩的,因此材料犯了基本的史实错误,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6、【答案】(1)趋势:白银货币化;(2分)
原因:张居正改革的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涌入中国。(4分 每点2分)
(2)背景:1国内币制混乱,阻碍经济发展;2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3经济大危机;(4分 每点2分,任2点即可)
影响:1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中国抗战胜利做出贡献;3有利于英美控制中国经济,有深深地殖民地烙印.(4分 每点2分,任2点即可)
(3)1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合理化;2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金融话语权;3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4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和金融业走出去;5人民币国际化,旅游、留学更方便。6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6分 每点2分,任3点即可)
27【答案】(1)特点:1分级考试、录取; 2考试制度严密化和客观化; 3科目设置重文轻武; 4取士名额日益增多; 5科举及第即分甲授官。(每点2分,任答4点,8分)
(2)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取。(4分 每点2分)
背景:1贵族把持高级官员的任免权;2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3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暴露。(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形成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可知,分级考试、录取;根据材料“为防止权贵操纵科举考试、结党营私,宋代建立和完善了糊名、春录、锁院、隔帘等保密制度,严格勘磨(复查)制度,实行别头试、锁厅试”可知,考试制度严密化和客观化;根据材料“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式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取才唯进士、诸科最广,名卿钜公,皆由此选”可知,科目设置重文轻武;根据材料“北宋贡举共开科考试81榜,取正奏名进士35961人(正奏名进士19595人,诸科16366人),特奏名进士、诸科合计16035人,共计51996人”可知,取士名额日益增多;根据材料“宋代取消了唐代还要通过吏部考核后选优授官的做法,科举得第后即分甲授官”可知,科举及第即分甲授官。
(3)原则:根据材料“(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少数最高级文宫除外”可知,公开考试;根据材料“考试合格者,一经培训后按成绩高低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工作”可知,择优录取。背景:根据材料“贵族仍然把持着高级职位的任免权”可知,贵族把持高级官员的任免权;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深深发展;根据材料“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很大的成功”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据材料“官员的任用不是以官员个人才能为基础,而是以党派基础、关系、门第等为选拔基础”可知,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暴露。
28【答案】示例一:
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阐述:
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遺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星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估。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示例二:
书名: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阐述:
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
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90年代随首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遭。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結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
【解析】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提出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一组丛书的书名,设问提示了书名的作用:勾勒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试题要求学生用史实阐述书名的内涵,即根据书名提示的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用史实加以说明。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书名的含义、所属知识模块(政治、经济、文化)及时间阶段。小结要对书名及阶段特征进行提升,史实运用要准确无误,阐述要有逻辑。评分说明:任选一书名对其两个词阐述,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