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15 09:1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一)、内容标准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课标解读分析
1.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这里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是要求学生(而不是教师)能简单“演示”和“说明”,教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演示和解释。
2.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1).关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教学
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差,但是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演示,在演示中自然揭示相关地理现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具体的结论性知识,而应该是支撑结论背后的过程与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可能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开展有计划的地理观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3).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
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本节课的问题设计的难度要把握宁浅勿深。如时区和日界线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了解即可,不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掌握。
二、教材分析
《地球的自转》是鲁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小学对静态地球有初步的了解,通过课外资料,部分同学对地球的运动也有所了解。教材是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东升西落和昼夜更替的规律,并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这一现象,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运动做好准备。教材中呈现的教学资源,可以承接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的体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
初一(8)班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善于探究,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本节课的内容相当抽象,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要通过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带动作用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小组研讨时,要引导中下层的学生多观察,大胆展示,多给机会,多肯定多鼓励,促进大部分同学能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将探究的问题设计合理,充分利用微视频、数字星球来增加学生的体验,尽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以小组演示探究为主,自主探究为辅的形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演示,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特征,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
六、教学方法
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大量的视频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演示,利用数字星球演示,加深理解。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星球、地球仪、平板电脑等教学设施、导学案、自我检测试题;学生课前进行导学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视频,结合数字星球的演示,导入开始本节课的探究之旅 观看视频和数字星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看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提出探究活动一的问题根据老师提供的微视频,思考:利用地球仪,小组内演示地球自转,用比较专业的语言来描述地球自转这一现象?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赤道上空和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根据要求,结合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微视频,小组内进行演示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演示的方式,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交流展示 老师对小组的交流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上台交流演示地球自转并描述自转的方向。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展示的能力。
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老师对探究环节一进行总结 学生观看多媒体。 及时总结,加深理解。
环节一总的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完成的,在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师生共同梳理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并且他们始终处在积极思考和参与的状态中。
延伸探究 老师提出环节二探究问题: 1、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 ,照射静止的地球仪,观察会有现象?再照射正在自转的地球仪,观察有什么现象?从地球仪上指出晨昏圈。2、想象一下,假如地球不自转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在太阳的照射下,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演示交流。 承接上面的总结,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有点难度的相似问题进行延伸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组间交流 老师对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及时评价,然后利用数字星球演示昼夜更替及北京一天的昼夜更替过程并进行讲解 学生交流,观看老师演示数字星球 培养学生交流展示能力,老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归纳总结 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总结 学生观看多媒体,加深体会 及时总结,加深理解。
环节二设计总的设计意图:将“昼夜更替”这一很生硬的地理现象直观化、简单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验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老师提出探究环节三的问题1、课本12页活动题中“畅畅和姨妈的对话”,表现了一种什么地理现象?你还能用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2、观察微视频“时区的划分”,了解时差是怎样产生的,思考:越向东方,时间越早还是越晚? 根据老师的要求,学生开始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观看微视频,了解时间的差异和时区的划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时间的差异这个知识点进行降低难度处理。时区的划分,学生了解就行。
学生交流老师讲解 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并给予有效的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数字星球系统,重点演示“越向东方,时间越早”这个知识难点。 学生交流后,与老师一起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观看数字星球演示,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展示交流的能力,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利用演示,使难点得以突破
探究环节三总的设计意图:利用微视频和数字星球的演示,使本节课的知识难点,直观易懂。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也使学生充满 了探究欲望和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感悟地理 老师提出“生活地理”问题:1、生活中你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多长?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或与地球自转有关?请举例说明 学生进行交流发言 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延伸到生活领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产、 生活在哪些方面受地球自转影响。
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交流、评价的能力
总结归纳 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探究环节二和三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与老师一起回顾 及时总结,加深理解
拓展评价 老师提供当堂检测试题 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交流解惑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重点点拨。对疑难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思路梳理 小组内交流答案。小组代表展示答案。 及时检测,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探究回顾 老师与学生一起通过多媒体来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 师生一起回顾探究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板书设计:地球的自转
1、描述地球自转现象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生活地理
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重点利用微视频的形式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直观形象的探究材料,结合课堂演示,使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促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达成。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来引领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课堂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演示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展示。教学环节比较紧凑、灵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不足: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没有进行恰当的预设,导致部分环节有点拖沓;探究环节设计较多,时间有点紧张,拓展探究环节进行的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