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出示了购买物品找回钱的习题。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因为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也少,对人民币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补数的等价交换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生活上对人民币有接触,也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这点是学生学习好本节课的基础。生活经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将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对一些学生而言还有困难。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近一步的认识,是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习题 分两组比赛答题 复习旧知,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5样文具,依次出示单价。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出示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类似的题目。明确应付的钱、应找回的钱的意思。与之前的题目进行对应。 竞猜价格 一共多少钱 贵多少钱 便宜多少钱 列式解答。 应付:应该付给售货员的钱,就是花了的钱。 应找回:售货员巴多的钱找回来。 复习贵一些、贵得多、便宜一些、便宜的多。简单的竞猜的形势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复习提出数学问题,并且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贵、便宜。 检验学生是否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 是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的过程中理解词意。
小组活动: 请一位学生扮演明明,老师扮演售货员,根据题目模拟购物。 课件展示小组要完成的表格, 师生一起将问题中各数据填入表格,并简单进行说明。 明确小组内分工。开始小组合作模拟购物。 小组汇报与小组展示。 一位学生扮演明明,其它学生则一起参与复述重要信息。 回答表格中应填入的数据。 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将表格完成 小组成员展示表格,并进行说明解释。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应找回的理解。 先跟老师一起填一次表格,加深对表格结构的印象。 通过模拟购物,形象直观的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中的问题提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 和爸爸妈妈说说你的收获。 让爸爸妈妈带你到超市购物一次。 把学习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