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 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 课件(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20: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07课 短歌行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 《三国志》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末名士许绍《魏书》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
众说纷纭话曹操:名人眼中的曹操
曹操
短歌行
1、了解曹操的基本情况,掌握本诗的思想内容。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4、体会曹操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目 标
技法点拨
文本研读
诵读感知
知人论世
目录

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苍凉悲壮,慷慨激昂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的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走近作者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被称为“短歌”。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王士禛说:“曹氏父子兄弟往往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意思是曹氏父子往往用古代民歌的形式写当代现实的题材。
文学常识·题解
“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文学常识·建安文学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创作背景

诵读感知
譬如朝露(pì) 鼓瑟吹笙(shēng)
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 (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字音识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意朗读节奏和韵脚。
诵读诗歌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如果得到了嘉宾,我将为他们奏瑟吹笙。
诗歌大意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不能断绝。
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屈驾来访。
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哪根树枝可以栖息?
山不会满足于自己的高峻,海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深邃。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使天下人才都归顺我。
诗歌大意

文本研读
诗歌分析
【思考1】找出诗歌中感彩最浓的字眼。
明确 忧。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诗句可以看出。
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歌分析
【思考2】作者为何而“忧”?
一忧人生短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忧贤才难得
三忧功业未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歌分析
【思考3】作者如何写“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心中的苦闷。
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借代,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指代酒,以美酒来消愁,寄托忧思。
第一节
诗歌分析
【思考4】作者如何写“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二节
明确
用典①,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抒发自己对渴望和思慕。
用典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诗人期待贤者的热诚,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款待他。
诗句出处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大意: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句出处
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大意: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歌分析
【思考4】作者如何写“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第三节
明确
“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诗歌分析
【思考4】作者如何写“忧”?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节
明确
比喻,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
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句子,表明诗人海纳贤才的诚意。
用典,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
诗句出处
原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势解》
大意: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诗句出处
原文:
周公戒伯禽曰:“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歌分析
【思考5】如何评价诗人开篇就感叹人生苦短?是否有些消极?
明确 不消极。
这是人生短暂之叹。诗人的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为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
这是壮志未酬之叹。诗人为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
这不是无所作为、蹉跎岁月的消极之叹,而是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隐含着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诗歌分析
【思考6】“诗言志”,从诗人的“忧”看出他有怎样的“志”?
明确 广纳贤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诗歌分析
【思考7】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
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将女子对情人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再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之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1、合理引用和化用
2、妙用比喻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乌鸦难以择枝的情景喻贤才无所依托。还拿“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永远不会发生“人满之患”。
3、巧用欲扬先抑手法
诗歌以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达到极致,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主旨概括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在继之以忧愁、开朗。诗人面对短暂的人生,抒发了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表达了积极进取、延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人生理想。

技法点拨
手法分析
用 典
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借用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神话传说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
类型:事典;语典
效果: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手法分析
用 典
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往往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3、简洁精炼,内涵丰富。典故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手法分析
用 典
答题步骤:
1、点明运用了什么典故。
2、简要说明典故的具体内容。
3、点明运用该典故的表达效果。
手法分析
比 兴
定义:“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手法分析
比 兴
作用:
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加强了古诗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古诗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出之。
手法分析
比 兴
答题步骤:
1、指出诗歌中运用了比兴手法。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3、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比兴手法的效果。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①,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②!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③。”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④!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⑤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⑥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⑦,惟才是举⑧,吾得而用之。
【鉴赏】 本篇选自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作于建安十五年 (210)。赤壁之战后,曹操虽平定了北方广大地区,但与孙权、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发展势力,曹操打破东汉以来专用世家豪族的察举制度,下令求贤,表现了他求贤若渴、广纳人才的迫切愿望。文章分三层。
先论求贤之重要。以自古中兴之君无有不得到 “贤人君子” 的辅佐“共治天下”为例,从历史纵向角度泛论求贤的重要性。并指出求贤的途径是“出闾巷”,走向社会,礼贤下士,才能有机会与贤人相遇。
次论对“贤人” 的看法。以 “此特求贤之急时”领起,以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公绰只能适合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而无能力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为例,说明人有所长,亦有所短,用人要用其长。再针对当时用人“必廉士” 而后用的观点用事实进行驳斥,指出: 倘若此,齐桓公就不能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他之所以称霸,是他不计旧仇,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从而作者发出慨叹: 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布衣而品德高尚的贤人“钓于渭滨” 呢 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虽遭“盗嫂受金”的非议却有奇谋的人而未遇到魏无知那样的伯乐呢 深沉的慨叹表明作者求贤若渴之心情。
再论求贤的态度: “明扬仄陋,惟才是举。” 即是说虽出身卑微,但只要有真才实学,“吾得而用之”!
本文提出一重要观点: “求贤”应不拘一格,惟才是用。这一反两汉帝王求贤先德而后才的传统,是可取的。尽管“盗嫂受金”有点极端化,但作者强调的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用人之长,克人之短。这对于今天识人、用人,亦有启迪意义。从写作上来看,文章简明、说理深透、例证有力,全文显露出一股豪爽、坦率、自然、通脱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