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

文档属性

名称 幼时记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2 14: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幼时记趣
沈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是:
朗读
品析
积累
创造
译读激趣
理读积趣
寻读品趣
想读创趣
(一)识记文学常识
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内容,识记重点内容
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出处:《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含感伤。
作者、作品简介
(二)译读激趣
1、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
①读准字音
②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注意语调语气(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2、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
①增——此法适用于文方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
②删——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
③调——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记号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④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⑤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三)理读积趣:
【学法指导】
所谓理读,就是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梳理、整理式阅读。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
a、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词)
b、文中的通假字
c、文中的成语
d、文中的省略句。如文中“群鹤舞空”一句应为“群鹤舞(于)空”
(四)寻读品趣:
①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②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学法指导】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③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五)想读创趣:
话童年,延趣意
①说说你的童年趣事。
②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要求:
①字音正确
②停顿正确
③能读出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
读准红色字的读音
稚( )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zhì
miǎo
jiàng


āo tū

páng
há ma
余 忆童稚( )时,能 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见 藐( )小微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 )作 群鹤舞空,心之 所向,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昂首 观之,项 为( )之强( )。又留蚊 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 冲烟 飞鸣,作 青云白鹤 观,果如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
/
/
/
zhì
miǎo

wèi
jiāng


/
/
/
/
/
/
/
/
/
/
/
/
于 土墙凹( )凸( )处,花台小草 丛杂处,常蹲 其身,使 与台齐,定目 细视。以 丛草为林,以 虫蚁为兽,以 土砾( )凸者 为丘,凹者 为壑( ),神游 其中,怡然 自得。
āo



/
/
/
/
/
/
/
/
/
/
一日,见 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 一癞哈蟆也。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 出神,不觉 呀然惊恐。神定,捉哈蟆,鞭 数十,驱之 别院。
/
/
/
/
/
/
/
解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
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
字上?(趣)“趣”是乐趣、情趣,“记趣”,将
乐趣、情趣记录下来; “幼时”:年幼的时候。
合起来可以理解成“记录年幼时的乐趣”。
诵读感知
文句翻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余:我 张:张开 张目:睁大眼睛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形容极细小的东西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藐:小 必:一定 察:观察
纹理:花纹
故:所以 物外之趣 :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拟:比 舞空,舞(于)空 省略句
之,助词 不译 则:那么 或:或者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为:介词 表原因 因为
之 :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强:同僵 僵 硬 通假字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素:白色的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省略句
其,蚊子
作……观:当……看
然,……的样子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 其:代词,自己的
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省略句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作……
其:代指想象的山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斗(于) 草间 之:代“二虫斗”
而:连词,表修饰 拔山:把山移开
盖:连词,原来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而,顺接连词 为所:表示被动,被……
方,正
恐,害怕
定,安定
鞭,鞭打,名词活用为动词
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一、同义词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同义词。
(1)见
(2)鸣
(3)白
(4)童
(5)小
察、观、视


稚、幼
藐、微
二、一词多义
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游其中(      )
神定,捉蛤蟆(       )
时候
时常,常常
看清
观察
想象
精神
以丛草为林( )
徐喷以烟( )
能张目对日(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
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太阳

因为
当做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昂首观之(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驱之别院( )
拔山倒树而来(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助词,的
助词,无实义
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到……去
代“蛤蟆”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便”“就”。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三、找出出自课文的成语,并解释。
1、明察秋毫:
2、庞然大物:
3、怡然自得:
       文中的意思是“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很精明,眼力很敏锐,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看得很清楚。如:在办案过程中,他明察秋毫,从未错判过一个案子。
指形体庞大的东西
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得其乐。
四、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1、省略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见二虫斗(于)草间
驱之(于)别院
徐喷(之)以烟
使(之)与台齐
2、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C.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 盖一/癞蛤蟆也。
D
看看谁最棒!
请选择你要做的题目。
鸦雀无声
搜索枯肠
记忆犹新
津津有味
明察秋毫
鸦雀无声
余忆童稚时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时有物外之趣
幼小 10分
张开 10分
眼力 10分
看清 10分
秋日鸟兽新长的羽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10分
小 10分
花纹 10分
经常 10分
所以, 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 20分
共计100分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返回
搜索枯肠
以丛草为林
以土砾凸者为邱
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观之正浓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蛤蟆也
二虫尽为所吞
方出神
把……当作……
同“丘”,土山
山沟
想象中游历
自己感到得意
程度深,指兴趣浓厚
搬开,移开
原来是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共计100分
返回
记忆犹新
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
私下,指自己
想象的景象
那么
或者
同“僵”,僵硬
白色
慢慢,缓缓
朝着,冲着
当作
喜悦的 样子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共计100分
返回
明察秋毫
观:1、昂首观之
2、作青云鹤观
察:1、明察秋毫
2、必细察其纹理
神:1、定神细视
2、神游其中
时:1、余忆童稚时
2、故时有物外之趣
为: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观:(看)
(景象、景观)
察:(看到、看清)
(观察)
神:(精神、注意力)
(想像力)
时:(时候)
(时常)
为:(因为)
(被)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红色字词。共计100分
返回
津津有味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共计100分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
百飞舞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当作青云白鹤看(观赏)。
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
想像在里面游乐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返回
1、课文写的“物外之趣”有哪几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作者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3、“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驱打蛤蟆
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
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品
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
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如:
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
于其中) 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
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
(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结合文章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文结构、内容、写
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
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
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
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
得的闲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
文中的合理性。 ③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
么地方?
童心: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童趣: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读全文
物外之趣
Ding wei
(1)课文总共记写了几件物外之趣?
(2)你最喜欢哪一件趣事,为什么?
思考:
沈复
幼时记趣
第二课时
余:
明察秋毫:
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

明,眼力;察,看清
察,观察;其,它的
故,所以;时,时常;之,的。
私,私下,自己;
所向,想象的景象
则,那么
检查复习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作青云白鹤观:
常蹲其身:
之,群鹤舞空
之,昂首观之;强,同僵,僵硬。
徐,慢慢地;以,用
作……观,当作……看
其,自己的
以丛草为林:
凸者为邱:
神游其中:
观之正浓:
盖一癞蛤蟆也:
以……为,把……当作
邱,同丘,土山
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之,二虫斗
盖,原来是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Ding wei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这些趣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交流讨论
鞭打蛤蟆
观蚊 鹤
神游山林
定位

返回
返回
朗读全文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品味语言
1、轻声的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的有趣的语句,和你认为写的非常好的语句,试作简要品析。
先和同学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2、文章读来趣味盎然,你觉得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 、 . ( )等写作技巧。
想像
以小写大
夸张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种体会到“童趣”,主要是什么原因?
2、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阅读 探究
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说一说。
交流平台
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说一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歌曲
你能拟出几条爱护草坪、爱护动物的标语吗?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1)眼力强 (2)好观察
(3)有兴趣 (4)善想象
(5)童心浓
你们说作者能获得如此的物外之趣,其原因是什么呢?
作业
⒈背诵课文,并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和成语。
⒉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⒊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