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词”的基础知识。了解“意象”的概念,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思考自己青春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词”的基础知识,了解意象的概念。
2.感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语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思考自己青春的价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作业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解决词中的字音。
3.诵读诗歌。
二、自学情况检测
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有问题及时改正。
三、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提示)
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词人的相关资料以及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
白居易: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孟子:《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四、诵读感知
学生自己诵读,齐读(纠正字音),示范朗读。
五、赏析上片内容
问题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通过诵读感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上片的内容。说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三个动词:上片写的是词人站(立)在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看到祖国山河的一片景色,由此而引发的感慨(怅、问)。
据此可以将上片分成三层。
明确第一层的内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交代了时间、地点、诗人的状态。
提示:“独立”是一种诗人的状态,心境孤独。
问题2:上片第二层主要写了哪些意象?
解释意象:表意的典型物象,主观之象,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是意境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找意象:山、江、林、舸、鹰、鱼
问题3:这些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学生讨论,找相关的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鱼翔;竞自由。
万山:使用数量词,写出了山之多。
红遍:“遍”即面积大,范围广,一个字用的准确。
层林尽染:“层”写出林的多和密,“染”字生动形象,想染过的一样,写出了颜色的鲜明和画面感。
漫江碧透:“漫”是满溢的江水,江水之多,“透”用来形容江水颜色青碧得彻底,十分恰当。
百舸争流:“百”又是一个数量词,“争”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面上众多船的状态。
鹰击长空:“击”是搏击的意思,鹰飞行的状态是十分有力量感的。
鱼翔浅底:“翔”本是飞鸟的状态,用在这里写出了鱼儿自由自在的样子。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相,拟人的手法,总结了万物自由活动的状态。
问题4:诗人看到的这些景物组合的方式?(诗人是如何观察这些景物的?)
学生讨论探究,可以找出一些方式,教师总结: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视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总结:这是一副壮美、广阔、苍茫,且有生命力的图画。
可追问:我们在诗人笔下读到的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草木摇落露为霜”,为何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这样生机勃勃,有生命力的场面?
学生思考:这与诗人的性格、气质、经历和理想有关。结合“意象”的概念理解,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情感。
问题5: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诗人又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生出了一种“失意、不畅快”的情绪,是站在橘子洲头,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联想到当前的国家局势,生出的一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提示鉴赏诗歌的方法:借景抒情。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复习上片的内容,导入下片的学习。
诵读下片
赏析下片
问题1:上阕末,诗人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答案显然就在下阕。那么诗人认为,下阕的哪些人是可以主宰沉浮的?
学生答:同学少年。
问题2:为什么是“同学少年”?
提示学生思考回答,可利用资料引导学生思考: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学生诵读《沁园春·雪》的节选可以知道,毛泽东人物主宰沉浮的人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人,而是“同学少年”,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教师提示小组合作,列成条目)。
原因如下:1.主宰沉浮的人要文武兼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不满足。
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封建君主,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已经过时。
3.今朝的风流人物“同学少年”是一群才华横溢、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新青年,他们有新思想,能够顺应新潮流,敢为天下先。
问题3:“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少年,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激流勇进,甘为中流砥柱
学生可互相讨论,填写红色部分。
情感赏析
通过赏析下片,提示学生在一首诗歌中诗人的感情可能会有所变化,学生可在这首词中寻找诗人情感变化的痕迹:
“独立”是一种独自、孤独的状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视野又开阔起来了。
“怅寥廓”诗人的心境又有了变化,不畅快。
“忆往昔”回到回忆中,之前的不畅快有了出口。
“粪土当年万户侯”情绪又上扬,变成了对官僚军阀的愤恨之情。
“浪遏飞舟”情绪到达顶点,是激流勇进,愿意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学生可通过朗读感受情感的起伏。
提示学生自己表现情感的起伏:
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太行春感
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