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
《过秦论》《五代史领官传序 》比较阅读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学习任务:
1.了解贾谊和欧阳修的有关知识,梳理课文相应的历史背景;
2.研习史论作品,了解历史事件,理解史学家的评价和历史观;
3.学习作者思考社会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4.丰富文言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熟读本节课所选的两篇文章,概括文章观点;
2.学习、归纳文章论述的方法和技巧;
3.学习借古讽今的论证方法;
4.结合课下注释,归纳代表性的文言文知识点。
活动一 熟记作者:贾谊和欧阳修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其文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活动二 内容比较:《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主要内容: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课本选取的是《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来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内容: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活动三 写作背景比较:《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文章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
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活动四 历史事实比较:《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历代亲王励精图治,才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统一以后,不爱惜百姓,以残暴之法待天下,融天下之金铸十二金人。还修建阿旁宫和长城,不纳忠言,以至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反者云从,而使秦朝灭亡!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活动五 作者评论:观点与论证方法
《过秦论》 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五代史伶官传序》 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详见课件)
活动六,艺术特色:分别概括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并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拓展比较
在秦朝灭亡的原因上,贾谊《过秦论》和杜牧《阿房宫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王朝统治者修建阿房宫,穷奢极欲,天怒人怨。
《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人身处的社会背景不同,现实针对性不同。贾谊身处的西汉初年,类似于秦朝建朝后不久,贾谊提醒当朝统治者注意形势已变,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要及时调整治国策略,施行仁义政策;
而杜牧身处晚唐,唐敬宗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追求声色犬马之欲,因此杜牧将秦建阿房宫和秦朝灭亡之间搭建因果关系,以此劝诫唐敬宗。
同理,庄宗自幼好俳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得宠,为官作宦,鱼肉百姓,中饱私囊 。 《五代史·伶官传》详细记载了“伶官乱政”的许多史料。
欧阳修则借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人事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论的核心是“现实”——针对社会现实,为现实发声。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才能摆脱故纸堆上的似是而非、方枘(ruì)圆凿的争议,回归史论本意。
活动六 文言知识归纳:分别概括两篇文章的文言现象
(详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