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1 21:5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如下图所示,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为克服下表中这种现状,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2.(2011·枣庄模拟)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  )
A.1949年的情况 B.1952年的情况
C.1953年的情况 D.1956年的情况
3.(2010·天津文综)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4.(2011·沈阳模拟)“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现”、“一天等于二十年,一年等于数千年”。对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这些中国歌谣的正确理解是(  )
A.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B.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
C.提高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6.(2011·合肥模拟)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C.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D.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7.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8.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9.(2011·抚顺模拟)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前的“动摇”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偏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B.放弃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D.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11.(2011·武汉模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12.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春节时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1988年底,山东临沂市九曲乡农民褚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光荣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副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给农民带来实惠
13.(2010·烟台测试)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以上材料说明(  )
A.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B.企业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C.有利于节约资源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4.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所起的作用是(  )
①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②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 ③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6.(2011·枣庄模拟)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7.(2011·哈尔滨模拟)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18.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
A.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C.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19.(2011·抚顺模拟)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  )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20.(2011·沈阳模拟)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图表:
表一 1951年和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比较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口 出口 差额 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
1951年 8.2 11.2 +3 10.96%
1997年 1 423.6 1 827.0 +403.4 36.1%
表二 中国出口货值比例比较表(单位:%)
请回答:
(1)两个图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末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怎样的发展变化趋势?(8分)
 
 
 
 
 
 
 
(2)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2.(2011·广州一模)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的盛会,它汇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5月1日,首届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开幕(右图),在160天的展期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约630万人次参观。……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的机器发明。有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抽水机等等,这些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材料三 2002年,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共有2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展,参观人数达到7308.44万人次。创下世博会历史的最高纪录。
(1)英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举办首届世博会?(4分)
 
 
 
 
(2)据材料二概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2002年中国上海申博成功,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8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图片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图注
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
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材料二 黄山太平湖镇一农民,从1969年当上生产队会计时起,就养成随手写写家庭明细账的习惯。以下是他40多年来一笔一画写成的账本的一部分。
1980年10月26日,订81年两份报刊,4.32元;12月22日,买玉叶香烟一包,0.44元;12月31日,为父购布2.00元,买电影票2张0.20元,给父1张。1981年1月14日,剃头0.20元;…10月15日,买食盐10斤1.5元……
2007年2月14日,鸡爪1斤7元,香菇1.7元,豆腐干8元;2月15日,车费5元,包子40个10元,瓜子2斤9元,解放鞋一双7元,买菜3元,早点1元;2月20日,车费28元,桃酥5元,旺旺大礼包10个100元,快餐3元,双喜烟一条65元,古井酒12瓶600元,糖果两斤4元,手机费50元;2月25日,肥皂一箱81.60元,胶水两瓶0.40元,打火机2个2元。……。
2009年3月9日拍全家照65元;5月1日带老伴和孙子去青岛旅游火车票三张546元。……。
材料三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参与十二五规划调研的专家苏海南近日告诉记者,我国近10年,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因此将写入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十二五规划。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股票出现十年后粮票才停止使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2)把材料二中这位农民2007年2月的出账记录与1980年10月26日到1981年10月15日的出账记录相比,你有何感想?(4分)
 
 
 
 
(3)改善民生是“十二五”各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材料三可获取哪些重要信息?(只要言之成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4分)
 
 
 
 
答案解析
1.B [钢产量及发电量属于重工业的范围,国家通过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来解决上述问题。]
2.D [从三个图可以看出不论是国民收入还是商品零售额还是工业总产值,都是公有制占绝对比重,私有成分极少,这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成果。]
3.D [理解“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在1958年,再结合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即可判断直接原因是“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4.A [从题干中的“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现”、“一天等于二十年,一年等于数千年”、“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等材料来看,是1958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为了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5.A [材料信息体现了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说明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6.B [1956~1966年应该是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A项属于过渡时期,C、D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B项发生在1958年前后,符合题意。]
7.D [解答本题时应与时代背景相联系。1959~1961年是我国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而此时国家采取相关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8.D [材料说明农村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变化,即由个体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再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其中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项;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由此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没有认识到集体化运动是政府组织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9.A [改革开放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10.D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工业比重在逐年趋向合理。建国初学习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优化了农业、工业比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1.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1958年以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止。]
12.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3.A [用风扇、鼓风机需审批,且效率不高,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D;C与题意不符合,这不是节约资源的问题,而是改善工作环境的问题,排除C。]
14.C [1991年,经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在此情况下,中国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南巡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对姓资姓社的问题不争论,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15.A 
16.D [①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③描写的是当今时代风貌,④是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A [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的产物,股票是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繁荣的产物,故A项正确。]
18.B [材料信息表明,我国各种商品的指令性计划在逐步减少,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9.C [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和辐射作用。]
20.C [国家开放浦东的决定是在20世纪90年代。]
21.(1)趋势:①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②我国处于出超地位;③出口货物中农副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2)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掌握了外贸的主动权,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以农副产品出口为主。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得到发展,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22.(1)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成为殖民帝国;近代科技发展较早。
(2)积极影响:促进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
(3)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中国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迅速实现的现代化。
影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中国在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振奋国民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 第(1)问,该问的有效信息是“1851年”,举行本次博览会正值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可以从这一背景上作为回答的切入点;第(2)问,注意对材料的高度概括;第(3)问,可以从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总结。
23.(1)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②改革初期农业不发达,又要支持工业化建设;③从1992年开始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随着农村改革和国家各项富民政策的实施,使得他家账本里的收入数字不断变大。进账多了,出账也跟着丰富多彩起来。除了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之外,消费档次也逐渐提高了。
(3)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十二五”要求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增长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各个地方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方向。(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物质层面上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作为精神层面上的业余生活就有条件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得以追求高层次、高品位和多样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