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15: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特的情趣 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
1.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
2.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
3.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熟读课文,仔细体会 3-11 段描写的五幅图画中“清、静、悲凉”的特点,特别是景物中蕴含的悲凉色彩。
【教学过程】
一、解读标题,解“故都”之味
1、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写秋的美文不计其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特别有韵味的散文《故都的秋》。
2、出示问题 如果把标题中的“故都”改为“北平”,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故都”二字含有历史的沧桑,文 化的底蕴,眷恋的情感,悲凉的感受。
二、捕捉文眼,品“悲凉”之词
1、教师提问 本文第一段有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这就是本文的文眼,请同学们找到并朗读。
2、品析文眼 出示问题:如果把“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改成“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来得悲凉,来得清,来得静。 ”可以吗? 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 ①原句中先说“清”“静”再说“悲 凉”,由景到情,由客观到主观,符合认识规律;原句 中的“悲凉”放在“清”“静”之后,带有总结意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表现景物的“清”“静”,而不是艳丽、热闹也有助于表现“悲凉”。②原句中“特别地”
强调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带有很强的 个性特点,也带有很浓的抒情意味。
三、紧扣画面,味悲凉之境
1、品析了文眼,下面我们选择绘秋部分的几幅画面,来品析故都秋的韵味。
2、问题一:将第3段中的两个 “破”(破屋、 破壁腰)、“(朝荣)”“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删掉了。 你认为可以吗? 为什么?
明确:①原文中的两个“破”(破屋、破壁腰),具 有衰颓之感,具有沧桑之感,具有悲凉之感,这和标 题中的“故”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原文中的“朝荣”,是牵牛花的一种,它是早上开放,太阳一出就 枯萎了,写其生命短暂,表现悲凉之感。 ③原文中的 最后一句话,通过“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表现了一种生命衰败、时过境迁的悲凉。 同时通过“最好”“使作陪衬”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衰败景象的细细玩赏的态度,这和作者对破屋、破壁腰、朝荣这 些衰败或即将衰败的事物一样,表现了作者以悲为美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问题二:老师把第4段“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 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中的 两个“也”一个“只”删掉了。你同意老师的改动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 ①改句是客观描述,原句中的两 个“也”字,一个“只”字,多了些感慨,融入了主观感 受。 这几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用身体感官在 细致感受,而且是用心用情体察秋槐落蕊。 ②这蕊虽然不起眼,但也曾点缀枝头,而现在凋落了,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显然作者是期望这 落蕊有更多的存在感的,可是没有,“也”“只”的背后 是作者的伤感和疼惜。 ③“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 镜花辞树。 ”直面生命的衰败,思考生命的周期,引 起悲凉的感受,也是一种生命感受,也是一种深沉之美!
问题三 :老师把第 11 段中“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 风就要起来了。 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这一句 删掉了,可以吗? 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 ①如果说秋槐落蕊是已然的衰 败,那么秋枣预示着将至的衰败。 ②这句话表现出一种浓重的悲凉,风景虽好,令人喜悦,可很快就没 有了。 韶光易逝,眼前景物越美好就越让人伤感。 ③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赶到故都 再看一眼时,却是它即将沦陷,联想到将被异族践 踏的故都也会像鲜红的秋枣遭受西北风、尘沙灰土 的侵袭一样,那该是怎样痛心的悲凉。
四、拓展课外,悟悲凉之美
1. 刚才我们欣赏的几幅画面都带有悲凉的色彩,比如衰颓的破屋、稀疏的秋草、满地的落蕊、将起的 西风,我们还没来得及品析的两幅画面也带有悲凉的色彩,比如衰弱的蝉声、寒凉的秋雨。 而且,作者 对这些悲凉的景物持有欣赏、赞美的态度,比如说到秋草,用“陪衬”,说到落蕊用“深沉”,说到蝉声用 “啼唱”,说到秋雨,用“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这是一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下面,让我们阅读两则本课以外的材料,进一步感受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
幻灯片展示一: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 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 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 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 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思考:史铁生笔下的地坛美在何处?
明确: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和郁达夫笔下的“破 屋”极其类似,它们美在丰富的经历,美在丰厚的积淀,美在饱经风雨的沧桑,美在褪尽繁华的本真……
幻灯片展示二: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思考:凋零的秋叶美在何处? 明确:这里的秋叶美在远离喧嚣的宁静,美在坦然面对的从容,美在宠辱不惊的淡定……
台湾作家洛夫在《一朵午荷》中写道:“兴衰无非 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生命的任何一种存在 形式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 诞生与蓬勃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如徐志摩就热情地说“我们要守候一个馨 香的婴儿出世”(散文《婴儿》),毛泽东就欣喜地说“青 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同样,衰败与死亡也有 感悟存在的价值,如佟铁鑫就深情地唱道“最美还 是夕阳红”, 张海迪在给史铁生的信中就诗意地写 道“死亡是一片绿色地带”。 郁达夫欣赏“衰草”“落 蕊”,和我们刚才欣赏凋零的秋叶一样,实则都是在深刻地感悟生命。
教师小结:以悲为美是一种特别的审美情趣,使本文具有特别的魅力。 郁达夫为什么会以悲凉为美呢? 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自己去探究。
五、诗意朗读,体悟秋之情
下面我们通过诗意朗读,体会作者对带有悲凉色彩的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出示改写成诗的形式后的段落
在南方
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2、学生诗意朗读
3、教师评点
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芦花的凄凉萧索,柳影的怨别怀远,虫唱的凄清悲凉,夜月的思乡怀人,钟声的失意悲愁,无不具有一种悲凉的美感,无不具有独特的魅力!
出示改写成诗的形式后的段落和《汉乐府· 上邪》
故都的秋
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 折去,
换得一个 三分之一的零头。
汉乐府·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5、学生分别诗意朗读上面两段文字
6、教师评点
改写的段落和《上邪》一样,通过设誓的手法(即通过发誓表达感情),表达了强烈的感情,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故都的秋》有一种特别的情趣,《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特别的情趣 悲凉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