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1-2022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八上期末复习专题5 我国的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江油月考)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路上多辆汽车追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属于自然灾害
B.干旱属于地质灾害
C.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
D.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2021·葫芦岛)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洪涝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3.(2021·大庆)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①天然气 ②藏羚羊 ③花岗岩 ④风能 ⑤树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4.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气候资源 D.水资源
5.我国自然资源最基本的特征是( )
A.总量丰富,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多
B.总量贫乏,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少
C.总量贫乏,但因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量就更少
D.自然资源大国,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A地区常发生春旱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尚未到达
B.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量也少
C.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
D.受干燥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7.关于图中两种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箭头①代表寒潮路径,主要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
B.箭头②代表台风路径,发生的时间主要在春季
C.寒潮对农业生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D.台风会带来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8.(2021八上·德惠月考)燕子是候鸟,每年的9、10月份会离开寒冷的北方,此时北方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台风 B.寒潮 C.滑坡 D.洪涝
(2021·济宁) 2021年3月15日,我国部分地区遭遇10年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沙尘暴天气,本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读3月15日08时至16日08时我国沙尘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9.本次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是( )
①冷空气南下②春季干旱少雨③植敏稀疏,地表裸露面积大④沿途经过沙漠(沙地)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我国防治沙尘暴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大南水北调力度,变沙漠为绿洲
B.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
C.杜绝放牧,保护草原生态
D.中蒙边境建设隔离墙
(2021·吉林模拟)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福建多山地、丘陵,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有( )
A.滑坡、泥石流 B.台风、寒潮
C.土地荒漠化 D.地面沉降
12.针对上述灾害,下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得当的是( )
A.顺其自然,灾害来临无法抵挡
B.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C.不能及时撤离,暂时躲在小开间墙角
D.毁林开荒,增加粮食储备
(2021·大兴模拟) 2021年3月15日,北京地区出现了近十年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暴。下图为“3月15日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表示“沙尘暴”的天气符号是( )
A. B. C. D.
14.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 )
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D.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5.近年来我国在防风固沙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A.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 B.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C.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 D.实行京津冀一体化
16.(2021八上·德惠月考)“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四大工程中的“资源”均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煤炭和天然气 B.水资源和电力资源
C.煤炭和水资源 D.天然气和电力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4题。
17.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资源东南少,西北多 B.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
C.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分布不均
18.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下列做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②使用一次性筷子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③节日庆典,应大量燃放鞭炮
④垃圾分类回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做法,正确的是( )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大量消耗也不会出现短缺问题
B.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应杜绝资源的消费
C.全部进口来替代本国资源
D.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培育和保护,非可再生资源要珍惜和节约使用
海南省政府于2019年3月5日对外发布《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是全国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省份。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增加汽、柴油销售量 B.减轻大气污染
C.增加非可再生能源使用 D.减少清洁能源使用
21.结合如图分析,若现阶段我国大量利用农产品发酵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燃料,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使全球气温升高
C.减轻耕地压力 D.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22.对于自然资源我们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
A.根据需要利用 B.坚决不利用
C.不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D.合理利用,科学保护
“十三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天然林面积净增8895万亩,蓄积量净增13.75亿立方米,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天然林资源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根据材料和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23.此漫画表达的环境问题是( )
A.毁草开荒 B.乱占耕地 C.草场超载 D.乱砍滥伐
24.为了解决上图中的问题,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定法律法规,依法保护 B.把耕地变为林地
C.在山地、坡地退耕还林 D.大力造林,采育结合
25.读图,判断下列属于乙图例所示的是( )
A.金矿、汽油、土地 B.雷电、沙漠、地震
C.空气、水能、阳光 D.木材、大米、森林
二、综合题
26.(2020八上·晋江期中)读下列四幅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图,回答问题。
(1)读图1、图2可知,与西部相比,我国东部发生旱灾、洪水灾害的频率 ,受灾地区主要分布于 区(季风区或非季风区),这是因为影响我国的 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的。
(2)读图3,影响我国的台风发源地: 洋,影响地区: 。
(3)读图4,寒潮主要发生在 (夏/冬)半年,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寒潮西路经① (省区全称)进入我国,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中路经②内蒙古南下,直达③“鱼米之乡” 平原(地形区);
(4)举例说说台风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
27.(2012·常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10日,甘肃省定西市氓县境内出现局地强降水及冰雹天气,并引发特大暴雨、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据国家防总统计,灾害至少已经造成15个乡镇3 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t 6万亩,毁坏耕地6000亩,国道G212线多处中断,因灾死亡24人,失踪37人,紧急转移安置2183人。
材料二 图1为我国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l~12月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的次数统计图。图2为我国珠江和黄河位置示意图。
(1)两地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几月?
(2)请推测一下,长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会出现在几月?
(3)引发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火害的主要气象因素是什么?
(4)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防治和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8.(2011·青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10年10月以来,中国山东、河北、湖南、安徽、山西、江苏等地罕有降水。在河北,已有37万人遭遇饮水困难,另有900万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在山东,全省气象干旱已达特大干旱等级,为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
材料二:“北方干旱示意图”
(1)由材料可知,北方受此次干旱影响最严重的是 省。
(2)造成北方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入侵我国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二是送至北方的水汽偏 (多或少)。再加上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的 意识薄弱,导致经济损失巨大。
(3)此次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对该区域 (粮食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4)此次旱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 。
29.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总量 ,种类相当 ,人均 。
(2)总量丰富: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且类型齐全。例如,陆地面积居世界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 ;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等。
(3)人均不足:由于我国人口 ,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 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
(4)人均不足的状况还将持续: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 。
30.读“我国西电东送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北部通道主要任务之一是把陕西、山西、内蒙古的 (电力形式)和黄河上游的 (电力形式)输送到我国北方重工业基地之一 地区.
(2)中部通道主要是以 为中心把丰富的 (电力形式)输送到华中、华东和 工业基地.
(3)南部通道中很大一部分输送的是 和 上游的水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多山的丘陵;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高速路上多辆汽车追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不属于自然灾害,是人为的事故;干旱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气象灾害;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1)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如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赤潮等;生物灾害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常见、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台风。我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还有地面沉降、冰崩、雪崩等。
2.【答案】A
【知识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洪涝属于气象灾害,滑坡、地震、泥石流为地质灾害,故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如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赤潮等;生物灾害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3.【答案】D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藏羚羊、风能、树木、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利用,为可再生资源,②④⑤正确;煤炭、石油、天然气、花岗岩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称为非可再生资源,①③错。②④⑤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也可以说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自然属性分为: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按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4.【答案】B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各选项中,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5.【答案】D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我国是自然资源大国,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且类型齐全。例如,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答案】6.A
7.A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点评】(1)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旱情严重,而且在东部季风区也频繁发生。由于中国华北地区人口、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因而旱灾造成的损失更大。
(2)寒潮是指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来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台风过境时,大量的狂风、暴雨可以引起山洪暴发,毁坏房屋、,损害庄稼,;它在海上掀起的巨浪能够颠覆船只,危及航运安全,破坏港口设施。但台风登陆后,风力会逐渐减弱,带来的雨水能够缓解部分地区的旱情。
6.读图分析可知, A位于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但雨季尚未到达,因此常发生春旱。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读图分析可知:
A.箭头①代表寒潮路径,主要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A符合题意;
B.箭头②代表台风路径,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夏秋季,B不符合题意;
C.寒潮对农业生产既有坏处,也有好处,C不符合题意;
D.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天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 每年的9、10月份北方天气寒冷,出现的天气现象是寒潮;台风、洪涝、滑坡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寒潮是指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来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答案】9.D
10.B
【知识点】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其防止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等等。
9.从图中看,本次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是,从蒙古南下的冷空气,沿途经过沙漠地区产生的,①④正确;由材料可知,本次沙尘暴出现在3月15日,为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植被刚开始发芽,较为稀疏,地表裸露面积大,②③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
10.我国沙漠地区距海远,南水北调的水输送到华北地区,输送不到沙漠地区,A错;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可防治沙尘,B正确;沿途经过畜牧区,杜绝放牧影响当地牧民生活,不可行,C错;中蒙边境线较长,建设隔离墙难度较大,且效果较差,D错。故答案为:B。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点评】自然灾害,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其中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旱涝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我国南方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北方容易发生旱灾,西南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地震,东南沿海容易发生地震。
11.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降水多,坡度陡,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A正确,BCD不是地质灾害,故答案为:A。
12.当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这样逃生的机会更大B正确,A做法明显错误,应采取主动措施;滑坡、泥石流会把房屋掩埋,非常危险,C错误;毁林开荒,增加粮食储备,加剧灾害发生,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3.A
14.B
15.C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其防止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等等。
13.选项A的符合是沙尘暴;选项B的符号是霾;选项C的符号是雾;选项D的符号是霜冻。故答案为:A。
14.由图可得,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故答案为:B。
15.近几十年来,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效果。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6.【答案】A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西气东输”运送的是天然气,“北煤南运”运送是是煤炭, 均为非可再生资源;“南水北调”输送的是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西电东送”输送的是电能,不属于自然资源。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答案】17.A
18.C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点评】(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为此应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另外时间分布也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为此应修建水库解决。另外还要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2)本题考查珍惜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17.A.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A符合题意;
B.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为夏秋多,冬春少,B不符合题意;
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C不符合题意;
D.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分布不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节约用电,人走灯灭可以节约电能; 垃圾分类回收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破坏森林资源; 节日庆典大量燃放鞭炮会造成空气污染。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D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A.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小,一直存在短缺问题,A不符合题意;
B.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应该节约,但不应杜绝资源的消费,B不符合题意;
C. 全部进口来替代本国资源是不现实的,C不符合题意;
D. 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培育和保护,非可再生资源要珍惜和节约使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可再生资源即使可以再生或更新,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或条件,如果违反规律,过度开发或破坏的话,也会变得不可再生或不可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为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要珍惜和节约,提高利用率;其次要积极研发替代品。
【答案】20.B
21.D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点评】(1)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此外,还有氢能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发电也就是利用现有的技术,通过上述的新型能源,实现发电的过程。
(2)本题考查若现阶段我国大量利用农产品发酵生产酒精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燃料可能产生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20.新能源相比较传统能源主要的优点是能减少燃油量,较清洁,污染小,因此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有利于减少汽、柴油销售量;减轻大气污染; 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增加清洁能源使用 。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逐渐减少。若现阶段我国大量利用农产品发酵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燃料,这样会加大耕地压力,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答案】D
【知识点】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对于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学保护,因为非可再生资源在短时间内不可再生,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答案】23.D
24.B
【知识点】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点评】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人类需要保护森林。
23.读图可知,该漫画反映了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现象。
24.把耕地变为林地是错误的做法,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对耕地资源的破坏。
25.【答案】C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 以看出:乙图例所示的含义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即自然资源。选项中只有C项完全符合上述条件。
【点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物质和能源,如土地,阳光,森林等,其中可再生资源是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例如土地,阳光和森林等,而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形成和再生过程非常漫长,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等于不可再生,例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26.【答案】(1)高;季风;夏
(2)太平;东部沿海/东南沿海
(3)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江中下游
(4)台风带来的降水会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们出行不便;易引发地质灾害;农作物减产;缓解旱情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1)与西部相比,我国东部发生旱灾、洪灾的频率大,受灾地区主要分布于季风区,这是因为该地区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2)由图3可知,影响我国台风的发源地位于太平洋,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
(3)由图4可知,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寒潮的西路经①表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入我国;中路经内蒙古南下,直达③表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称号。
(4)台风常常带来狂风暴雨,降水量大会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容易在山区引发地质灾害,农作物减产等,另一方面台风也可以缓解旱情。
【点评】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27.【答案】(1)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
(2)6月
(3)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水
(4)植树种草。
【知识点】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分析】(1)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2)长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会出现在6月,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梅雨季节;(3)引发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火害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水;(4)我们防治和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措施是植树种草等。
故答案为:(1)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2)6月;(3)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水;(4)植树种草。
【点评】从图12中可以看出,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长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会出现在6月,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梅雨季节。引发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火害的主要气象因素是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水。本题考查我国不同河流流域的滑坡情况,读图分析后解答即可。
28.【答案】(1)山东
(2)少;节约与保护
(3)小麦
(4)增强保护与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山东受此次干旱影响最严重;(2)造成此次干旱的原因主要有:冬夏季风活动异常,送到北方的水汽偏少;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薄弱等;(3)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4)通过此次旱情人们应接受教训,增强保护与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等。
故答案为:(1)山东;(2)少;节约与保护;(3)小麦;(4)增强保护与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点评】我国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易造成水旱灾害。考查了影响北方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北方的旱灾与季风气候有关。
29.【答案】(1)丰富;齐全;不足
(2)第三位;第四位
(3)众多;低;1/2;1/3
(4)增加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人均不足。
(2) 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且类型齐全。例如,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等。
(3)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4)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
故答案为:(1)丰富;齐全;不足;(2)第三位;第四位;(3)众多;低;1/2;1/3;(4)增加。
【点评】(1)本题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我国陆地和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的位次,牢记即可。
(3)本题考查我国人均矿产、森林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牢记即可。
(4)本题考查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状况,理解解答即可。
30.【答案】(1)火电;水电;京津唐
(2)三峡;水电;沪宁杭
(3)长江;珠江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北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2)中路:把以三峡为中心的水电向华中、华东和沪宁杭地区输送.(3)西电东送的南路:是把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故答案为:(1)火电 水电 京津唐(2)三峡 水电 沪宁杭(3)长江 珠江
【点评】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是指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其中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南、西北丰富的能源转化为电能,输送到我国东部工农业发达地区.西电东送的三条通道是:(1)北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2)中路:把以三峡为中心的水电向华中、华东和沪宁杭地区输送.(3)南路:把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1-2022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八上期末复习专题5 我国的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江油月考)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路上多辆汽车追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属于自然灾害
B.干旱属于地质灾害
C.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
D.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多山的丘陵;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高速路上多辆汽车追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不属于自然灾害,是人为的事故;干旱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气象灾害;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1)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如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赤潮等;生物灾害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常见、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台风。我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还有地面沉降、冰崩、雪崩等。
2.(2021·葫芦岛)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洪涝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答案】A
【知识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洪涝属于气象灾害,滑坡、地震、泥石流为地质灾害,故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如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赤潮等;生物灾害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3.(2021·大庆)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①天然气 ②藏羚羊 ③花岗岩 ④风能 ⑤树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藏羚羊、风能、树木、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利用,为可再生资源,②④⑤正确;煤炭、石油、天然气、花岗岩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称为非可再生资源,①③错。②④⑤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也可以说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自然属性分为: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按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4.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气候资源 D.水资源
【答案】B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各选项中,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5.我国自然资源最基本的特征是( )
A.总量丰富,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多
B.总量贫乏,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少
C.总量贫乏,但因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量就更少
D.自然资源大国,人均资源不足
【答案】D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我国是自然资源大国,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且类型齐全。例如,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A地区常发生春旱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尚未到达
B.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量也少
C.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
D.受干燥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7.关于图中两种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箭头①代表寒潮路径,主要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
B.箭头②代表台风路径,发生的时间主要在春季
C.寒潮对农业生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D.台风会带来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答案】6.A
7.A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点评】(1)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旱情严重,而且在东部季风区也频繁发生。由于中国华北地区人口、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因而旱灾造成的损失更大。
(2)寒潮是指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来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台风过境时,大量的狂风、暴雨可以引起山洪暴发,毁坏房屋、,损害庄稼,;它在海上掀起的巨浪能够颠覆船只,危及航运安全,破坏港口设施。但台风登陆后,风力会逐渐减弱,带来的雨水能够缓解部分地区的旱情。
6.读图分析可知, A位于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但雨季尚未到达,因此常发生春旱。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读图分析可知:
A.箭头①代表寒潮路径,主要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A符合题意;
B.箭头②代表台风路径,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夏秋季,B不符合题意;
C.寒潮对农业生产既有坏处,也有好处,C不符合题意;
D.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天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2021八上·德惠月考)燕子是候鸟,每年的9、10月份会离开寒冷的北方,此时北方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台风 B.寒潮 C.滑坡 D.洪涝
【答案】B
【知识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 每年的9、10月份北方天气寒冷,出现的天气现象是寒潮;台风、洪涝、滑坡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寒潮是指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来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2021·济宁) 2021年3月15日,我国部分地区遭遇10年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沙尘暴天气,本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读3月15日08时至16日08时我国沙尘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9.本次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是( )
①冷空气南下②春季干旱少雨③植敏稀疏,地表裸露面积大④沿途经过沙漠(沙地)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我国防治沙尘暴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大南水北调力度,变沙漠为绿洲
B.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
C.杜绝放牧,保护草原生态
D.中蒙边境建设隔离墙
【答案】9.D
10.B
【知识点】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其防止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等等。
9.从图中看,本次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是,从蒙古南下的冷空气,沿途经过沙漠地区产生的,①④正确;由材料可知,本次沙尘暴出现在3月15日,为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植被刚开始发芽,较为稀疏,地表裸露面积大,②③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
10.我国沙漠地区距海远,南水北调的水输送到华北地区,输送不到沙漠地区,A错;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可防治沙尘,B正确;沿途经过畜牧区,杜绝放牧影响当地牧民生活,不可行,C错;中蒙边境线较长,建设隔离墙难度较大,且效果较差,D错。故答案为:B。
(2021·吉林模拟)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福建多山地、丘陵,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有( )
A.滑坡、泥石流 B.台风、寒潮
C.土地荒漠化 D.地面沉降
12.针对上述灾害,下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得当的是( )
A.顺其自然,灾害来临无法抵挡
B.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C.不能及时撤离,暂时躲在小开间墙角
D.毁林开荒,增加粮食储备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点评】自然灾害,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其中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旱涝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我国南方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北方容易发生旱灾,西南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地震,东南沿海容易发生地震。
11.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降水多,坡度陡,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A正确,BCD不是地质灾害,故答案为:A。
12.当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这样逃生的机会更大B正确,A做法明显错误,应采取主动措施;滑坡、泥石流会把房屋掩埋,非常危险,C错误;毁林开荒,增加粮食储备,加剧灾害发生,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大兴模拟) 2021年3月15日,北京地区出现了近十年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暴。下图为“3月15日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表示“沙尘暴”的天气符号是( )
A. B. C. D.
14.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 )
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 D.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5.近年来我国在防风固沙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A.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 B.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C.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 D.实行京津冀一体化
【答案】13.A
14.B
15.C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其防止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等等。
13.选项A的符合是沙尘暴;选项B的符号是霾;选项C的符号是雾;选项D的符号是霜冻。故答案为:A。
14.由图可得,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故答案为:B。
15.近几十年来,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效果。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6.(2021八上·德惠月考)“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四大工程中的“资源”均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煤炭和天然气 B.水资源和电力资源
C.煤炭和水资源 D.天然气和电力
【答案】A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西气东输”运送的是天然气,“北煤南运”运送是是煤炭, 均为非可再生资源;“南水北调”输送的是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西电东送”输送的是电能,不属于自然资源。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4题。
17.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资源东南少,西北多 B.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
C.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分布不均
18.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下列做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②使用一次性筷子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③节日庆典,应大量燃放鞭炮
④垃圾分类回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7.A
18.C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点评】(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为此应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另外时间分布也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为此应修建水库解决。另外还要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2)本题考查珍惜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17.A.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A符合题意;
B.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为夏秋多,冬春少,B不符合题意;
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C不符合题意;
D.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分布不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节约用电,人走灯灭可以节约电能; 垃圾分类回收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破坏森林资源; 节日庆典大量燃放鞭炮会造成空气污染。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做法,正确的是( )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大量消耗也不会出现短缺问题
B.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应杜绝资源的消费
C.全部进口来替代本国资源
D.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培育和保护,非可再生资源要珍惜和节约使用
【答案】D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A.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小,一直存在短缺问题,A不符合题意;
B.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应该节约,但不应杜绝资源的消费,B不符合题意;
C. 全部进口来替代本国资源是不现实的,C不符合题意;
D. 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培育和保护,非可再生资源要珍惜和节约使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可再生资源即使可以再生或更新,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或条件,如果违反规律,过度开发或破坏的话,也会变得不可再生或不可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为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要珍惜和节约,提高利用率;其次要积极研发替代品。
海南省政府于2019年3月5日对外发布《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是全国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省份。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增加汽、柴油销售量 B.减轻大气污染
C.增加非可再生能源使用 D.减少清洁能源使用
21.结合如图分析,若现阶段我国大量利用农产品发酵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燃料,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使全球气温升高
C.减轻耕地压力 D.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答案】20.B
21.D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点评】(1)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此外,还有氢能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发电也就是利用现有的技术,通过上述的新型能源,实现发电的过程。
(2)本题考查若现阶段我国大量利用农产品发酵生产酒精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燃料可能产生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20.新能源相比较传统能源主要的优点是能减少燃油量,较清洁,污染小,因此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有利于减少汽、柴油销售量;减轻大气污染; 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增加清洁能源使用 。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逐渐减少。若现阶段我国大量利用农产品发酵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燃料,这样会加大耕地压力,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对于自然资源我们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
A.根据需要利用 B.坚决不利用
C.不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D.合理利用,科学保护
【答案】D
【知识点】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对于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学保护,因为非可再生资源在短时间内不可再生,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十三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天然林面积净增8895万亩,蓄积量净增13.75亿立方米,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天然林资源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根据材料和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23.此漫画表达的环境问题是( )
A.毁草开荒 B.乱占耕地 C.草场超载 D.乱砍滥伐
24.为了解决上图中的问题,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定法律法规,依法保护 B.把耕地变为林地
C.在山地、坡地退耕还林 D.大力造林,采育结合
【答案】23.D
24.B
【知识点】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点评】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人类需要保护森林。
23.读图可知,该漫画反映了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现象。
24.把耕地变为林地是错误的做法,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对耕地资源的破坏。
25.读图,判断下列属于乙图例所示的是( )
A.金矿、汽油、土地 B.雷电、沙漠、地震
C.空气、水能、阳光 D.木材、大米、森林
【答案】C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 以看出:乙图例所示的含义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即自然资源。选项中只有C项完全符合上述条件。
【点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物质和能源,如土地,阳光,森林等,其中可再生资源是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例如土地,阳光和森林等,而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形成和再生过程非常漫长,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等于不可再生,例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二、综合题
26.(2020八上·晋江期中)读下列四幅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图,回答问题。
(1)读图1、图2可知,与西部相比,我国东部发生旱灾、洪水灾害的频率 ,受灾地区主要分布于 区(季风区或非季风区),这是因为影响我国的 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的。
(2)读图3,影响我国的台风发源地: 洋,影响地区: 。
(3)读图4,寒潮主要发生在 (夏/冬)半年,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寒潮西路经① (省区全称)进入我国,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中路经②内蒙古南下,直达③“鱼米之乡” 平原(地形区);
(4)举例说说台风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
【答案】(1)高;季风;夏
(2)太平;东部沿海/东南沿海
(3)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江中下游
(4)台风带来的降水会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们出行不便;易引发地质灾害;农作物减产;缓解旱情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1)与西部相比,我国东部发生旱灾、洪灾的频率大,受灾地区主要分布于季风区,这是因为该地区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2)由图3可知,影响我国台风的发源地位于太平洋,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
(3)由图4可知,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寒潮的西路经①表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入我国;中路经内蒙古南下,直达③表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称号。
(4)台风常常带来狂风暴雨,降水量大会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容易在山区引发地质灾害,农作物减产等,另一方面台风也可以缓解旱情。
【点评】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27.(2012·常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10日,甘肃省定西市氓县境内出现局地强降水及冰雹天气,并引发特大暴雨、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据国家防总统计,灾害至少已经造成15个乡镇3 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t 6万亩,毁坏耕地6000亩,国道G212线多处中断,因灾死亡24人,失踪37人,紧急转移安置2183人。
材料二 图1为我国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l~12月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的次数统计图。图2为我国珠江和黄河位置示意图。
(1)两地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几月?
(2)请推测一下,长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会出现在几月?
(3)引发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火害的主要气象因素是什么?
(4)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防治和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
(2)6月
(3)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水
(4)植树种草。
【知识点】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分析】(1)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2)长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会出现在6月,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梅雨季节;(3)引发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火害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水;(4)我们防治和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措施是植树种草等。
故答案为:(1)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2)6月;(3)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水;(4)植树种草。
【点评】从图12中可以看出,珠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黄河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长江流域滑坡发生次数的最大值会出现在6月,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梅雨季节。引发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火害的主要气象因素是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水。本题考查我国不同河流流域的滑坡情况,读图分析后解答即可。
28.(2011·青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10年10月以来,中国山东、河北、湖南、安徽、山西、江苏等地罕有降水。在河北,已有37万人遭遇饮水困难,另有900万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在山东,全省气象干旱已达特大干旱等级,为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
材料二:“北方干旱示意图”
(1)由材料可知,北方受此次干旱影响最严重的是 省。
(2)造成北方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入侵我国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二是送至北方的水汽偏 (多或少)。再加上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的 意识薄弱,导致经济损失巨大。
(3)此次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对该区域 (粮食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4)此次旱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 。
【答案】(1)山东
(2)少;节约与保护
(3)小麦
(4)增强保护与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山东受此次干旱影响最严重;(2)造成此次干旱的原因主要有:冬夏季风活动异常,送到北方的水汽偏少;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薄弱等;(3)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4)通过此次旱情人们应接受教训,增强保护与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等。
故答案为:(1)山东;(2)少;节约与保护;(3)小麦;(4)增强保护与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点评】我国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易造成水旱灾害。考查了影响北方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北方的旱灾与季风气候有关。
29.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总量 ,种类相当 ,人均 。
(2)总量丰富: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且类型齐全。例如,陆地面积居世界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 ;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等。
(3)人均不足:由于我国人口 ,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 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
(4)人均不足的状况还将持续: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 。
【答案】(1)丰富;齐全;不足
(2)第三位;第四位
(3)众多;低;1/2;1/3
(4)增加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人均不足。
(2) 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且类型齐全。例如,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等。
(3)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4)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
故答案为:(1)丰富;齐全;不足;(2)第三位;第四位;(3)众多;低;1/2;1/3;(4)增加。
【点评】(1)本题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我国陆地和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的位次,牢记即可。
(3)本题考查我国人均矿产、森林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牢记即可。
(4)本题考查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状况,理解解答即可。
30.读“我国西电东送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北部通道主要任务之一是把陕西、山西、内蒙古的 (电力形式)和黄河上游的 (电力形式)输送到我国北方重工业基地之一 地区.
(2)中部通道主要是以 为中心把丰富的 (电力形式)输送到华中、华东和 工业基地.
(3)南部通道中很大一部分输送的是 和 上游的水电.
【答案】(1)火电;水电;京津唐
(2)三峡;水电;沪宁杭
(3)长江;珠江
【知识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北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2)中路:把以三峡为中心的水电向华中、华东和沪宁杭地区输送.(3)西电东送的南路:是把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故答案为:(1)火电 水电 京津唐(2)三峡 水电 沪宁杭(3)长江 珠江
【点评】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是指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其中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南、西北丰富的能源转化为电能,输送到我国东部工农业发达地区.西电东送的三条通道是:(1)北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2)中路:把以三峡为中心的水电向华中、华东和沪宁杭地区输送.(3)南路:把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