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选择的最佳出行方式是( )A、乘马车 B、坐牛车 C、乘船 D、坐人力轿子
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绘的盛世景象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3、海关是现在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宋朝时相当于海关的机构是( )
A、瓦子 B、圈子 C、市舶司 D、勾栏
4、元朝民谣“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根本上反映的是( )
A、少数民族妇女会说汉语 B、汉族女子会弹奏少数民族胡琴
C、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现象 D、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学语言乐器
5、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6、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多样。今天的省,是从( )的行省承袭而来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 正在热播的《贞观之治》、《贞观长歌》等电视连续剧演绎了唐太宗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是①虚心纳谏 ②轻徭薄赋 ③统一文字 ④北击匈奴(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请你用情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说一说这一词句的特点( ) A、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B、感情真挚,清新自然C、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D、语言凝重,技巧高超
9、“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战国 B、汉朝 C、北宋 D、明朝
10、明太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与“秦焚书无疑”的是( )
A废丞相 B八股取士 C设锦衣卫 D废除行省
11、李小二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 A、《史记》 B、唐诗 C、宋词 D、四书五经
12、元杂剧兴起和发挥的原因是( )
A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B城市经济的繁荣C科学技术的发展D民族的大融合
13、下列哪项不属努尔哈赤与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 )
A、统一本民族各部落 B、建立民族政权 C、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D、先后统一中国
14、某剧组拍摄电视剧《乾隆皇帝》,不能出现的场景是( )A、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B、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C、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D、撒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15、“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依据是( )A设置台湾府 B《尼布楚条约》C、雅克萨之战 D、清朝的疆域图
16、祈愿法会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佛事活动之一。据媒体报道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于5月21日在北京雍和宫主持了为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举行的祈愿法会。清朝册封班禅封号的是( ) A、皇太极 B、顺治帝 C、康熙帝 D、乾隆帝
17、下列历史人物中最有可能吃到花生、玉米、马铃薯的是( )
A、李白 B、司马光 C、忽必烈 D、宋应星
18、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其反映的实质是( )
A、自给自足的封建小生产 B、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明朝的大商人很多 D、明代一些手工业部门规模很大
19、 在现在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 )
A、秦朝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20、梁山好汉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食客盈门的酒楼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D、好汉比武的擂台
21、 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蒙古族歌谣《吉祥三宝》优美动听。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 )A 春朝 B 西夏 C 元朝 D 清朝
22、历史上毕升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转轮排字
23、 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书,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清朝统治者认为他暗指“雍正无头”)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 大兴文字狱 B 焚书坑儒 C 提倡言论自由 D 独尊儒术
2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A.葡萄牙B.俄国 C.英国 D.荷兰
25 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重大事件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文成公主入藏 C 回族形成 D 设置驻藏大臣
26.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了1300多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芳同学收集的下列语句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有…(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②“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③“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④“风吹金榜入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诗描绘的史实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8.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B.突厥族 C.女真族 D.回纥族
29、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其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加强民族融和C有效的统治全国D实现国家的统一
30、《唐语林》记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文中的“上”指的是(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31、下列有关元朝民族融合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已没有区别③许多汉族人到边疆 ④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假如你是南宋时一位富有商人,你家来了一位贵客,你想自己用什么招待这位客人,使客人感到新鲜,又符合他的口味,且自己能负担得起()A冷饮 B羊肉 C鱼 D小吃
3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段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产生的直接因素是( )
A宋辽订立和议B辽对宋战争失败C北宋政局的稳定D北宋社会经济稳定
34、人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精通文史,多谋善断 B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勋贵旧族D她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的继续发展
35、与北宋、南宋同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 C、元 D、金
36、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行业是()A采矿业B纺织业C陶瓷业D冶铁业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期间,将中国的7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出口品类多为基本生活用品,而进口类多为奢侈品,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的载货物“堆积如山”谓之“宝船”…… 材料二:如右表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一归纳这一航海事件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2.(10分)古代社会,人口是衡量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约)
年份 649年 705年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 1900万 3714万 4141万 4531万 5291万 1690万 1576万
材料二 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均)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据材料一,说说从649~755年唐朝人口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说说从755~821年,唐朝的人口又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我国的什么 制度。这种制度最早创立于何时?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及措施。
(3)请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
4.苏州城里的机工有几千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港口,等待雇佣……他们一天没有活干,就得挨饿。他们是“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问题:(1)“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机工处在怎样的悲惨境况?
(2)机户与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这种生产关系属于什么性质?
(4)我国什么时候出现这种生产关系?出现这种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4.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 和 ,这句话是 说的。
(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2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 材料二:掣签所用金奔巴瓶
材料三:2008年3月14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起来的。”几十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看待达赖集团的这种分裂行为?你认为藏族地区今后继续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