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4 19: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上学期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2.某学者在其论文中先后援引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3. 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4. 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5.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郡”“国”并行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6. 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  )
A.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7. 战国时期,商业获得空前发展,跨国贸易更加频繁,但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的却是由一些大诸侯国官方铸造的区域性货币。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  )
A.工商业彻底脱离了官府控制 B.诸侯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
C.商品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货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发展
8. 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目的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法律
C.变法的中心是提高军事战斗力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9.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10.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该思想(  )
A.蕴含辩证思维 B.强调人地和谐
C.凸显法治精神 D.体现家国统一
11.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12.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13. 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雄才伟略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综合国力的增强
14. 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15. 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 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
16. 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 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17.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8. 元鼎五年,武帝以宗庙祭祀时列侯所献上酎金分量、成色不足为由,剥夺106个列侯的爵位。汉武帝采取酎金夺爵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削弱诸侯实力
C.表达对祖先的敬畏 D.加强专制皇权
19.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独尊儒术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诸子“百家争鸣” D.司马迁撰《史记》
20.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间接导致了(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文景之治” B.“七国之乱” C.“光武中兴” D. “党锢之祸”
21.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关于材料所赞叹的技术成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播 B.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直接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 D.两汉时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22. 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熏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
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
23.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情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25.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26.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  )
A.激化民族矛盾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速北民南迁 D.导致北魏分裂
27.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28. 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
A.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B.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29.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0.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31. 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C.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32.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3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D.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34.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C.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5.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增加财税收入 B.促进人口增长
C.抵制土地兼并 D.稳定个体小农
36. 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 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
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37. 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材料表明(   )
A.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
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38.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39.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杜甫 C.孟浩然 D.白居易
40.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二、主观题:(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分)
高一年级上学期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B A D A B D B A C B C D A D C B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C B D A B C A D C B A D C A C A D B C
二、主观题:
41(20分)
答案:
(1)异同:
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2分)
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 (2分)
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2分)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3)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