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第9课的内容,所属于第2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本课分为《新青年》的创办和“新世纪的曙光”两大标题来说明。《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正是以此为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文学的方式唤醒了一代青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
对教材的总体把握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中为什么把斗争 的矛头指向了“孔教”
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知识面较广,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比较活跃,开始从感性思维向理想思维转变,对一些历史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但对近代化中很多抽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及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讲 述 法
直 观 演 示 法
讨 论 法
活 动 体 验 法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学 习
探 究 学 习
提出问题,乡情导入
播放视频,探讨背景
问题2:你认为当时的社会现状是什么?
问题1:从视频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民主、共和
独裁、专制
自主学习,了解概况
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主 要 阵 地:《新青年》
代 表 人 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旗 帜:“民主”、“科学”
主 要 内 容:四提倡、四反对
积极互动,理解内容
无 量 金 钱 无 量 血
可 怜 购 得 假 共 和
积极互动,理解内容
“ 西洋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积极互动,理解内容
积极互动,理解内容
《希望》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胡适
从前有两个秀才到城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甲秀才说这姑娘长得漂亮,乙秀才说长得很丑,两人谁也无法说服谁。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积极互动,理解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积极互动,理解内容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庶民的胜利》
合作探究,分析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性质
历史意义
局限性
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日青年之誓言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概况
评价
民主、共和
独裁、专制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两面大旗
主要内容
后 期
性质
历史意义
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