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高三第一次三校联盟考试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
营造栖息的诗意 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 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个,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
材料一: 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从生态环境、人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 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
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 筑尚未达到 50 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
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 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
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 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
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 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提供指引。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人民日报》2019 年 05 月 26 日)
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 A.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
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 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 B.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别开
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 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
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 C.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回复到
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 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
可以发现 1000 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 D.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
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 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 A.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出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 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
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 B.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特别
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 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
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 C.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
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 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
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 D.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但这
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 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
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3 分)
(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材料二: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第 1 页 共 5 页
C.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 “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D.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 分) 已把价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5.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
年,问∶“卖了多少?”
“一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
文本一∶ 个台阶,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
崇高与卑下 进去的人们都表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严歌苓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郑小三儿来发牢骚骂社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小
十号原先是个两进的院子,住七户,两年前院子归了郑小三儿,他买了。不久就再没见十号的住户 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走
上胡同口的茅房,他们一家有了一个抽水马桶。光马桶郑小三儿一月收他们七十块,房钱另算。两 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年里头,七户全搬了。街坊们当面就说郑小三儿:“你真缺德——人家住了几十年了,末了还是让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你撵了!”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一百九! ……”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 “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 ”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郑小三儿说∶ “不高价我挣谁的钱?”“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幕前曲轰响起来。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中的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
六张十元钞票。 声却不容置疑地说∶ “两百!”
“还差一半。”他说。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皮尔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
“你拿去吧。” 门口,出卖他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 “全世界最有名的歌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星!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 她来请我看戏!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 Love You,PAVAROTTI!老帕! ……”
票值五十块美金!……”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 (有删改)
她没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文本二∶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
第 2 页 共 5 页
严歌苓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 之,叹曰:“募者已惧罪往易,逃者因单弱思归,情皆可矜,吾可不伸理耶 ”遂奏其状,皆得经减。
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 有丁多产富而家人不往,及未至役所而即逃者,则曰:“此而不杀,何以戒后!”有窃妓逃者,吏论
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当死,布鲁海牙曰:“败乱纲.常.,罪固宜死;此妓也,岂可例论!”命杖之。世祖即位,命布鲁海牙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使真定。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法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时庄圣太后已命取真定金银,由是真定无本,钞不可得。布鲁海牙遣幕
A.文中用许多细节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词典,钱 僚邢泽往谓平章王文统曰:“昔奉太后旨,金银悉送至上京。真定南北要冲之地,居民商贾甚多,今
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孩对音乐的热爱。 旧钞既罢,新钞不降,何以为政?且以金银为本,岂若以民为本!又太后之取金帛,以赏推戴之功
B. 作者借街坊邻居拿郑小三儿发财发的牢骚话来影射社会中有着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的人们, 也,其为本不亦大乎!”文统不能夺,立降钞五千锭,民赖以便。俄迁顺德等路宣慰使,佩金虎符。
他们虽然发了财,却并不被人看得起。 至元二年秋卒,年六十九。初,布鲁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宪适生,喜曰:“吾闻古以官为姓,
C. 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 天其以廉为吾宗之姓乎!”故子孙皆姓廉氏。后或奏廉氏仕进者多,宜稍汰去,世祖曰:“布鲁海牙
了人性的复杂,回味无穷。 功多,子孙亦朕所知,非汝当预。”大德初,赠仪同三司、大司徒,追封魏国公,谥.孝懿。
D. 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 (节选自《元史·布鲁海牙传》)
引人注目,牵人心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
A. 对音乐的直接描写“幕前曲轰响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大幕”推动 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了情节的发展。 B.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
B. 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 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天性受到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
C. 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 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别人尊重的心理。 D.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
D. “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 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8.郑小三儿为什么不愿意把票卖出,却又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简要分析其原因。 A.辛卯,是干支纪年中的一年,古人用六十对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
B.路,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干明清的府。
9. 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本文是如何设置情节使得故事精彩 C.纲常,一般是三纲五常的简称,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饱满的? D.谥,是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褒赞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A.布鲁海牙德才兼备,很早就被重用。他归附蒙古后充当成吉思汗的宿卫和随从,勤勤恳恳,不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辞劳苦,得到嘉奖和调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B.布鲁海牙谨慎严密,不肯滥用死刑。有个百姓误杀了人,他通过观察了解实情后宽恕了杀人者,
布鲁海牙,畏吾人也。布鲁海牙幼孤,年十八,随其主内附,充宿卫。太祖西征,布鲁海牙扈 并取得死者家属的认可。
从,不避劳苦,帝嘉其勤,赐以羊马毡帐。太祖崩,诸王来会,选使燕京总理财币。使还,庄圣太 C.布鲁海牙宽严相济,执法公允恰当。针对违法乱纪者,他会根据罪行的大小,采用减轻处罚、
后闻其廉谨,求之于太宗,凡中宫军民匠户之在燕京、中山者,悉命统之。辛.卯.,拜燕南诸路.廉访 死刑和杖刑加以区别对待。
使。未几,授断事官。有民误殴人死,吏论以重法,其子号泣请代死。布鲁海牙戒吏,使擒于市, D.布鲁海牙功勋卓著,受到朝廷信任。他的家族里入仕做官的人很多,嫉恨的人便上奏朝廷应该
惧则杀之。既而不惧,乃曰:“误殴人死,情有可宥,子而能孝,义无可诛。”遂并释之,使出银以 逐渐淘汰,皇帝没有同意。
资葬埋,且呼死者家谕之,其人悦从。征讨之际,隶军籍者,惮于行役,往往募人代之,又军中多
逃归者,朝廷下制:募代者杖百,逃归者死。然募者闻命将下,已潜遣家人易代募者。布鲁海牙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第 3 页 共 5 页
(1)使还,庄圣太后闻其廉谨,求之于太宗,凡中宫军民匠户之在燕京、中山者,悉命统之。(4 分)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看到江山美景,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
物时不禁感叹道: “________ ,________”。
(2)募者已惧罪往易,逃者因单弱思归,情皆可矜,吾可不伸理耶 (4 分) (2)深秋时节,如果你乘船游长江三峡,见落叶飘零,会情不自禁地引用杜甫《登高》中“________,
________” 两句,抒发感慨。
14.布鲁海牙是怎样说服平章王文统给真定路发新钞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3 分)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踮
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 分)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颀 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全国 143 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精心
南山截竹为觱篥(1),此乐本自龟兹出。 选择 1 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 。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目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2)乱啾啾。 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为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文博热”又添一把火。
忽然更作渔阳掺(3),黄云萧条白日暗。 通过屏募,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
变调如闻杨柳(4)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贵 ,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
【注】(1)觱篥:一种簧(木)管乐器。(2)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
形容琴声细杂清越。(3)渔阳掺:渔阳一带民间古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之声。(4)杨柳: 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耳熟能详 层出不穷 蔚为大观 写照
A.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 B.深入人心 屡见不鲜 蔚然成风 见证
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 C.耳熟能详 屡见不鲜 蔚为大观 写照
B.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 D.深入人心 层出不穷 蔚然成风 见证
深地感动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岁夜”指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 A.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不仅为
跎之感。暗含诗人回到现实,愁绪满怀,无法排解的痛苦。 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D. “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也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B,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
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16.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安万善的 c.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
音乐的?请简要说明。(6分) 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D.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为观众
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20.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线的排比句讲行简要分析。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
第 4 页 共 5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7·20”暴雨会成为郑州人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科学走来了,盲目走开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 )。在全民求知的氛围
中,科学传播发挥出巨大能量。
在灾难中,科学传播犹如站在船桅杆顶的哨兵,指引我们避开冰山和漩涡。科学传播不仅能稳
定人心,还能够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社会的危机意识,指引大家在下一次危机中做出正确的
行动。我们愈发感受到,建立灾前、灾中、灾后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正进一步觉醒;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公众科
学素养的水平正进一步提升;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全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力量也正在进一步增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那些受到热烈追捧,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秉承人本主义精神
B.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受到热烈追捧
C.受到热烈追捧的是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D.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受到热烈追捧的是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22.请分别使用一个因果复句和一个单句概括第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每
个句子不超过 40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
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
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
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5 页 共 5 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3分) 【解析】“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有误,原文“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 是意味着危险”最多算是一种警醒的态度,不能算“十分排斥”,“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以及“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只强调两者相对独立,有所区分,不能等同于将建筑与自然隔绝,所以也不能推出“排斥”的态度。再者,所谓的“排斥自然”也有违基本的生活常识。
2.A(3分)【解析】B项,东西方都应该“重新向传统学习”,但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仅止于中国,而不是东西方。C项,“由于与现代建筑……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与原文“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的表达相违背,D项,“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过于绝对武断。
3.B(3分) 【解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施”只描写了皇官建筑的气派,并未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4.【示例 1】答: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1分),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1分),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1 分)阐述其具体做法(1分)。
【示例 2】答: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1分),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1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追求自然之道”(1分),并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详细说明(1 分)。
(评分说明:提出问题/是什么、具体做法/怎么办、追求自然之道、美学与发展观两方面,四个要点各给1分,共4分)
答:1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2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3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评分说明:与现代技术结合、改革体制/重视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点每个2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错。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的是郑小三儿对票能卖高价的志得意满,与向往成为明星无关。故选D。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都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错。“音乐声中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不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故选A。
8.郑小三儿为什么不愿意把票卖出,却又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简要分析其原因。
①郑小三儿认为门票代表着精神享受,是高尚的,是他所缺少的。虽然他受到金钱的诱惑,也并不以歌剧为精神追求,但是他希望通过“不卖票”这个选择去获取尊严和认同。
② 郑小三儿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而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让他睡着了。
9. 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本文是如何设置情节使得故事饱满有张力的?
1、出其不意的情节发展(突转):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爱钱却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等情节在读者意料之外,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紧张激烈的叙述节奏:如郑小三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使故事波澜起伏,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答到“悬念“摇摆”也得分)
3、冲突使人物鲜活:卖不卖票?郑小三儿内心强烈的冲突使得故事更饱满,也生动塑造了热衷追逐金钱利益,却也渴望获得尊严与认同的生意人的形象,进而使情节起伏饱满。
4、情节的前后照应: 文章开头郑小三儿撵走租户的情节设置,为后文他在剧场前榨取买票者的“戏票拍卖”形成照应,他对金钱的贪也呼之欲出,故事情节更加饱满。同时与郑小三儿最终选择放弃两百美金的票钱又形成对比反差。(每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B (句意是“使债务人付息不超过本钱,此后定为时制度”;“中统钞法”是名词性短语,不能断句)
11. D (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抑性的恶谥三种)
12. D“嫉恨他的人”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13.(1) (布鲁海牙)出使回来,庄圣太后听说他清廉谨慎,便向太宗要他,凡是庄圣太后在燕京、中山等处的军民匠户,都命他统管。( “廉谨”、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雇人服兵役的人已经畏罪而前去替回受雇者 逃跑的人因孤单弱小而想回家,情理上都值得怜悯,我怎么能不为他们申辩曲直呢 (“易”、“矜”、“伸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真定路是交通要地,来往商人多,急需新钞; ②国家应以民为本;③真定路金银被太后取走赏赐功臣,也属国家之本,不应成为不发新钞的理由。(一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布鲁海牙是畏吾族人。布鲁海牙年幼丧父,十八岁时,随本国国王归附蒙古,充当(太祖的)宿卫。太祖向西征讨,布鲁海牙跟从,不辞劳苦,太祖嘉奖他勤勉,赐给他羊马毡帐。太祖驾崩后,各地封王前来会集,(布鲁海牙)被选中受命到燕京去总理财政。(布鲁海牙)出使回来,庄圣太后听说他清廉谨慎,便向太宗要他,凡是庄圣太后在燕京、中山等处的军民匠户,都命他统管。辛卯年(太宗三年),(布鲁海牙)被任命为燕南诸路廉访使。不久,又被任命为断事官。有个百姓误杀了人,官府要以重刑将他论处,他的儿子哭着请求代父受死。布鲁海牙戒令下吏,让下吏将犯人的儿子押赴刑场,(只吩咐说)如果他临刑面露恐惧之色就杀了他。结果临刑时那犯人的儿子并未恐惧,布鲁海牙就说:“误打死了人,从情理上讲可以宽恕;为人子而能孝顺地代父受罪,从道义上讲也不可诛杀。”于是把父子二人都释放了,只是让他们出钱安葬被误杀的人,并将死者家属叫来说明道理,那死者家属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每当有军事行动的时候,属干应服兵役的人,由于害怕服役,往往出钱雇人代替自己服兵役,军中又有很多逃跑的人,于是朝廷下令:凡雇人代服兵役者,杖刑一百,逃跑者处死。然而雇人服兵役的人听到朝廷的命今将要下达便已暗中派家人替回受雇者。布鲁海牙听到这件事,叹息说:“雇人服兵役的人已经畏罪而前去替回受雇者,逃跑的人因孤单弱小而想回家,情理上都值得怜悯,我怎么能不为他们申辩曲直呢 ”于是向朝廷上奏这些情况,这些人都得以减轻了惩罚。有人家人口很多财产富足而家人不前往(服兵役),以及还没到服役地点就逃跑的人,布鲁海牙就说:“这样的人不杀,怎么警示后来者 ”有人偷窃妓女逃跑,官府当以死罪论处,布鲁海牙说:“败坏扰乱三纲五常,本应处以死罪;但这是妓女,怎么可以按照惯例论处 ”只是命令杖责(犯法者)。世祖即位,任命布鲁海牙为真定宣抚使。真定的富豪人家放高利贷给人,(债务人)虽不过期偿还(富豪们)也要加倍取息。布鲁海牙将他们治罪,使债务人付息不超过本钱,此后定为制度。中统钞法推行,规定以金银为本,有本的地方才发给新钞。当时庄圣太后已命令将真定的金银取走,由此真定没有了金银之本,新钞未能得到。布鲁海牙派幕僚邢泽去报告平章政事王文统说:“此前遵太后的旨意,真定的金银全送到了上京。真定为南北交通要地,居民之中商贾甚多,今旧钞已经废除,新钞又不能发给,如何处理政事 况且以金银为本,哪里比得上以百姓为本 而且太后取走金帛赏赐辅佐拥戴朝廷的有功之臣,难道不也是大的国家之本吗 ”王文统不能改变他的说法,立即发给真定五千锭新钞,百姓因此获得便利。不久调布鲁海牙为顺德等路宣慰使,佩给他金虎符。至元二年秋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当初,布鲁海牙被任命为廉访使,任命下达的那天,恰好是他的儿子希宪出生之日,布鲁海牙高兴地说:“我听闻古人以官职名为姓,上天难道是想以‘廉’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吗 ”所以他的后代子孙都以廉为姓。此后有人上奏朝廷廉氏家族入仕、做官的人太多,应逐渐淘汰罢免,世祖说:“布鲁海牙功劳多,子孙也是我所了解的,这不是你该参与的。”大德初,赠给他仪同三司、大司徒的官职,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孝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答案:D 解析:不是乐观豁达,而是排遣上一句岁月蹉跎,满腹愁绪的无可奈何之感。
16、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安万善的音乐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写出音乐的变化:从纤弱哀伤, 到雄浑繁复, 专为悲壮沉郁,最后清新明丽。(2分) (答音乐的变化并且有简单的说明2分)
运用多种手法:①想象(以声摹声),以风吹桑柏、雏凤乱鸣、龙吟虎啸、万赖百泉之声来摹拟;②通感,用黄云白日、 上林繁花的画面来描摹;③用典,用渔阳掺的典故, 写声音变得悲壮。④侧面描写:“闻者叹息”、“远客泪垂”从侧面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
(4分)(答出两点就可得4分,答比拟,夸张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3 分)D“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 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写照”对人物、事物的描写刻画;“见证”证明;证据。
19.(3 分)C
20,(5 分)1增文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2广文义: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的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9分)
21.B【解析】B 项主干部分为“......科学知识,受到热烈追捧”,引起后文“在全民求知的氛围中......”,并与前文“科学走来了,盲目走开了”相照应,衔接最恰当。A 项主干部分为“......科学知识,秉承人文精神”是对“科学知识”的诠释,C项主千部分为“受到热烈追捧的是......科学知识”是对“受到追捧”的解释,D项主干部分为“那些......是......科学知识”是对“那些......”的解释,与上下文衔接均不够恰当。
22.1第三段(因果复句):因为科学传播可以指引我们做出正确行动,所以建立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2第四段(单句):科学知识的武装,进一步提升了公众与全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意识、素养与力量。(每句3分)
四、写作(60分)
【分析】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参考立意:
1.享受枯燥,收获成功。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枯燥如墨香
枯燥,即单调,没有趣味。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枯燥,不同于独处。渔夫一个人静静地在海边钓鱼,猎人药农在深山打猎采药,农民在田里插秧,虽无人相伴,并不叫枯燥。枯燥是不得不离开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为一项目标去努力,去自我囚闭的人。如高考前的学生,又如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求索者。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枯燥并非是不懂娱乐与休闲,也并非没有能力去享受段子、金句、笑点。枯燥,如同在觥筹交欢中独饮一杯清茶,在笙歌酣畅处默念自己的心语,枯燥者是自甘清苦的修行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枯燥是一个人要修养的心性。心比四肢更活泼,思不能止,欲不能平,故有“心猿意马”之谓。修心,是让一个人心静下来,专注一处而无他求。这很难,天下最难管的是一个人的心。管住了心,就管住了眼耳鼻舌身意。通达地讲,享受热闹没什么不好,如果不允许享乐,人类没必要建设美好的家园。见享受热闹而指斥,不是伪君子就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但时间不给有志于事业的人留出享乐的闲暇,他们因此枯燥。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成本”,刚好用在这里。不享受热闹,并非享受热闹不好或不会享受热闹,只是成本太高,高到要管住自己的心,其中滋味,人称枯燥。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枯燥者不会因为枯燥就成功,如同炼金的不一定炼得真金,打鱼的人不一定获取锦鲤。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与风险并存。无论多么勤奋、顽强、辛苦都不一定获取相应的回报。但成功一定离不开勤奋、顽强和辛苦,而另一个如影随行的伴侣是枯燥。
财富会改变一个人,机遇会改变一个人,枯燥也会改变一个人。枯燥对人格的改变,不是使人委顿或胆怯,而是让他沉静、清醒和忍耐。且不说成功与否,一个人持有沉静和忍耐的品格,就是大收获。胜过真金白银。枯燥时,不须怨人,也不须自怨,不妨静静地接受它的锤炼。是的、枯燥也是锤炼,尽管寂寞无声。枯燥如果是一锭墨,一定是蕴含松烟净泉之精华的古墨,光润、宁静,透出说不出的幽香。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