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锦瑟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课件★★
导入:
繁星璀璨的唐代诗空中,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还有一颗放射着神异凄迷之光的明星,那就是李商隐。虽然他没有李太白的飞扬不羁,也没有杜少陵的博大深厚,但他所特有的那一片幽微窈眇、扑朔迷离的心灵之光,在参横斗转,月坠星残的迢迢银汉中,无疑也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永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诗两首》。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
一
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思索诗歌意旨。
二
诵读鉴赏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 。
三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一生。46岁时死在荥阳。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留史经典。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小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借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后二者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名句赏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名句赏析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名句赏析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梁启超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写作背景
作此诗时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思考、讨论:
(1)《锦瑟》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4)探究《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啊,你没来由地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那弦弦柱柱所奏出的悲音使我不由自主地思忆起那逝去的盛岁年华。
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首联以“锦瑟”起兴,思议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象庄生梦化蝴蝶,变幻迷离,晓梦醒来,转眼成空。象望帝身死化魂,满腔的春情春恨,都托于泣血悲啼的杜鹃。
“庄生梦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杜鹃啼血”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
颔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像青苍的大海之中明月映照着寂寂流泪的遗珠,像蓝田玉山之上升起丝丝缕缕可望不可及的青烟。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意境;
“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终究是空。
象征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颈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的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情感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尾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这种情境何须今天再去追忆,既便在它们产生的当时就让人不胜惘然!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共用了四个典故:
望帝魂化杜鹃
南海鲛人珠泪
蓝田山产玉
庄周梦蝶化蝶
-----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凄凉悲慨
-----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
-----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分析诗歌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的方法
答题步骤:景、境、情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联想和想
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怅惘感伤等。
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翩跹飞舞的蝴蝶,十分愉悦,后来惊醒,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主杜宇禅位退
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
为杜鹃,杜鹃在晚春啼鸣,希
望留住春天,啼声哀怨凄悲。
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泣泪,颗颗成珠。
蓝田日暖玉生烟
《搜神记》载: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欲嫁未成,气结而亡。后韩重前去祭奠,紫玉显形,韩重欲抱,化烟而逝。其它见注释。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比如《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他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
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提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诗歌主旨:
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
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
探究《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我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艺术特点:
诗的情感:
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一、大量用典(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 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
二、哀怨、怅惘的基调
三、凄迷、朦胧的意境
四、华美、婉丽的语言
小结:
“蝴蝶梦”无限美好,却虚幻短暂;“春心托杜鹃”凄厉悲哀;“沧海泪”孤寂凄寒;“蓝田玉烟”飘渺而不可及。如作者的际遇遭逢,少有才志而卷入朋党之争,仕途失意,为谋生东奔西走;中年丧妻,十四年婚姻聚少离多。美好总是乍现即逝,诗人难免不发出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感叹。
李商隐的诗: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 。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