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20:2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芣苢》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
内容:
形式:
手法:
收入 时期的诗歌 首。
汉以前被称为 或 。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
诗歌
从西周到春秋
305
《诗》
《 诗三百》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现实主义
诗经六义
诗经知多少?
《诗经》: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指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的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芣 苢
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
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
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初读文本
听名家朗诵,师、生范读展示,把握诗词情感,有感情的齐读诗词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句意理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内容小结
人们出发去采摘芣苢
芣苢
采摘的场景过程
苯莒越采越多
劳动的热情和欢欣
采之
有之




(采采芣苢)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练习巩固;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参考答案]
① 赋
②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③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