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4 22:1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师说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韩昌黎集》等。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背景介绍
初步朗读,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理解文意
2.听读课文,学会断句。
3.熟读课文,思考:
韩愈写作此文的目的是?。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求学的人
今:有学问的人
判断句,“……者, ……也”
古:“‥‥‥的原因”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谁,疑问代词。
动词,跟随,追随。
其:那些,指示代词。
为:成为
解:理解。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介词,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知道,懂得。
也:语气助词,不译。
固:本来;
动词,学习。
夫:语气词;庸:副词,表疑问,岂,哪里。
年:年龄;
所以,因此。
不论,不分,动词。
所字结构,所存在的(地方)。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从师学习的风尚。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超出。
还,副词。
请教,动词。
古义: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大家
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以……为耻”。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动词,圣明。(愚同理)
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代词,他的。
连词,表顺承。
糊涂,形容词。
代词,代童子。
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读,通“逗”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
明智的。
代词,这些。
意动,以……为耻
类。
称,说。
连词,就。
代词,那个人(指学生)。
道德学问水平。
可羞愧。
地位高。
阿谀,奉承。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赶得上。
名作动,同等对待。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正反对比论证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今众人
古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愚益愚”
“圣益圣”
择师而教之
耻师
小 学
大 遗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
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固定的老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类,辈。
道德才能。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学问和技艺。
学习,研究。
像这样罢了。
文章内容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圣人无常师”的?
孔子的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的行: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研读课文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义:唐之前的文章,特指先秦文; 今义:与现代文相对的文言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普遍。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从。
赞许。
行:遵行。
赠送。
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是对李蟠不从流俗的肯定,并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有力批判士大夫们“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
师说
反面论证
古之学者必有师
纵比
自比
横比
古之众人
今之众人
论点
论证
缘起
爱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
士大夫之族
正面论证
孔子
三人行
激励后学:李蟠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1)概念明晰、论证严密。
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对“老师”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对比论证
通过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则不言自明。
(3)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