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课时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课时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14 17: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课时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近代原子的结构模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电子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正电荷镶嵌其中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C.根据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得出: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D.按照玻尔原子模型,氢原子辐射光子时,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轨道半径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减小
2.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计算出元电荷的带电量
B.为了得出同实验相符的黑体辐射公式,爱因斯坦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C.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发现阴极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
D.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如图所示为密立根油滴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研究悬浮油滴所带电性
B.测量悬浮油滴的电荷量
C.测出了基元电荷的值
D.利用二力平衡测出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
4.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B.粒子散射实验表明电荷是量子化的
C.密立根油滴实验表明核外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
D.氢原子的能级理论是玻尔在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B.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具有一定的结构
D.按照玻尔理论,若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则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大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量
B.玻尔理论可以解释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C.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D.爱因斯坦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有力的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7.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重要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下列关于物理学家、物理实验及其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汤姆孙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科学家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C.卢瑟福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实验证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
8.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立根首先发现电子,并测定出电子的电量
B.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C.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是能解释各种原子光谱
D.爱迪生首先利用电磁感应规律发明了发电机,法拉第首先尝试了交流远距离输电
9.下列物理学史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培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枣糕”结构模型
C.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核内
D.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10.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瑞利研究黑体辐射的强度,并提出了能量量子化
B.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
C.玻尔研究原子结构时认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D.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时认为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11.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  )
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
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同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不同
D.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离子的比荷大得多
二、解答题
12.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对人们了解微观世界有什么价值?请查阅资料,写一篇小论文,通过网络或者板报的方式交流。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汤姆逊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A错误。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自己的核式结构模型,B错误。
C.根据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得出: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C正确。
D.氢原子辐射光子时,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轨道半径减小,根据库仑力提供向心力:,轨道半径越小,速度越大,动能越大,D错误。
2.B
【详解】
A.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了元电荷的电量,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为了得出同实验相符的黑体辐射公式,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假说,选项B错误,符合题意;
C.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发现阴极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卢瑟福发现了质子,而查德威克用实验发现了中子的存在,此后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
此实验的目的是要测量单一电子的电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与电力,使油滴悬浮于两片金属电极之间。并根据已知的电场强度,计算出整颗油滴的总电荷量。重复对许多油滴进行实验之后,密立根发现所有油滴的总电荷值皆为同一数字的倍数,因此认定此数值为单一电子的电荷即元电荷,故C正确。
故选C。
4.D
【详解】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结构,但不能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A错误;
B.α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原子的核式结构,而不是电荷的量子化,故B错误;
C.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发现了电荷量的量子化,不能说明核外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故C错误;
D.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在卢瑟福核式结构学说基础上引进了量子理论提出来的,故D正确。
故选D。
5.D
【解析】
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又称热核反应,故A错误;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枣糕式模型;阴极射线的发现说明了原子具有内部结构,故B错误;
C、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
D、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能量增大,根据知,动能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汤姆生发现电子,认为原子是枣糕式模型;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轨道半径越大,原子能量越大,根据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比较电子速度的变化,从而得知动能的变化.
6.A
【解析】
【详解】
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量,A正确;玻尔理论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但不能解释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B错误;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C错误;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光电效应现象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故D错误;故选A.
7.D
【详解】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错误;科学家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证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B错误;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实验证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选项C错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选项D正确;故选D.
8.B
【详解】
A.汤姆生首先发现电子,密立根首先测定出电子的电量,故A错误;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B正确;
C.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发光现象,但不能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出的光谱,故C错误;
D.法拉第首先利用电磁感应规律发明了发电机,特斯拉首先尝试了交流远距离输电,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详解】
A、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故A错误;
BCD、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实验说明了原子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故BC错误,D正确。
10.BC
【解析】
【详解】
A.普朗克研究黑体辐射的强度,并提出了能量量子化,A错误;
B.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并测出了电子的电量,B正确;
C.波尔研究原子结构时认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补兵首先将量子化理论引入到原子物理学中,C正确;
D.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时仅仅是提出来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没有引入量子化理论,D错误。
11.AD
【详解】
A.阴极射线带负电,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故A正确;
B.阴极射线带负电,则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反,故B错误;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相同,故C错误;
D.汤姆孙由实验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故D正确。
故选AD。
12.见解析
【详解】
三大发现揭开了人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序幕,它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预示着人类开始“分裂原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