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二下·龙华期中)这枚回形针长( )。
A.2厘米 B.3厘米 C.28毫米
【答案】C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这枚回形针长28毫米。
故答案为:C。
【分析】回形针的长度=直尺结束的刻度-开始的刻度。
2.(2021二下·德惠期中)小明的身高是128( )。
A.分米 B.厘米 C.米
【答案】B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小明的身高是128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身高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3.(2020二上·南宁期末)下面( )是线段。
A. B. C.
【答案】B
【知识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及表示
【解析】【解答】解:第二幅图是线段。
故答案为:B。
【分析】线段是直的,有2个端点,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能测量长度。
4.(2020二上·江宁期末)大力在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时,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于是,他从刻度3cm量起,刚好量到了刻度11cm,他的铅笔长( )厘米。
A.3 B.8 C.11
【答案】B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11-3=8(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他的铅笔长度=测量结束的刻度-开始测量的刻度。
5.(2020二上·铜山期末)亮亮家的餐桌大约有( )高。
A.9厘米 B.9米 C.90厘米
【答案】C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 亮亮家的餐桌大约有90厘米高。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长度单位的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根据生活实际与数据大小选择合适的答案。
6.(2020二上·太原期末)如图,图中小男孩的身高大约是?
A.10厘米 B.100厘米 C.180厘米
【答案】B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解:2÷2=1(米),1米=100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门的高度是2米,小男孩的身高大约是门高的一半,即1米,单位换算后1米=100厘米。
7.(2020二上·菏泽期末)正确的测量方法是哪一种 (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正确的测量方法是C。
故答案为:C。
【分析】用直尺测量长度时,用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直尺紧贴物体,看另一端对准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8.(2020二上·铜仁期中)52厘米+48厘米( )1米。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因为52厘米+48厘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所以52厘米+48厘米=1米。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求出得数,然后根据1米=100厘米,将厘米化成米,然后比较大小,据此解答。
二、判断题
9.(2021二下·新会月考)妈妈的身高是1.65厘米。(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妈妈的身高是1.65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0厘米,要根据单位的大小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10.(2020二上·巧家期末) 左图中共有6条线段。(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及表示;排列组合
【解析】【解答】解:3+2+1=6(条)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图中最短的有3条线段,两条短的合成一条有2条,三条短的合成一条有1条,共6条线段。
11.(2020二上·京山期末)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从0刻度开始量起。(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起;也可以从其它刻度开始量起。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物体的长度=直尺测量时结束的刻度-开始测量时的刻度;所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起;也可以从其它刻度开始量起。
12.(2020二上·汉川期末)1米长的彩带和100厘米长的彩带一样长。(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解:1米=100厘米,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所以1米长的彩带和100厘米长的彩带一样长。
13.(2021二上·辉南期末)小明步行去上学,他1分钟走了50厘米。(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50厘米=5分米,小明步行去上学,他1分钟走了50厘米,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小明步行去上学,他1分钟走了50厘米,距离太短,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填空题
14.(2021二下·成都期末) 铅笔长 厘米。
【答案】3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 铅笔长3厘米。
故答案为:3。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物体的测量与计算,量物体长度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可以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然后用测量的两端刻度相减来得到物体长度。
15.(2021二下·大洼月考)1米= 厘米 17米-8米= 米。
【答案】100;9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解:1米=100厘米;
17-8=9(米),所以17米-8米=9米。
故答案为:100;9。
【分析】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17-8=9(米)。
16.(2020二上·南宁期末)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大树高15 ;
小明身高120 。
【答案】分;米;厘米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
大树高15米;
小明身高120厘米。
故答案为:分;米;厘米。
【分析】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以及题干中的具体数据来填空。
17.(2020二上·安居期末)小芳的身高是98厘米,她再长 厘米就是1米。
【答案】2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1米=100厘米,
100-98=2(厘米)。
故答案为:2。
【分析】根据1米=100厘米,再用减法求出还要再长的高度,据此列式解答。
18.(2020二上·东兴期末)把一根竹竿插入水中,水面以上部分长58厘米,水面以下部分长42厘米,这根竹竿长 米。
【答案】1
【知识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58+42=100(厘米)=1(米)
故答案为:1。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水面以上部分的长度+水面以下部分的长度=这根竹竿的长度,根据1米=100厘米,据此换算单位。
19.(2020二上·舒兰期末)小蚂蚁在直尺上从刻度18爬到了刻度9,它爬 厘米。
【答案】9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18-9=9(厘米)
故答案为:9。
【分析】小蚂蚁爬的长度=直尺开始的刻度-结束的刻度。
20.(2020二上·诸暨期末)姐姐的身高是1米,弟弟的身高是68厘米,弟弟比姐姐矮 厘米。
【答案】32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1米=100厘米,
100-68=32(厘米)。
故答案为:32。
【分析】根据1米=100厘米,先将单位化统一,再用姐姐的身高-弟弟的身高=弟弟比姐姐矮的部分,据此列式解答。
21.(2020二上·富阳期末)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折成了 段,折好后每段刚好长50厘米,这根绳子全长 米。
【答案】4;2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解析】【解答】2×2=4(段)
50×4=200(厘米)=2(米)
故答案为:4;2。
【分析】 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相当于把这个绳子平均分成2×2=4段,然后用对折后每段的长度×段数=这根绳子的全长,据此列式解答。
四、作图题
22.(2021二下·城区期末)先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比它长20毫米的线段。
【答案】
【知识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及表示;毫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经过测量,线段的长是26毫米;
26+20=46(毫米)
如图所示:
【分析】线段的画法: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用直尺的“0”刻度线和端点重合,在直尺46毫米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连接两个端点,这条线段就是46毫米长的线段。
23.(2021二下·义乌期中)量一量。
【答案】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分析】测量线段的长度时,直尺的“0”刻度线和线段的一端对齐,直尺不能倾斜,线段另一端所对应直尺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五、解答题
24.(2020二上·贾汪期末)亮亮2岁时身高是92厘米,比刚出生时长高45厘米。亮亮刚出生时身高是多少厘米?
【答案】92厘米-45厘米=47(厘米)
答: 亮亮刚出生时身高是47厘米。
【知识点】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亮亮现在的身高-45=亮亮刚出生的身高,据此列式解答。
25.(2020二上·陈仓期末)一根木头长1米,做凳子用去60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答案】解:1米=100厘米
100厘米-60厘米=40厘米
答:还剩40厘米。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分析】木头的长度-做凳子用去的长度=还剩的长度。
26.(2020二上·禹会期末)一只乌龟,第一次向前爬了40厘米,第二次和第一次爬的同样长。
(1)两次一共爬了多少厘米?
(2)它再往前爬多少厘米就是1米了?
【答案】(1)40+40=80(厘米)
答:两次一共爬80厘米。
(2)1米=100厘米
100-80=20(厘米)
答:它再往前爬20厘米就是1米了。
【知识点】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分析】(1)两次一共爬的距离=第一次爬的距离+第二次爬的距离,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2)先把单位进行换算,即1米=100厘米,那么再往前爬的距离=100-两次一共爬的距离,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1 / 12021-2022学年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二下·龙华期中)这枚回形针长( )。
A.2厘米 B.3厘米 C.28毫米
2.(2021二下·德惠期中)小明的身高是128( )。
A.分米 B.厘米 C.米
3.(2020二上·南宁期末)下面( )是线段。
A. B. C.
4.(2020二上·江宁期末)大力在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时,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于是,他从刻度3cm量起,刚好量到了刻度11cm,他的铅笔长( )厘米。
A.3 B.8 C.11
5.(2020二上·铜山期末)亮亮家的餐桌大约有( )高。
A.9厘米 B.9米 C.90厘米
6.(2020二上·太原期末)如图,图中小男孩的身高大约是?
A.10厘米 B.100厘米 C.180厘米
7.(2020二上·菏泽期末)正确的测量方法是哪一种 ( )
A. B. C.
8.(2020二上·铜仁期中)52厘米+48厘米( )1米。
A.= B.> C.<
二、判断题
9.(2021二下·新会月考)妈妈的身高是1.65厘米。( )
10.(2020二上·巧家期末) 左图中共有6条线段。( )
11.(2020二上·京山期末)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从0刻度开始量起。(
)
12.(2020二上·汉川期末)1米长的彩带和100厘米长的彩带一样长。( )
13.(2021二上·辉南期末)小明步行去上学,他1分钟走了50厘米。( )
三、填空题
14.(2021二下·成都期末) 铅笔长 厘米。
15.(2021二下·大洼月考)1米= 厘米 17米-8米= 米。
16.(2020二上·南宁期末)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大树高15 ;
小明身高120 。
17.(2020二上·安居期末)小芳的身高是98厘米,她再长 厘米就是1米。
18.(2020二上·东兴期末)把一根竹竿插入水中,水面以上部分长58厘米,水面以下部分长42厘米,这根竹竿长 米。
19.(2020二上·舒兰期末)小蚂蚁在直尺上从刻度18爬到了刻度9,它爬 厘米。
20.(2020二上·诸暨期末)姐姐的身高是1米,弟弟的身高是68厘米,弟弟比姐姐矮 厘米。
21.(2020二上·富阳期末)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折成了 段,折好后每段刚好长50厘米,这根绳子全长 米。
四、作图题
22.(2021二下·城区期末)先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比它长20毫米的线段。
23.(2021二下·义乌期中)量一量。
五、解答题
24.(2020二上·贾汪期末)亮亮2岁时身高是92厘米,比刚出生时长高45厘米。亮亮刚出生时身高是多少厘米?
25.(2020二上·陈仓期末)一根木头长1米,做凳子用去60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6.(2020二上·禹会期末)一只乌龟,第一次向前爬了40厘米,第二次和第一次爬的同样长。
(1)两次一共爬了多少厘米?
(2)它再往前爬多少厘米就是1米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这枚回形针长28毫米。
故答案为:C。
【分析】回形针的长度=直尺结束的刻度-开始的刻度。
2.【答案】B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小明的身高是128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身高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3.【答案】B
【知识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及表示
【解析】【解答】解:第二幅图是线段。
故答案为:B。
【分析】线段是直的,有2个端点,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能测量长度。
4.【答案】B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11-3=8(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他的铅笔长度=测量结束的刻度-开始测量的刻度。
5.【答案】C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 亮亮家的餐桌大约有90厘米高。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长度单位的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根据生活实际与数据大小选择合适的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解:2÷2=1(米),1米=100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门的高度是2米,小男孩的身高大约是门高的一半,即1米,单位换算后1米=100厘米。
7.【答案】C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正确的测量方法是C。
故答案为:C。
【分析】用直尺测量长度时,用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直尺紧贴物体,看另一端对准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8.【答案】A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因为52厘米+48厘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所以52厘米+48厘米=1米。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求出得数,然后根据1米=100厘米,将厘米化成米,然后比较大小,据此解答。
9.【答案】错误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妈妈的身高是1.65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0厘米,要根据单位的大小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及表示;排列组合
【解析】【解答】解:3+2+1=6(条)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图中最短的有3条线段,两条短的合成一条有2条,三条短的合成一条有1条,共6条线段。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起;也可以从其它刻度开始量起。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物体的长度=直尺测量时结束的刻度-开始测量时的刻度;所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起;也可以从其它刻度开始量起。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解:1米=100厘米,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所以1米长的彩带和100厘米长的彩带一样长。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50厘米=5分米,小明步行去上学,他1分钟走了50厘米,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小明步行去上学,他1分钟走了50厘米,距离太短,不符合实际情况。
14.【答案】3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 铅笔长3厘米。
故答案为:3。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物体的测量与计算,量物体长度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可以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然后用测量的两端刻度相减来得到物体长度。
15.【答案】100;9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解:1米=100厘米;
17-8=9(米),所以17米-8米=9米。
故答案为:100;9。
【分析】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17-8=9(米)。
16.【答案】分;米;厘米
【知识点】厘米的认识与使用;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
大树高15米;
小明身高120厘米。
故答案为:分;米;厘米。
【分析】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以及题干中的具体数据来填空。
17.【答案】2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1米=100厘米,
100-98=2(厘米)。
故答案为:2。
【分析】根据1米=100厘米,再用减法求出还要再长的高度,据此列式解答。
18.【答案】1
【知识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58+42=100(厘米)=1(米)
故答案为:1。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水面以上部分的长度+水面以下部分的长度=这根竹竿的长度,根据1米=100厘米,据此换算单位。
19.【答案】9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18-9=9(厘米)
故答案为:9。
【分析】小蚂蚁爬的长度=直尺开始的刻度-结束的刻度。
20.【答案】32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解答】1米=100厘米,
100-68=32(厘米)。
故答案为:32。
【分析】根据1米=100厘米,先将单位化统一,再用姐姐的身高-弟弟的身高=弟弟比姐姐矮的部分,据此列式解答。
21.【答案】4;2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解析】【解答】2×2=4(段)
50×4=200(厘米)=2(米)
故答案为:4;2。
【分析】 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相当于把这个绳子平均分成2×2=4段,然后用对折后每段的长度×段数=这根绳子的全长,据此列式解答。
22.【答案】
【知识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及表示;毫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经过测量,线段的长是26毫米;
26+20=46(毫米)
如图所示:
【分析】线段的画法: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用直尺的“0”刻度线和端点重合,在直尺46毫米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连接两个端点,这条线段就是46毫米长的线段。
23.【答案】
【知识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分析】测量线段的长度时,直尺的“0”刻度线和线段的一端对齐,直尺不能倾斜,线段另一端所对应直尺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24.【答案】92厘米-45厘米=47(厘米)
答: 亮亮刚出生时身高是47厘米。
【知识点】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厘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亮亮现在的身高-45=亮亮刚出生的身高,据此列式解答。
25.【答案】解:1米=100厘米
100厘米-60厘米=40厘米
答:还剩40厘米。
【知识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分析】木头的长度-做凳子用去的长度=还剩的长度。
26.【答案】(1)40+40=80(厘米)
答:两次一共爬80厘米。
(2)1米=100厘米
100-80=20(厘米)
答:它再往前爬20厘米就是1米了。
【知识点】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分析】(1)两次一共爬的距离=第一次爬的距离+第二次爬的距离,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2)先把单位进行换算,即1米=100厘米,那么再往前爬的距离=100-两次一共爬的距离,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