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2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2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19: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陆游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
导入
梁启超称赞他“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作者
写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题目


思考:
所“书”何事?
所抒何“愤”?
如何“书愤”?
诗句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节奏 (2)重读 (3)情感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诵读诗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书”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诗句,注释
译读全诗,思考诗人所“书何事”
首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回忆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开阔、壮观的战斗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护自己的国土。
诗句,注释
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简洁有致。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颔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着镜子照看,只见衰老鬓发早已花白了。
南朝时宋国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书”年事已高之叹
诗句,注释
颈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诗句,注释
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跟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尾联


诗句,注释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诗人所“书”之事
“书”恢复中原之志。
“书”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之叹。
“书”敬仰诸葛之情。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诗句,注释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道出了多少心酸与坎坷。
所“愤”之二:空自许
“愤”壮志难酬
“空自许”的“空”字,如万钧霹雳,足使铁石心肠下泪,千古英雄寒心!
在两次短暂的前线生活中,他积极协助爱国将领张浚和王炎,出谋划策,而且亲临战场,以“塞上长城”自许,积极从事抗金活动。然而南宋统治者不但不许他做“塞上长城”,而且一次又一次地以种种罪名把诗人从中央降到地方,从前线调到后方,最后赶回家乡山阴,不许他于预朝政。
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
“愤”年华空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长城万里知谁许,看镜空悲两鬓霜。”
——《休日留园中至暮乃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 ,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英雄的悲愤 时代的悲剧
小结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