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梁启超称赞他“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导
入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
导入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者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写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
愤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考一:
1.全诗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
2.本首诗的情感基调如何
初步感知
首
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思考二:诗人为何追忆“早岁”时光?
所“愤”
“愤”报国无门
思考三: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文天祥: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辛弃疾: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创制飞虎军,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道出了多少心酸与坎坷。
颔
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思考四:颔联描写了哪两个场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
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朝时宋国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思考五:请赏析“空”的妙处。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愤”
“愤”壮志难酬
“空自许”的“空”字,如万钧霹雳,足使铁石心肠下泪,千古英雄寒心!
在两次短暂的前线生活中,他积极协助爱国将领张浚和王炎,出谋划策,而且亲临战场,以“塞上长城”自许,积极从事抗金活动。然而南宋统治者不但不许他做“塞上长城”,而且一次又一次地以种种罪名把诗人从中央降到地方,从前线调到后方,最后赶回家乡山阴,不许他于预朝政。
所“愤”
“愤”年华空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长城万里知谁许,看镜空悲两鬓霜。”
——《休日留园中至暮乃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
尾
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思考六:本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所“愤”
“谁堪伯仲间” ,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愤”无人领军
尾
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诗人所“书”之事
“书”恢复中原之志。
“书”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之叹。
“书”敬仰诸葛之情。
全诗章法
首
联
思考七: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诗人究竟因何事而“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瓜洲渡 大散关
所“愤”之三:空自许 衰鬓 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小结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小结:
写作目的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思考八: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请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是南宋所有有志于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陆游到死都没有解开的情结,更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陆游的愤,正是根源于他对自己的国家深深的挚爱之情,他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延伸阅读
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琬)的爱情悲剧,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全词情感真挚,多用对比,节奏急促,声韵凄紧。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本诗与《燕歌行》都描写了战争场景,试比较二者用意有何不同?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