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课件(18张PPT)《书愤》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课件(18张PPT)《书愤》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20: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书愤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课件★★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

作者简介


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务观
放翁
南宋
剑南诗稿
七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豪情
渡口
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不诵不品不诗歌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1、读准情感流变
每一联应读出什么语调情调
2、读出平仄韵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读出踌躇满志的昂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全诗以“愤”为意脉,四联八句未写一个“愤”字,但句句有“愤”,联联切“愤”。真可谓“未着一字,但尽得风流。”那作者 哪些“愤”情?
中原沦丧、壮志空有之气愤
北伐难成、壮志不成之忧愤
年华空老、壮志难酬之悲愤
领军无人、壮志不已之激愤
书愤手法
①用典: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委婉间接、言简意赅。
②借古讽今:尾联高度赞扬诸葛亮,实则对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偷安一时的讽刺,抒发了诗人极大的愤慨。
③对比:气如山、鬓先斑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④列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列锦:意象(名词)的堆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
⑤虚实结合: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⑥比喻: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体会“愤”之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