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什么是珍惜动物?
●大熊猫 ●华南虎
●白鳍豚 ●金丝猴
●藏羚羊 ●扬子鳄
●丹顶鹤 ●麋 鹿
●褐马鸡 ●羚 牛 ●动物为什么会灭绝?
珍惜动物是指如果不被特殊保护就有可能灭绝的动物种类。下面这些美丽的动物都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让我们先从屏幕上认识它们吧。
大熊猫(Ailuropoda meianoleuca)
形态特征 形体似黑熊,头圆而大,尾极短,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及四肢全黑色。
分布 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栖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里。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种类之一。
生活习性 行动缓慢,性情温顺。听、视觉较差,自卫能力较弱,主要以竹笋、竹叶及嫩竹尖为食,亦喜欢吃野果或一
些动物性食物。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形态特征 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部白色,黑纹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
分布 我国中南、华东、西南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喜欢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栖息。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
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
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
分布 我国长江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
形态特征 一种类似海豚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
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
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每群一般2—6头,以鱼类为食。
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形态特征 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毛长达23厘米,腹部橘黄色。
分布 我国的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取食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的嫩芽
及松萝、竹笋等。
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
形态特征 形体健壮,四肢强健而匀称,尾短,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分布 我国的四川、青
海、新疆和西藏。
生活习性 栖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地带,一般10余只结成小群性怯懦机警,极难接近,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食。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形态特征 身体外被革质甲片。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四肢粗短,趾间具蹼,趾端有爪。
分布 安徽、浙江和江苏三省交界处。
生活习性 在江边和水塘边掘穴而居。性情凶猛,以各种
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形态特征 又叫仙鹤,全身大部分羽毛为白色,头顶有一块皮肤裸露,呈朱红色,腿又细又长,喙和颈也较长。
分布 夏天在东北地区繁殖,冬天在长江下游和江苏沿海等地越冬。
生活习性 生活在近水浅滩或沼泽地中,捕食水中的鱼、虾和软体动物。鸣声响亮,飞翔力强,飞翔时颈和腿都伸直,姿态安闲优美。
麋鹿(Elaphurus davidanus)
形态特征 角似鹿,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又叫“四不象”。
分布 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由于过量捕杀等原因,到19世纪后期,野生麋鹿几乎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
生活习性 生活在东部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及鲜嫩树叶,喜好群居。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形态特征 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近黑色,具两簇白色耳羽,脸部裸皮红色,尾羽特长,中央尾羽长而上翘,状如马尾。
分布 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针阔混交林。产于山西、河北等地。
生活习性 栖息于林中多草灌或乔木地段,夜宿树枝上,以松、橡种子及植物叶芽、嫩枝为食。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形态特征 又称“金毛扭角羚”,秦岭羚牛毛色为金黄色,体形粗壮,四肢强健有力,又有扭曲形且粗大的兽角,脾气“火暴”。
分布 我国云南、四川及青海、西藏等地区。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森林或草甸中,性喜小群同栖,反应敏锐,攀爬能力也较强,以各种树枝、树叶、竹叶及青草为食。
动物一般只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会适应环境而逐渐退化,有些则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以至灭绝,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世纪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及工业化的加剧,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物种灭绝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人类为了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甚至只为游戏大量捕杀动物也是造成动物动物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保护动物,首先要保护环境,与自然界的动物友好相处。对于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要采取限制捕猎,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立特殊的组织和行动计划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