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大生纱厂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在 时期(1840——1949)
由 人创办的,用 生产的工业。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
机器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历史解释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
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
②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推动
“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1853年-1926年),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1894年,考取状元。同年七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謇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轻工业)
3.“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原因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
外因
时期: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荣宗敬
荣德生
4.萧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原因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工业)
温故知新
阶段 时期 原因
产生
缓慢 发展
短暂的 春天
再度 受挫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
(1895年后)
一战期间
1914—1918
一战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洋务运动的促进
外因: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的刺激
内因: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带动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外: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内:1.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2.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
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萌芽和艰难发展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有何特点?
艰难曲折
总体比较落后;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总体上:
行业上:
地区上:
发展过程上:
过程艰难曲折
原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根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影响。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火车
詹天佑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人”字形路轨。有“中国铁路之父”。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剪辫、易服、劝禁缠足、废除跪拜礼、改称谓等。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思考:从缠足到放足,体现了什么观念变化?
三寸金莲
裹小脚
从缠足到放足
自由、平等、民主的新风尚
②劝禁缠足
③改礼节、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辛亥革命的推动。
⑤新式风俗:饮食、休闲娱乐、婚丧崇洋逐新
西餐
西式蛋糕
洋酒
文明结婚
集体婚礼
民
国
时
期
上
海
西
餐
厅
特点:
不平衡的。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总体呈现出发展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发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产生:
再度受挫: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短暂春天: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
特点:
比较落后
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分布不平衡
一战后
一战期间
甲午战争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A
随堂练习
3.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据此推知,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洋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C.提倡引进外资
D.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一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C
随堂练习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