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五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五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5 12:01:56

文档简介

二〇二一年下学期期中检测卷
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人,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 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 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2. 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病态审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 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C.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D. 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3. 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B. 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 当下社会渐渐刮起“阴柔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一代不如一代!”
D. 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 材料二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据的角度进行阐述。
5. 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B 3. C
4. 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层次清晰;②主要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证明观点;③论据典型丰富,说服力强。
5. ①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不良文化侵蚀。②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③家庭审美教育要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④学校审美教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⑤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错,材料二第4段中说的是“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由此可知,作者之所以说“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它有“精神先兆”。
C.“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错,材料三第1段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这里将“书”偷换成“诗”。
D.“其”指代不明,根据材料三第2段可知,“其”应指“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是审美教育的功能,并非“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的结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材料二第1段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并非“宗教信仰”,更不能体现“审美代宗教”的主张,该选项属曲解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用“一代不如一代!”来形容从“五四”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到当下社会刮起“阴柔之风”的现状,以偏概全,夸大其词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思路看: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家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和青春风格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层次清晰。
从论证方法看: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举例论证“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举例论证“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举例论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
“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以古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作对比,论证“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引用梁启超的文句论证“五四”文学具有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可见,主要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证明观点。
结合“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等可知,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具体的事例,论据典型丰富,说服力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题答题范围要圈定在材料一、二、三中。
根据材料一中“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磨浮夸之风的新变种”“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可知要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首先要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不良文化侵蚀。
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可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
根据材料三第三自然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可以概括出,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宙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
根据材料三第三自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以概括出,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材料三第三自然段“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偷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出,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模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只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题中“睡”内涵丰富,指父亲在麦田里昼夜劳作,对这片土地眷恋深沉,也指父亲最后埋葬在这块土地里。
B. “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枝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这句对柳树的描写,既是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也是为引出下文关于麦田由来的交代。
C. 作者给在盐碱地开荒的父亲送午饭,“不知走了多远”,可能因当时年幼记忆模糊,但主要是借此突出父亲开荒之难与劳作之辛。
D. “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该处描写是为了表现烈日下劳动者的疲惫。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疲倦”修饰稻田,比拟修辞,土地供养了一季作物,肥力疲倦;可是 “疲倦”的劳作者却没有止息。
B. “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阳光本无味道,也无从撩拨,但浸透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契合父亲在烈日下盐碱地上劳作的景象。
C.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锈”“月”二字,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
D. 文章语言如画,画中有诗,娓娓道来,清新而不失典雅,朴质而饱含情愫;鲜活生动地勾勒出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父亲的形象。
8. “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请结合文章,分析“丰满凝重”的具体含义。
9. 作者缅怀已逝去的父亲,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麦田”,作者借“麦田”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丰满凝重”是作者对农谚的感受,也是对与农谚相关的父亲形象的感受。第一层含义:是指农谚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及时种麦的时令特点,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实践中智慧的体现,作者印象与体会深刻,记到了现在;第二层含义:这条农谚是父亲告诉作者的,凝注了父亲的劳动智慧,浓缩了父亲一生劳作的身影:种麦时节父亲“起埂、条垄、耧种”;“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丰满而凝重。
9. ①辛勤劳苦的父亲形象。父亲挥洒汗水把盐碱地、荒草滩耕耘成了肥沃麦田,父亲在这块麦田一年两作,昼夜不息,早出晚归,忙不得闲。②眷恋土地的父亲形象。在麦田劳作一生,麦田是父亲的追求与希望;父亲死后没有埋进祖坟,而是选择埋在麦田边,麦田是父亲的归宿。父亲,是生死不离、深爱脚下这片麦田的父亲。③智慧淳朴的父亲形象。父亲耕种麦田,深谙农事节气,依令而作;父亲用自己在麦田的劳动无声教导孩子:生命就如麦田,用心耕耘才有希望,才有收获。④作者借麦田塑造父亲形象,麦田是父亲的象征,父亲是几千年来,一代代在“麦田”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的缩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D项,“该处描写是为了表现烈日下劳动者的疲惫”分析错误。结合前后语境来看,作者将其比喻为木版画,“许久不动,睡着了一般”,一是因为观察距离较远,是隐约看见;二是为了表现盐碱地开垦的艰难,在一寸一寸地开垦,从而突出父亲的辛劳与坚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能力。
C项,“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分析错误,结合前后语境“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一句,可知这是作者含蓄形象地表现父亲在劳作中老去。选项分析脱离了原文语境。
故选C。
【8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生分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该句出现在文章的第四段。结合语段内容来看,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丰满凝重”是对农谚的印象,“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实践中智慧的体现,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及时种麦的时令特点,作者印象与体会深刻,记到了现在;从情感上分析,“丰满凝重是对告诉作者这句农谚的父亲的印象,从“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可知这句话凝注了父亲的劳动智慧,浓缩了父亲一生劳作的身影;从“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可得出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丰满而凝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回答该题,须要审清题干并抓住“麦田”“父亲形象”这两个关键点及二者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归纳答案。从“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模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可得出辛勤劳苦的父亲形象。从“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可得出眷恋土地的父亲形象。从“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可得出智慧淳朴的父亲形象。综合全文情感,可知麦田是父亲的象征,父亲是几千年来,一代代在“麦田”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的缩影,作者借麦田塑造父亲形象,。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
C.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人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 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 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 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14. 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14. ①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
②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
③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他。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中,“所知”是所字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的短语。“浚”为人名张浚,根据前文,他推荐了张孝祥。“思退”为人名,作主语,“不悦”为动词,作谓语,不能和后文的“孝祥”连用,因此要断开,故排除CD,“同心戮力”为成语,固定搭配,后文“以副以副陛下恢复之志”的意思是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故排除A。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A项,“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按照科举制度,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举人才可以参加,也就是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A项,“诗词必将名世”错,根据原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可知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根据第一段原文“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可知,高宗称赞他诗词美,是他考中进式的时候。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捕治”,逮捕处理;“籍”,没收;“明年”,第二年;“迄”,一直。
第二句得分点:“起”,被任用;“简易”简明易行;“济”,辅助治理;“以”,因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相关语句,再联系上下文及文本主题等理解情节的作用。题目是,“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根据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可知,汤思退并不喜欢汪澈,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是,张孝祥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所以,汪澈要弹劾张孝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样诗词、文笔都很美。”
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样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样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
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样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成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
张孝样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侄佐①
杜甫
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
嗣宗②诸子侄,早觉仲容③贤。
[注]①佐:杜甫的侄子杜佐,襄阳房殿中侍御史杜玮之子,官至大理正。②嗣宗: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③仲容:阮咸(字仲容),阮籍的侄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时间和诗人自己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侄子前来探望的欣慰。
B. 颔联写诗人听闻侄子描述茅屋之后,一心想去“竹林”中居住,表达向往之情。
C. 尾联巧用二阮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对侄子的期许,希望侄子能像阮咸一样有才德。
D. 这首诗没有选取宏大的社会事件,而是从生活小事入手,展现了亲人间的真情。
16. 简要赏析诗歌颈联中的“起”和“悬”。
【答案】15. C 16. (1)“起”写出了山中云霭蒸腾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山谷中云霭从无到有,逐渐满溢山谷的过程;“悬”写出了山间溪水从高处落下的情形,形象地描述了山间溪水的气势。(2)从动静角度看,“起”写出了动态美,“悬”是化动为静。(3)从空间角度看,“起”是自下而上,“悬”是自上而下。(4)“起”和“悬”写出了房屋及周边环境的美妙,表达了诗人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C.“写出了诗人对侄子的期许,希望侄子能像阮咸一样有才德”错误。用典意在表现诗人对侄子的认可和赞美,是说侄子已像阮咸一样有才德。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解答景物描写的炼字题从描写的内容、描写角度、表达效果及情感三方面鉴赏即可。
内容上,“满谷山云起”,山谷里慢慢的浮起云霭,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山中一片云霭蒸腾的景象;“起”字生动地描绘出山谷中云霭从无到有,逐渐满溢山谷的过程。“侵篱涧水悬”,山间溪水从高处落下,水流充沛,溅到了篱笆上。“悬”字形象地描述了山间溪水的气势。
描写角度上,从动静角度看,“起”,为动态描写,写出了动态美,“悬”本是描写静态的词,这里描述“涧水”,是化动为静。从空间角度看,“起”是自下而上,“悬”是自上而下。
表达效果及情感上,茅屋外群山环绕,云霭蒸腾,涧水奔流,环境清幽、美妙,表达了诗人因侄子到来的喜悦和对美好景象的的喜爱、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时代潮流涌起之时,青年勇于搏击浪涛的精神。
(2)《短歌行》中诗人以月喻人,并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问,表达了对于贤才的渴求。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到中流击水 ②. 浪遏飞舟 ③. 明明如月 ④. 何时可掇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遏”“掇”“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历史生命之悠长。后学通过回溯、诠释经典而( ),应对现实问题,( )让经典永葆活力。在解释史中逐渐丰满的经典,犹如一座不断被“翻新”而始终伫立于当下的古庙。无疑,《论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経重的地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最直接材料,蕴含着孔子与儒家的修己安人之道。汉儒誉之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数百年后的宋儒仍奉其为( )。《论语》拥有悠久的解释传统,汉代的孔安国、马融、郑玄等学者皆为其做过注解,此后历代均有重要注本,南宋朱熹著有《论语集注》,成为数百年间此后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但历代学者对这部经典的认识绝非千篇一律。这首先体现在,不同时代对《论语》中孔子形象的看法不同,孔子的形象历经( ),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陈出新 进而 鼻祖 演变
B. 革故鼎新 进而 圭臬 嬗变
C. 推陈出新 从而 圭臬 嬗变
D. 革故鼎新 从而 鼻祖 演变
19.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C.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
【答案】18. C 19. D
20. 修改为:南宋朱熹所著《论语集注》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书目。
或改为:南宋朱熹著有《论语集注》,这本书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书目。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语境为传承经典,应选用“推陈出新”。
进而: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前后句子是顺承关系,应选用“从而”。
圭臬:准则或法度。鼻祖:创始人。文中“其”指代《论语》,应选用“圭臬”。
嬗变:指蜕变,更替。演变:发展变化(指历时较久的)。和“历经”搭配应选用“嬗变”。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修辞说法的能力。
划线句子修辞为比喻,本体是经典,喻体是古庙。
A.比喻修辞,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B.比喻修辞,梅花洁白如玉。
C.比喻修辞,长江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D.借代、拟人修辞,“落红”是用颜色借代花,“更护花”是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句式杂糅,“著有”改为“所著”或在“成为”前加“这本书”。
(2)语序不当,“此后”放在“数百年间”前,
(3)搭配不当,把“必读”改为“必读书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______,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二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人体内细胞在各种原因的刺激下,有一部分细胞会发生突变导致肿瘤,免疫系统识别到这种突变细胞后就会设法清除,______,而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人体容易长肿瘤。三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______。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 请用三个动词概括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每词不超过2个字。
【答案】21. ①正常情况下 ②维持人体健康 ③恢复其原来功能(维持其生理平衡)
22. ①防御 ②监视 ③自稳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一句后的分号可知,此处应与后一句形成并列关系,再依据后文“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可知,此处是说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的功能。
第二处,根据后文“而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人体容易长肿瘤”可知,此处语句内容上应与后一句形成转折关系,前文“免疫系统识别到这种突变细胞后就会设法清除”,后面应该是说清除突变细胞后对人体的好处,例如维持人体健康。
第三处,首先总说“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可见第三种功能主要是保持稳定,所以“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这句之后应是说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保持这一功能,故应是为了恢复其原来功能(维持其生理平衡)一类意思。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是使用三个动词概括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根据“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可知,免疫系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清除体内已入侵外界病原体,使人体免于病毒等的攻击,这可以概括为防御功能。
根据“而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人体容易长肿瘤”可知,免疫系统具有监视功能
根据“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可知,免疫系统可以自我修补、自我调节,具有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5年,陈独秀在演讲中提出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毛泽东在报刊上读到后说:“应该加一条:强壮的而非虚弱的!”
以上材料给成长中的当代中国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以陈独秀和毛泽东论“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的标准”为素材命题,主要强调中国新青年应该具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强壮的而非虚弱的等七个方面。写作最好围绕“中国青年的标准”写到其中两方面以上,综合性论述。如青年应是自主、进步的,如此方可不落后于时代;青年应是进取、开放的,如此才能放眼天下,拥有格局;青年应是实利、科学的,只有脚踏实地,方能真正为国效力等。总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两三个内容融为一体,谈谈自己对中国青年标准的认知。
【立意】1.自主与进步是青年的标志。
2.脚踏实地,追求科技,才能真正为国效力。
3.青年应当放眼天下,积极进取。二〇二一年下学期期中检测卷
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人,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 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 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2. 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病态审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 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C.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D. 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3. 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B. 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 当下社会渐渐刮起“阴柔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一代不如一代!”
D. 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 材料二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据的角度进行阐述。
5. 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模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只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题中“睡”内涵丰富,指父亲在麦田里昼夜劳作,对这片土地眷恋深沉,也指父亲最后埋葬在这块土地里。
B. “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枝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这句对柳树的描写,既是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也是为引出下文关于麦田由来的交代。
C. 作者给在盐碱地开荒的父亲送午饭,“不知走了多远”,可能因当时年幼记忆模糊,但主要是借此突出父亲开荒之难与劳作之辛。
D. “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该处描写是为了表现烈日下劳动者的疲惫。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疲倦”修饰稻田,比拟修辞,土地供养了一季作物,肥力疲倦;可是 “疲倦”的劳作者却没有止息。
B. “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阳光本无味道,也无从撩拨,但浸透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契合父亲在烈日下盐碱地上劳作的景象。
C.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锈”“月”二字,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
D. 文章语言如画,画中有诗,娓娓道来,清新而不失典雅,朴质而饱含情愫;鲜活生动地勾勒出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父亲的形象。
8. “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请结合文章,分析“丰满凝重”的具体含义。
9. 作者缅怀已逝去父亲,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麦田”,作者借“麦田”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
C.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人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 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 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 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14. 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侄佐①
杜甫
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
嗣宗②诸子侄,早觉仲容③贤。
[注]①佐:杜甫的侄子杜佐,襄阳房殿中侍御史杜玮之子,官至大理正。②嗣宗: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③仲容:阮咸(字仲容),阮籍的侄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时间和诗人自己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侄子前来探望的欣慰。
B. 颔联写诗人听闻侄子描述的茅屋之后,一心想去“竹林”中居住,表达向往之情。
C. 尾联巧用二阮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对侄子的期许,希望侄子能像阮咸一样有才德。
D. 这首诗没有选取宏大的社会事件,而是从生活小事入手,展现了亲人间的真情。
16. 简要赏析诗歌颈联中的“起”和“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时代潮流涌起之时,青年勇于搏击浪涛的精神。
(2)《短歌行》中诗人以月喻人,并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问,表达了对于贤才的渴求。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历史生命之悠长。后学通过回溯、诠释经典而( ),应对现实问题,( )让经典永葆活力。在解释史中逐渐丰满的经典,犹如一座不断被“翻新”而始终伫立于当下的古庙。无疑,《论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経重的地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最直接材料,蕴含着孔子与儒家的修己安人之道。汉儒誉之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数百年后的宋儒仍奉其为( )。《论语》拥有悠久的解释传统,汉代的孔安国、马融、郑玄等学者皆为其做过注解,此后历代均有重要注本,南宋朱熹著有《论语集注》,成为数百年间此后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但历代学者对这部经典的认识绝非千篇一律。这首先体现在,不同时代对《论语》中孔子形象的看法不同,孔子的形象历经( ),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陈出新 进而 鼻祖 演变
B. 革故鼎新 进而 圭臬 嬗变
C. 推陈出新 从而 圭臬 嬗变
D. 革故鼎新 从而 鼻祖 演变
19.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C.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______,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二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人体内细胞在各种原因的刺激下,有一部分细胞会发生突变导致肿瘤,免疫系统识别到这种突变细胞后就会设法清除,______,而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人体容易长肿瘤。三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______。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 请用三个动词概括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每词不超过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5年,陈独秀在演讲中提出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毛泽东在报刊上读到后说:“应该加一条:强壮的而非虚弱的!”
以上材料给成长中的当代中国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