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麟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方式的一项是( )(3分)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乌镇的船
杨俊文
到过乌镇,看过小桥流水、傍河民居,便知道这是江南的风景。待几年后再看这座古镇,与西塘、周庄、同里相比,免不了有些色调雷同的感觉,所以景致一类则不在兴趣之内。倒是墙上风蚀的青砖,水阁斑驳的浸渍,以及脚踏石街的声响,还有那庭院和店铺里端庄古朴的堂号、字号,让我沉思良久,觉得其中似有沉厚悠远的意蕴。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栅河岸古旧的石板上,恍惚间就到了一个叫安渡坊的地方,栈头船(俗称载客船)整齐划一地泊于码头,显然是专供游人“到此一游”的。然而,我的目光却被岸边的一排展板吸引。展板是竹制的,数十张连在一起,由水岸延至一条窄窄的柏油路,此后南折,足有四五十米的长度,上有阴雕的文字和样式各异的船的图案。从一端看起,才知道此乃“舟楫文化长廊”。
也许乌镇的起落兴衰,全都承载在舟楫之上,所以驻足细观,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继而生出流动奔涌的气象。
乌镇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方水镇,袂湖连江,衣带吴越,使其有了独特的水乡韵致。盛唐时期,就有十万百姓在此居住。由于此地河网交织,舟船是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百舸千舟该是这一水域最为炫目的景观。当然,在运河上最为气势浩大的,莫过于隋炀帝乘船下扬州的一幕。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称其为“万艘龙舸绿丝间”,这倒是夸张的笔意。但此次出游,隋炀帝确是奢华到了极点。据记载,他与皇后分乘龙舟和翔螭舟,随行的公主、妃嫔、文武官员等分乘各式船只,计5191艘,前后相接,长达二百余里。这盖世无双的帝王出行图,委实令人唏嘘不已。当年的江南民众,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场面,那感觉一定如梦如幻,而在目瞪口呆之后,必定有了一个经年不休的话题。
其实,中国的舟船并非独属于哪个朝代的发明。在浙江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有一艘由圆木凿空后制作的船——享誉“华夏第一舟”的独木舟。在现代化聚光灯的照射下,已经在时光中停泊了8000年的简陋漂游工具,显现出良渚文化清晰的纹理和早期人类的智慧之光。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艘原始“龙舟”的革命性意义,它就已经载着他们开始了文明进程中的灵巧划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速度,打通了水陆、地域和时代的阻隔。当三皇五帝在中原的黄土地上争雄称霸时,江南水乡的独木舟便自由穿梭于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笼罩下的河网之间。
待到木板船一出现,一改独木舟的简陋,人们在水上穿行的速度又前进了一步。后来江南的舟楫,在吴越争霸时更是不可或缺,并成为彼此征战的一大优势。及至隋唐时期,舟船制造业已十分兴盛,隋炀帝那次风光无限的出行虽显骄奢淫逸,但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用现代理念的眼光看,也算是舟船的一次巡展吧!
看过展板,沿着时光的水路走过来,再回首望去,乌镇一带所有的舟楫,几乎都消逝在历史的雾霭里。只有眼前用来载客的栈头船,依然错落有致地在水阁之间缓缓游走,像是完整的乐章演奏到最后,剩下单调而深沉的音符,不舍昼夜地飘荡着。
当我走完那段文化长廊时,再转身,发现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庞杂、丰富的大书。
一阵叮咚的声响从围拢的展板后面传出来。那是一处修船的水岸,工匠们正在修理船只。走进去看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是那么恭谨而专注,每条破旧的船,在他们看来都像是有生命的本体。一位工匠说,他早年造木船,后来修木船,近些年木船越修越少了,运河上跑的都是大型的机动铁船。但看不出他有何抱怨,脸上一直堆满笑容。是的,乌镇河网之外,早已有了交织的公路、铁路,各种车辆穿梭往来,自然使许多船只尴尬地隐去。其实,乌镇人在乘坐高铁和汽车时,早已消解了怅然若失的情绪,只是那些有心的参观者,却禁不住要顺着时光的中轴,把那些曾经漂游于此的舟楫一一抚摸。
我总觉得关于船的故事并未终了。从茅盾纪念堂走出后南行,便是茅盾陵园。在如一册书状似的墓碑之上,茅盾先生眺望远方,恰如在船头迎风而立,紧抱的双臂仿佛拥抱一方山水。阳光透过云的缝隙,把塑像映照得光彩溢目。当看到元宝湖畔木心美术馆方头渡船似的组合建筑,禁不住又想到茅盾,想到与他同有一片故土的王会悟、孔另境、沈泽民……他们的生命之船,带着劈波斩浪的骁勇,从苦难的远方驶来,穿过历史的风雨,最后静静地停泊在故乡的水湾,再也不会离开。而他们精神的风帆,却一直在为子孙后人高高扬起!入夜,月光下的河水宁静而明亮,运河上的行船间或鸣响的汽笛,在水面荡起深沉悠远的回声,像是从岁月的深处响起,又似乎正向一个远方传去。我想起木心的一句名言:“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乌镇,依然行进在水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写乌镇与西塘、周庄等江南水乡色调雷同,表达了作者对其风景的厌倦
和对它沉厚悠远意蕴的偏爱。
B. 作者由安渡坊的“舟楫文化长廊”,想到乌镇的兴衰与舟楫有密切的联系,进而引出下文对舟楫的相关联想。
C. “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庞杂、丰富的大书”一句,饱含了作者对舟楫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巨大作用的赞美。
D. 文章结尾一句,意在表明乌镇现在的发展仍然要依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乌镇舟船文化的喜爱之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观看“舟楫文化长廊”时的独特感受。
B. 作者写修船工匠面对木船逐渐消失这一现实的坦然态度,是为了反衬“有心的参观者”对曾经的舟楫的怀念。
C. 文章借对茅盾先生雕塑的描写,由对乌镇之船历史与现状的叙述巧妙地过渡到对生命之船的思考,给人启迪。
D. 文章内容丰富厚重,语言优美典雅,两者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得到精神熏陶。
8. 文章的题目是“乌镇的船”,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写隋炀帝下扬州?(4分)
9. 请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明帝即位,为尚书郎。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出为洛阳典农。时取农民以治宫室,俭上疏曰:“臣愚以为天下所急除者二贼,所急务者衣食。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饥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迁荆州刺史。
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隧。公孙渊逆与俭战,不利,引还。明年,帝遣太尉司马宣王统中军及俭等众数万讨渊,定辽东。俭以功进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句骊沛者名得来,数谏宫,宫不从其言。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举国贤之。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扬州。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好欢洽。钦亦感戴,投心无贰。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 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B.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C.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D.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东宫,中国封建时代指代妃嫔居住的地方,也用来借指妃嫔。
B.幽州,古代九州之一,约为今河北省一部分及辽宁省等地。
C.食邑,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D.刺史,州长级的官职,用于监督各州。刺,检核问事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毌丘俭高瞻远瞩,有政治远见。他担任洛阳典农时,朝廷向农民征劳力修筑宫室,毌丘俭就上书,建议朝廷最应办理的事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而不是修建宫室。
B.毌丘俭驻守边关,有谋略才干。他先率领幽州诸军到襄平,驻扎在辽隧,打退了公孙渊的进犯。第二年,又与太尉司马宣王一起统领中军讨伐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C.毌丘俭立有战功,但嗜杀成性。他率领军队征讨高句骊,在梁口交战,接连打败了高句骊王宫的军队,然后登上丸都,摧毁高句骊的都城,杀死和俘虏的人数以千计。
D.毌丘俭体恤百姓,有礼贤之心。他下令部下不许损坏高句骊官吏得来的坟墓,抓到得来的妻子和儿女都予以释放。他凿山修渠,引水灌溉,百姓依靠这些受益不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饥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
(2)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举国贤之。
得来为什么会有“立见此地将生蓬蒿”的感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 远【注】
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这首诗是诗人乾元二年(759)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开头构造了一幅遍地兵甲、时局动荡的离别背景图,笔力雄健。
B. 三、四句写亲朋痛哭流涕,诗人跨上鞍马告别孤城,细致地描绘了离别场面,感人至深。
C. 五、六句既描写了远行所见的自然环境,也描写了当时凄风苦雨的社会环境。
D. 诗歌写了启程分别、途中所见、自己回忆等情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脉络清晰。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 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 《老子》 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七百多个洞窟,__________地分布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建造的结构独特,上下排列呈现五层,高低__________,远远看去就像是镶嵌在山中一样。洞窟内的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__________的,莫高窟中的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应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色彩鲜明的壁画,是敦煌莫高窟那么出名的真正原因。壁画的内容较为完整,最令人震撼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时光,壁画依旧__________,色彩鲜亮,这样的技艺堪称一绝。敦煌莫高窟很有研究价值,( ),它不仅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上的瑰宝,绝无仅有的瑰宝!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星罗棋布 错落有致 争雄 栩栩如生
B. 星罗棋布 有条不紊 媲美 惟妙惟肖
C. 鳞次栉比 有条不紊 争雄 惟妙惟肖
D. 鳞次栉比 错落有致 媲美 栩栩如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B. 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C. 反应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D. 反应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联合国由此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B. 由于它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C. 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D. 由于它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联合国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① ,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节能低碳产业,还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② 。科技创新和应用已经深度介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
提到生态,人们往往想到自然山水,其实作为人类主要生活空间的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区域。人们经常把生态城市看成园林城市、绿化城市,但这些只是生态城市的部分表现。城市的生态建设不仅是出于美化的需要, ③ ,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智能、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营造更美丽的山水家园,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字。(5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 年 12 月11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张桂梅老师“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老师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老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 40 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日,张老师在《人民日报》撰文《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提出“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引发广泛讨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光明中学学生×××”的名义给张桂梅老师写一封信,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C
2.C
3.D
4. ①材料三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②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4分,每点2分)
5. ①删繁就简,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
②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6分,每点2分)
D
B
8.①写隋场帝下扬州的盛况,意在写乌镇地处大运河南端,河网交织,舟船兴盛。
②以其奢华展现当时舟船制造业的兴盛,继而引出下文舟船发展史的述说。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①既写了乌镇船的兴衰、中国船的发展史,又写了具有船帆精神的人,取材广泛自由;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联想、想像等于一体,表达不拘一格。
②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主题贯穿全文,中心明确;所选材料全都与主题有关并按船的历史、现状与象征意义的逻辑顺序结构成有机整体,紧凑集中。(每点3分,共6分)
D
A
B
13.(1)如果二贼不被消灭,老百姓饥寒交迫,即使宫室修建得再高大华美,还是没有益处的。
(2)得来感叹说:“马上就要看到这里遍地长出蓬草了。”于是绝食而死,全国的人都认为他贤能。
解析:(1)“诚使”,如果;“二贼不灭”,被动句;“崇美”,使动用法,使......高大华美。
(2)“立”,马上;“举”,全;“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能。
14.毌丘俭作战勇猛,嗜杀成性,杀死和俘虏的人数以千计;宫不听得来的劝告,得来非常失望。
C
16. ①首联写远征情景,表达了诗人面对战乱迷惘心情。②颔联写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忧伤和自身的无奈孤寂的心情。③颈联写路途所见情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情。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亲朋的思念之情(或:对古人惜别之情的感慨)。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3)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18. D
19. A
20. C
21.示例: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③更要考虑生态功能
示例:第1段: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科技的力量。第2段:城市生态建设不能把生态仅作为点缀。第3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文(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