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5 16: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核心素养系列课件
学习目标
1. 继续训练默读速度,通过默读了解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 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并能通过分析其作用体会人物形象
特点。
学习过程
活动一 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内容,用不同的符号做标注。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
(2)用“( )”标出关于牧羊人的个人信息,用“ ”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或重要的句子或段落,用着重符号标出关键词。
(3)争取在8分钟之内读完。
要求:
学习过程
2.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再次默读课文,在文中搜集信息,制作牧羊人的人物简介卡片(自主设计格式、内容)。
3.
学习过程
活动二 理解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三十多年中,牧羊人和高原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学习过程
2. 探究:课文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环境,有何作用呢?
把三十多年前的高原与三十多年后的高原进行对比,突出这一变化都归功于牧羊人艰辛、执着的劳动和付出,凸显了牧羊人执着坚毅、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过程
质疑:这些笔墨写的是环境,并没有直接写牧羊人,为什么大家能够从中感受到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呢?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为了表现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直接刻画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品质、精神、情趣、志向,以实现作者的表现目的。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学习过程
示例1:
女演员开唱了,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落在地上,溅到空中,掉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变得鸦雀无声。
画线句是通过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女演员唱腔优美,演技高超。
分析:
学习过程
示例2:
上课铃响过五分钟了,王老师一向守时,今天怎么还没有来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突然,走廊响起了脚步声,同学们立刻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唰”一下子全都坐得端端正正,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门口……
画线句通过同学们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王老师的威严。
结论:本文中的环境描写也是侧面刻画牧羊人的形象。
分析:
学习过程
请你试着分析文中的三次环境描写分别从侧面写出了牧羊人形象的哪些特点。
第一次遇到牧羊人的时候,高原上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侧面表现了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第二次遇到牧羊人的时候,高原上萌发生机,树木成片,有了水流,草木开始复现,侧面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第三次遇到牧羊人的时候,高原上充满生机,人们的生活幸福、舒适,侧面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学习过程
探究:《植树的牧羊人》和《纪念白求恩》两篇文章在行文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学习过程
活动三 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课文写作思路
阿尔卑斯山地
荒芜
植树的牧羊人
初遇
再逢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种橡树(心存善念、不求回报)
植树的山地有了溪水
绿树成片、养蜜蜂
个人的体力与毅力
幸福他人
荒漠变绿洲、一片沃土
一万多人的幸福(精神崇高)
纪念白求恩
总(共产主义精神)
1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赞扬白求恩的专门利人精神

3.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的精益求精
4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逻辑顺序横向展开
《植树的牧羊人》:时间顺序纵向展开
学习过程
活动四 从全文来看,牧羊人身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学习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分头准备,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多又准。
要求:发言中须指明所找内容是不是描写,是哪种描写。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细节描写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的精心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如《秋天的怀念》中的细节描写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学习过程
史铁生暴怒无常,把家里的东西摔坏了,母亲不制止儿子,反而“悄悄地躲出去”,透过“悄悄地躲”的细节,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
从母亲“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我们可以读出母亲心疼儿子,有泪不在儿子面前流,怕刺激到儿子,增加儿子的痛苦。
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的细节可以读出母亲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关心儿子,再也无暇侍弄她的那些花了。
从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细节可以读出母亲心疼儿子,担心儿子寻短见。
学习过程
活动五 思考感悟
我们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里,与牧羊人的生活时代和生活环境都不同,那么牧羊人的形象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学习了课文之后,你有哪些触动呢?
学习过程
活动六 小练习
1.侧面描写:
(1)夏日的某一天,烈日当空,天气非常炎热,整个世界都被包裹在热浪中。
请你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把夏天的炎热描绘出来。
(2)邻居王奶奶待人非常热情,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她都主动帮助。
请你通过左邻右舍评价王奶奶的侧面描写来表现王奶奶的形象。
情境:
学习过程
2.细节描写:
请你结合现实生活经验,合理发挥想象,为下面的句子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使语言更加生动传神,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1)王敏每次听课都十分认真,非常专心。她从来不做小动作,也不和旁边的同学说话,把老师讲的都记住了。
(2)吃过晚饭,刚上五年级的翠翠问妈妈说:“妈妈,问您个问题,您的心愿是什么?”母亲回答说:“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您就说说看,这对我很重要。”翠翠接着说。
学习过程
活动七 完成核心任务
1. 确定要推荐的候选人。
2. 根据候选人的特点确定写作思路。
3.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他,如:留心观察(有关他的一切信息,言谈举止、衣着、习惯、居室布置等),采访(可采访本人,也可采访与他接触过的特别是熟识的人)等,搜集素材,为推荐做准备。
4. 列出推荐词的写作提纲。
5. 完成推荐词的写作。
学习过程
活动八 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老人真的老了,背一兜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长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多。”
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学习过程
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个八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
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也有人听见了老人还在念叨着:“儿子,在桥头,我等你回来啊!”
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学习过程
村里人将就着靠几个像练武术用的“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战战兢兢,危机四伏。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还有人慨叹:“没孩子传递香火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又一个春天如期而至,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学习过程
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
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此时,桥已经修好了。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来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事迹,便没有收一分钱的设计费。
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这一天,是清明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
学习过程
1. 选文叙写了有关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请分别简要概括,并说说老人和儿子身上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 文章第2段可否删掉?为什么?
3. 结合全文,说说第13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4.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5. 下面是这篇选文的题记,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我曾试着在某一朵花上找到自己的灵魂,有时觉得它来自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任何经历过这一场神圣洗礼的灵魂,会对生和死有新的理解,那是对生命真正的诠释。
学习过程
参考答案:
1. 故事:儿子勇救落水的孩子而牺牲;老人卖菜攒钱修断桥。性格特点:儿子舍已为人;老人善良、无私、勤劳、执着。
2. 不能删掉。本段通过侧面描写,借他人的描述和评价,介绍了老人年轻时当过兵、立过功的经历,使人物形象更显真实、厚重,为正面描写做了补充,也为下文老人无私奉献的行为做了铺垫。
3. 解开前文的悬念,揭示老人为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而走十几里山路卖菜的真相,突出老人不辞劳苦、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
4.(1)“等你,在桥头”是老人在儿子离开后常念叨的话,流露出老人对孩子无尽的思念;(2)“等你,在桥头”是学生们在桥头说的话,流露出作者对老人崇高品质的赞美之情。
5. 示例:人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朱树林勇救落水孩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老人不辞劳苦攒钱修桥,造福乡邻。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们的精神永驻人们心底。
结 束
核心素养系列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