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猎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 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这就是耒耜的原型。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四课
农业工具的变化
PART 01
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
1、制作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发展演变
(1)石器农具(非金属时代)
:质地坚硬耐用;工序较多,需专人完成
2、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单体生产工具)
3、新时期时代:打击基础上增加磨制(复合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斧(复合工具)
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
(2)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
人类发现铜并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③特点:青铜农具数量有限,非金属农具仍是使用主体。
商周时期,青铜器在相当长的时间都属于奢侈品,主要用作礼器、兵器,代表权力和秩序。
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①世界: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并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中国: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南北朝灌钢法
(1)生铁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
(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
(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
(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
灌钢法就是将生铁和熟铁一起加热,让先熔化的生铁液灌入疏松的熟铁的空隙中,使熟铁增加碳份变成钢材,生铁减少碳份变成钢材,同时使铁和渣分离的方法。
发明:北齐著名冶金家綦母怀文发明,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石、木
开始使用 铁制农具
铁农具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
出现了用钢
制作的农具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新石器晚期
春秋时期
材质:
工艺:
趋势:
石、木、骨头等—青铜—铁—钢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新石器时代
夏
1、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距今约1万年前,在原始农业时出现以石器为工具,把草木灰当肥料,靠天吃饭。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在新石器中期,锄耕产生,人类大量以石器为工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犁耕出现。
春秋: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牛耕初步推广;
汉代:逐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拓展:铁犁牛耕的发展
工作概述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西汉二牛抬杠:二牛三人
直辕犁:二牛一人
唐代曲辕犁:一牛一人
逐渐解放人力
唐代:江东出现曲辕犁,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原始社会末期
三国时期
唐代
春秋时期
宋代
陶器
(三)灌溉工具的变化
翻车(马钧)
桔槔
筒车
高转筒车
变化趋势: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农业开始出现由平原向山地推进的趋势,筒车根据丘陵山地农田灌溉而创设,根据溪水深浅设计筒轮,将溪涧低水翻上高岸。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马先生传》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
(四)畜牧业工具
圈养驯化工具
圈厩—饲养禽兽
弓箭、网—捕捉动物
马槽—喂马
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答案提示:
(1)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断发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使用,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等;
(3)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PART 02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添加标题
时期 工具 用途
约三万年前 骨针 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纺轮 纺线工具
汉朝 纺车 提花机 纺车纺纱
提花机织出精美花纹
元朝以后 纺织机 织布
(二)陶瓷工具的进步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添加标题
时期 工具 用途
最初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坯车 制坯
南朝 匣钵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损坏坯件
唐宋 支钉 防止粘连
知识拓展:从烧陶到制瓷
1、陶器
发明时期:新石器时代
发明:黑陶、白陶、彩陶
2、瓷器
(1)商代:原始瓷器——釉陶;
(2)东汉晚期:发明青瓷;
(3)南北朝时期:发明白瓷;
(4)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至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产生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5)宋朝: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6)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生产青花瓷和釉里红;
(7)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比较著名的有釉彩、五彩、粉彩和珐琅彩。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三)冶金工具的进步
水排
冶铁鼓风工具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土炉
锤
锉
熔化金属原料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坩锅
范坩锅
杜诗水排——水力鼓风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它由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制。这是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 。
劳作方式的发展
PART 03
(1)应用时代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3)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
(4)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集体劳作:
①中国战国时期: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1)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2)表现:
2、农业家庭式劳作
(1)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庄园经济
3、农业庄园式劳作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2)古代中国的庄园经济
①开始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②原因: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③特点: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家庭手工业:
①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农户的副业;
②产品供家庭消费或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2)作坊式手工业:
①以作坊为场所进行集中生产;
②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③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保密性强;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古代冶铁业作坊
古代造纸业作坊
4、手工业劳作方式的变化
(3)工场手工业
含义: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背景: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雇佣关系的表现:苏州的工匠分为“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并形成了劳动力市场。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形成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率比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与传统的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而言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4、手工业劳作方式的变化
经营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皇室、官府、贵族专用 一般不在市场流通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私营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 流通 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春秋战国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稳定了小农经济;
近代逐渐破产。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类型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手 工 业 家庭手工业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课堂小结
PART 04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具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封闭性——较少商贸交流
落后性——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脆弱性——天灾、战乱、苛政
知识拓展:小农经济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地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积极: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消极:①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使人们形成安土重迁思想,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是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
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
三国至隋代也就是唐代以前,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乌堡,乌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乌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
南方的情况有所不同。南方的土地大部分是移民拓殖而来,大地主封占山水,修营别业,招律农民开发,即“募招浮客,分耕其中”。在这种分种制下,主人向田客抑配,有时配给耕牛、种子,生产过程和收割分配时都由田主或知庄、典计等监督。此外,有时还有一定的劳役。在分种制下,田客不能“起移”,有的“随田细客”。
可见,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
——高德步、王:《世界经济史》
解读:①中国庄园式劳作方式出现于战乱及土地兼并的社会背景之下;
②庄园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内的劳动者对庄园主有依附关系,其生产也不具有自主性;
③庄园以宗族为核心,拥有私人武装。
补充:
田庄经济——田庄是一个包括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东汉末年的庄园经济不单纯是生产组织,也有军事组织的作用,都呈现出庄园武装化、堡垒化的趋势。
知识拓展:中国庄园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