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拉美式痛苦”的文化镜像,“永恒性孤独”的真实书写
教学目标
梳理选文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特点,鉴赏小说独特的叙述手法。
通过梳理马孔多的变化探究小说深刻的内涵。
理解题目的内涵。
5.了解作者,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探究《百年孤独》的主题。
2.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特点,鉴赏小说独特的叙述手法。
流程:选文分析(梳理情节、人物、孤独体现、手法及题目)——作者和魔幻现实主义——全文——中西对比阅读——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导入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孤独》。这两部作品穿越了350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前者刻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后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贡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它把读者引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相互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到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而且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甚至有人认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深刻得让人觉得害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百年孤独》。
选文分析
梳理情节
1.出现了那些人物?借助P88图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简单概括节选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⑴马孔多变了。⑵丽贝卡来了。⑶人们患上了失眠症,又转为失忆。
马孔多变成了繁华的城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忙于整治规划城镇的发展,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和次子奥雷里亚诺等人也都显得特别忙碌。乌尔苏拉的远房表妹丽贝卡被几位皮草商人带到马孔多,她是孤儿,来时还带来了她父母的骨殖;在改掉吃土的习惯后,丽贝卡成为布恩迪亚家的一员。丽贝卡患上了失眠症,这种病很快传染给了全家以及马孔多镇上的人们,而且患上失眠症之后还会导致失忆;马孔多镇上所有的人和事物又都患上了失忆症,奥雷里亚诺想出了办法,他给每一样东西都贴上详细标签来抵御失忆。
⑴马孔多出现了哪些变化?
①小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
②居民用金刚鹦鹉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品交换,对再次到来的吉卜赛人表示欢迎;
③放了报时的鸟,换了音乐钟;种植巴旦木代替金合欢
④小镇吸引来了落户的新居民;
⑤外来文明、新鲜事物中也出现了丑恶的东西,如吉卜赛人把原来的流动游艺会变成了大型赌场。
与外界的联系、交流让马孔多由原来的偏僻、冷落变得繁华、热闹起来,充满商业气息。
根据课文的开头部分,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它的变化前与变化后的不同样貌他原本是个僻静的小村落,因外来者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优越,昔日僻静的小村落,很快变成了繁华的市镇,有了手工作坊店铺,开辟了永久商道,其他民族的人纷至沓来,阿拉伯人来了,吉普赛人又来了,他们带来了大型赌场,人性中的贪婪欲望与堕落,就有可能被激发,而对此人们是兴高采烈的表示欢迎。
或许仅仅用土地肥美,位置优越等词语还不足以形容马孔多,我们不妨把视线投注到整部小说的开头部分:“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20户人家的村落,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的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变”之前的马孔多,芦苇盖成的屋子,组成原始村落,又如史前巨蛋,这就是所谓的“太初有道,开辟鸿蒙”的原始状态,明显带有《圣经》中《创世纪》的色彩。
“吉普赛人又来了”,“又”是一个频度副词,表明他们来的不止一次。
【原文】:每年三月前后,一家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会来到村边扎下帐篷,击鼓鸣笛,在喧闹欢腾中介绍新近的发明。最初他们带来了磁石。
三月里,吉卜赛人又来了。这次带来一架望远镜和一台足有鼓面大小的放大镜,展出时声称是阿姆斯特丹犹太人的最新发明。
于是那个吉卜赛人做出了足以显明其诚实的举动:收回放大镜,把那三枚多卜隆[插图]还给他,还留下一些葡萄牙人的地图和多种航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笔写了一份赫尔曼修士的研究成果提要给他,教他如何使用星盘、罗盘和六分仪。
巨人刚打开箱子,立刻冒出一股寒气。箱中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里面含有无数针芒,薄暮的光线在其间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茫然无措,但他知道孩子们在期待他马上给出解释,只好鼓起勇气咕哝了一句:“这是世上最大的钻石。”
“不是。”吉卜赛人纠正道,“是冰块。”
作为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这些东西可谓司空见惯,但是在原始社会马孔多人们的眼中,该是多么稀罕,它们象征历史进程中新的科技和文明,象征马孔多受到现代科学的一次次冲击。
课文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物件:从建村伊始就以声音欢快报时的群鸟,代之以家家户户各备一台音乐中,这些雕刻精美的木钟,是用金刚鹦鹉从阿拉伯人那里换来的,由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统一校准,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谐,一道响起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的同时奏响华尔兹。
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把时钟引进这个以鸟鸣报时的村落,以声音欢快报时的鸟鸣,被雕刻精美的时钟所取代,这个细节具有象征意义。原初的自然时间被打破了,原本丰富多彩多样化的与自然贴近的群鸟鸣叫报时法,被统一规整,分秒不差的机械时间所取代,现代化的机械工具时钟的到来,意味着原先的马孔多的时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的自然时间被取代了,时钟的进入,象征着现代意义上的时间开始了,标志着马孔多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发现,新的时间开始之后,马孔多空间上的封闭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原本空间的完整性必然被打破,并且再也回不去了,因为我们看到一个怪物来了。
【原文】:那一刻,市镇上的人都在一阵可怖的汽笛声和急促的喷气轰响中惊愕不已。之前几个星期,他们曾看见一队工人铺设枕木和铁轨,但没有人在意,都认为是吉ト赛人带着新花样归来,还是吹笛子打鼓那老一套,吹嘘耶路撒冷的天才们发明的鬼知道什么药水。人们从汽笛和喷气引发的骚乱中回过神来之后,都涌上街头,看见奥雷里亚诺 特里斯特正在火车头上向他们招手。他们目瞪口呆地望着用鲜花装扮的火车在晚点八个月后首次开到。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怀念。
这一场景是否让同学们想起了必修上册的《哦,香雪》这篇小说,对那列绿皮火车,台儿沟的香雪,凤娇们充满了期待,哪怕每天只是停留短暂的一分钟,但毕竟带来了外面文明现代生活的气息,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看看马尔克斯笔下,呼啸而来的黄色火车的到来,使得马孔多原先的空间的封闭性被彻底的打破了,火车以及快速撞不可遏制的呼啸而向着惊愕不已的马孔多人驶来。
此处火车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的野蛮入侵,在我们真实的历史进程中,从第1次工业革命,蒸汽火车投入使用,到1870年以后,电器时代的来临,大约要几百年的实践过程,但是这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被高度的浓缩了。再回想一下小说刚开始时的马孔多,还是一个只有20户人家的村落,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此刻出现的火车,将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怀念。美国人用它的殖民文化掠夺压榨他们的生活,蜂拥而来的外来者,把马孔多闹了个天翻地覆,他们借助上帝的力量改变雨水的状况,缩短了庄稼成熟的时期,迁移了河道,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科学上的奇迹,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文化上的偏见,他们带来了尊卑等级制和种族歧视,他们又在铁道的另一边,建立了一个市镇,整个街区都围上了很高的金属栅栏,活像一个硕大的电气化养鸡场。作者在描述中带着嘲弄和讽刺。
至此我们抓住了“变了样”这个关键词,勾连的课文和书开头的相关章节,对马孔多的今昔巨变,有了一定的认识,现代文明,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
⑵丽贝卡的怪癖如何理解?
特点:孤儿、受惊、体弱多病、饥饿……
孤独、无法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借吃土化解内心的焦灼、恐惧、孤寂
⑶面对失眠症,马孔多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2、13段)
明确:毫不在意——兴高采烈——开始警觉、采取措施——视为常态
⑷为何会失眠?又为何转为失忆?
①突然改变的生活,让原本平静的内心产生了喧嚣和骚动,在喧嚣的现实中沉浸太深,以至于无法分辨何为现实,于是失眠了。
②失眠抹杀了昼与夜的界限,记忆无法按下暂停键,于是选择用失忆来保护自我。失忆中的马孔多人眼神迷茫,无法感受到时间的分割,第二个白天和第一个白天没有区别,时光在流逝,却毫无意义。
③人是通过记忆来认知自我的,记忆的丧失,就无法对自我定位,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过去。
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百年孤独》
⑹课文最后对马孔多人患失眠症的描写有何寓意?
明确:布恩迪亚一家患上了失眠症,并且这种失眠症传遍了全镇。显然,这段描述不是小说中的随意插曲,其间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①作者通过描写马孔多人患上了失眠症,象征拉丁美洲的人民,由于无法摆脱封闭、孤独、与世隔绝的生活,正在逐步遗忘自己的历史,遗忘自己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这种挣扎焦虑、逐渐麻木和梦幻般的遗忘病症,就像马孔多的人忘记自己身边所有熟悉的东西一样。
②得了这种失眠症的人们会失去记忆,即健忘。人们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努力挣脱这种健忘命运,寓意是告诫拉丁美洲的人们要努力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摆脱孤独必须靠自救。要摆脱民族落后状况,只有靠自救,靠本民族主动地吸收外来的文明,而不是大开国门以外来文明的入侵来达到改良的目的。所以,如何抵制外来文明的入侵,如何在正确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时而不丧失自我,靠自己的力量繁荣本民族的经济,摆脱孤独走向文明,是《百年孤独》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③《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1967年出版,出版后在西方文坛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书中大量运用了这种象征的手法,将魔幻与现实混杂,让人们懂得历史在循环往复的历史长河中,从初生到毁灭是多么可悲。
分析人物形象
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寻梦者
事件:第1、2、12段:
①他规划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计,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让马孔多成为幸福的村庄。
②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并且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
③“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把儿子避免失眠的方法,推广到全镇。
特点:①有进取心、有魄力、做事执着。②有责任心。③热心接受新事物,善于改变旧事物。
形象:一个身材健壮、智慧过人、富于想象、敢于实践、极富号召力和超人的探索精神的男人。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身上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不懈探索的开拓精神。但由于他的思维超越了常人·对科学认知的极限,故而陷入无人理解的神秘之境,终生备受孤独的折磨。
2.乌尔苏拉——孤独的守望者
事件:1、2、4、6、7、9、12段
①布恩迪亚家的家庭主妇,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带来了马孔多的繁华。
②为孩子们的命运担忧。
③热心为丽贝卡治疗怪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④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了丽贝卡;热心为患了失眠症的人们熬制各种草药服用。
特点:①有主见,独立。②善良且有爱心,慈爱但坚持原则。③顽强,清醒。
形象: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相关问题:乌尔苏拉在家族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 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核心人物,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灵魂。不管她的丈夫和儿子做出怎样的事,她都能保持清醒并维持这个家。她深爱着每个孩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给丽贝卡治疗怪癖,熬各种草药给大家治疗失眠症,都展现出她的无所不能。她是坚强的、勤劳的,她在丈夫沉迷于各种发明当中时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她靠着卖糖果小动物的生意,使整个家的生活逐渐明朗起来。她是一个勤俭能干、善良宽厚的拉丁美洲劳动妇女形象。她是马孔多的创建者之一,也是马孔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维护者。乌尔苏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3.奥雷里亚诺
事件:①热心于金银器工艺,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
②能预见丽贝卡将要到来;
③想出了抵御失忆的“标签”方法。
当父亲忙于整治市镇,母亲一心扩展家业,无暇顾及他时,奥雷里亚诺“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整天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全神贯注地研究金银器工艺实验。心理上的压抑、孤独,恢复了的执着,加上能够预知未来的天赋,造就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了他的人生之路。奥雷里亚诺一生都在为虚荣心、自尊心、荣誉感而不停战斗,他忍受着权力的孤独,失去了爱的能力,最后只能在反复制作小金鱼中排遣孤独。
丽贝卡
事件: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
她是一个不期而至的小女孩。她带着父母的骨殖来到布恩迪亚家里,孤僻、美丽的外表下包裹着充满欲望的内心。她带来差点让整个村子覆灭的失眠症,她在内心充满渴望与孤独时疯狂地吃着土。她像乌尔苏拉一样倔强、坚强,能够把苦难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气。
喜欢吃土的原因:丽贝卡是个孤儿,几乎没有得到过爱怜,相反,饥饿和伤害却是如影随形。在灰暗的岁月里,无边的苦难让幼小的心灵无处可安,心中充满恐惧和孤独。虽然土并不好吃,但却可以让她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让她能抵御片刻心灵的恐惧。所以,吃土也成为丽贝卡发泄情绪和隐藏不安的一种方式。
5.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
不讲西班牙语(外来语),只讲本地方言
6.比西塔西翁和卡塔乌雷
印第安姐弟。由于疫病背井离乡,抛下了尊贵身份。失眠症暴发以后,弟弟失去了踪影,姐姐留下来认定了宿命,且解释失眠症会导致不可逆转地恶化到“遗忘”。
吉卜赛人
事件:他们每一次带来的新鲜玩意儿,如磁铁、望远镜、冰块等,都深深地吸引着还处于原始、停滞的自然形态中的马孔多人,尤其令富于幻想和进取心的布恩迪亚着迷。
作用:作为外来科学与文明的使者而出现的。
8.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聪明,有能力;能预知未来,相信神秘的力量;喜欢独处,无法(不愿、不能)跟他人交流
处境无同伴,心灵无依靠。
观看视频17分钟了解全文
题目含义和魔幻现实主义
1.探讨《百年孤独》之“百年”的含义
书中七代人名字的多次重复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那么作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从马孔多创始人何塞 阿尔卡迪奥 布恩迪亚和他的次子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开始,家族男性的名基本都是“何塞 阿尔卡迪奥”和“奥雷里亚诺”这两个名字的各种组合。据统计,全书中叫何塞 阿尔卡迪奥的有5人;叫奥雷里亚诺的有22人。书中七代人名字的多次重复一定是作者有字意为之。与中国人传统中给孩子起名字要避长辈名讳相反,拉丁美洲的习俗是用家族中长辈的名字来给新生儿命名,以示尊重和纪念。作者有意识地将名字重复意味着强调和突出:这个家族的某种性格特质在代代被重复的名字中凸显出来了。
引用乌尔苏拉所说的:她从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了在她看来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 阿尔卡迪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结合课文,归纳创始人何塞 阿尔卡迪奥 布恩迪亚的性格特点,归纳第二代中的长子何塞 阿尔卡迪奥、第二代中的次子奥雷里亚诺的性格特点。
创始人何塞 阿尔卡迪奥 布恩迪亚是一个富有创造力、进取心和冒险钻研精神的人。年轻时,他带领村民寻找新的家园,又以非凡的智慧和开拓的勇气,创建、管理马孔多,深受村民的尊重。但布恩迪亚是一个现实派和浪漫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既有创造性的、切实际的一面,像所有实干家一样勤劳、智慧;也有耽于幻想、不切实际的一面,有许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不顾一切的执拗。第二代中的长子何塞 阿尔卡迪奥,在课文里没有出场,我们仅能从书下注释1中的“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迪奥”还有第一段中“但他并没有出现,吉卜赛人也没有带蛇人来”中的零星语句推断出长子冲动莽撞。课文中和第二代阿玛兰达一起长大的阿尔卡迪奥是这个家族的第三代,就是这位离家出走者的私生子。我们从课文中的“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完全凭自己的探索掌握了金银器工艺。青春期的他失去了甜美的童音,变得沉默寡言,但却恢复了呱呱坠地时流露出的执着眼神。他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看出来第二代中的次子稳重、沉着、有理性,是谦谦君子,头脑清醒,也善于思考,是成大事的人。他还有神奇的预言本领,课文中是他预言了外来者孤儿丽贝卡的到来。当马孔多饱受失忆症折磨,还是他聪明地想出了贴标签并做解释的办法。
再度关注家族七代人的图谱:奥雷里亚诺一众与阿尔卡迪奥一众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奥雷里亚诺们与阿尔卡迪奥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但是这两种个性在第一代领导人,也就是家族的创始人布恩迪亚那里是同时并存的。而在创始人的子孙身上却分裂了,成为对立的成分,表现为本能、冲动、欲望和理智、克制、深思熟虑两种特质,不会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呈现。布恩迪亚家族里的子孙一代代相似的性格特征和相似的性格命运不断被强化、重复,印证,让读者有命运的轮回之感。
《百年孤独》如此刻意地重复人物的名字和性格,是在淡化人物个性的同时,突出家族、集体的气质。每一个人物都受过去力量和家族血统的支配,所具备的也是先辈同名的人所建立的行为和性格模式。百年间马孔多也由当初创建、到兴盛、衰败和灭亡,这样一个大家族的由兴盛走向衰落,子孙后代也“一代不如一代”。
有记者在采访时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书名的?作者马尔克斯回答:“几乎是在写最后一页时想到的。到那时为止,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本书。我早就放弃《家》这个书名了。做出那个决定时,我做了一些计算,发现不止孤独了一百年,但把这本书叫作《一百四十三年的孤独》,听起来就不对头。于是,我弄成个整数。结果证明这是个明智的决定。”《百年孤独》一书是在1976年被接纳和出版的,然后译成英文,1970在美国出版时,就变得举世闻名了。
小结:加西亚·马尔克斯花了18年的时间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并且在篇名上煞费了一番苦心。“百年”是什么意思?作家说,那是为了表示年代的久长,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
2.探讨《百年孤独》之“孤独”的含义
聚焦出布恩迪亚家族前三代人探宄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丽贝卡,每个人的孤独的表现形式和孤独的原因,每个人有每个人难以言说的孤独。完成表格。(见下表)
人物 表现形式 孤独原因
何塞 阿尔卡迪奥 布恩迪亚 忙于整治市镇 天才的孤独、思维超越了常人的极限
乌尔苏拉 忙碌、一心扩展家业 苦心支撑、不被支持和理解
奥雷里亚诺 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 父母各忙各的,对子女爱的疏忽
阿玛兰达 阿尔卡迪奥 拒绝学习西班牙语,只说土语 父母各忙各的,对子女爱的疏忽
丽贝卡 食土、吮手指、惊恐不安 父母早逝,流浪漂泊,爱的缺乏
阿卡迪奥本来是一个勤奋能干、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他指挥播种、指导畜牧、奉劝育子、安排全村房子布局、引导家家户户养鸟,使马贡多成了最有秩序、最勤劳、最幸福的村子。然而,随着吉卜赛人的到来,随着外界文明的侵人,他的生活失去了往日的平衡。他变得像“中了某种妖术” 痴迷于磁铁热、天文计算、炼金梦以及渴望认识世界奇迹,刚慢自用、盲目蛮干、结果是一次次的上当受骗,一次次的失败而回。他的精神世界与马贡多的狭隘现实格格不人,因而只能是一个“孤独的寻梦者”。
乌尔苏拉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是母亲的化身,是勤劳善良的代表。她和丈夫一起创建了马贡多村落,并且终日操劳、勤俭持家、意志坚强、任劳任怨,维护着马贡多的理性秩序。当阿卡迪奥准备实施颠覆家族的搬迁计划时,她柔中有刚,用“假如一定要我死了你们才肯留下,那我就去死”守护了布恩地亚家族的一方圣地。但是,在马贡多的现实世界中 她无法与人分享智慧,只能独自寂寞,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归纳:所有的孤独都源于心灵的封闭、固守,不交流,导致爱的缺失和灵魂的极度痛苦。
小结:“孤独”又作何解释?作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有了这样的提示,读者可以从作品中寻找到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所说的:“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小说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初步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欧美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拉丁美洲,60年代以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以“印第安人的灵魂”自命,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拉丁美洲的“神奇的现实”融为一炉,同时他们又受到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很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其基本题材都来自现实生活,但被作家改变了本来面目而披上一层神秘色彩;同时,作家又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但他们在小说中变现实为魔幻却不失其真。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深刻寓意,非凡的艺术造诣,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使它做到了高雅和大众化的奇妙结合。
代表作家作品: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胡安·鲁尔弗《佩德罗·帕拉莫》、古巴的阿莱霍 卡彭铁尔《人间王国》、危地马拉的米格尔 安赫尔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1925年 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在一部当年出版的论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代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首先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
1.在家族图谱中,找出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的位置。整部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从他开始的。
赏析小说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句子里时间的复杂性,叙事者选择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既能指向未来,又能回溯过去,一下就把时间的三个维度都包容在小说的第一句话中。
在《巴黎评论》一书中作者称“有时这第一句话比写全书还要费时间”“因为第一句话有可能成为全书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全书的风格和结构,甚至它的长短”。小说第一句话和第一段的确立,往往决定了小说的成败。把哪一个时间选定为现在,由此开始展开叙述,这是小说家需要反复思量的问题。作者马尔克斯的这一句话已不仅仅是展开小说的一个初始的情节,而且容纳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个维度,展示了小说叙事的时空性。开篇就让我们体会到它的时间的复杂性。叙事者选择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既能指向未来,又能回溯过去,一下子就把时间的三个维度都包容在小说的第一句话中。也只有这样一个开头,才能显示出小说中写的马孔多小镇以及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沧桑感,选定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然后开始叙述过去,与此同时也开始叙述未来。这是一种“既可以顾后,又能瞻前的循环往返的叙事形式”,面对行刑队,死亡来临的时刻,奥雷里亚诺回顾自己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事件,虽然时隔多年、历时久远,但清晰如昨。有学者把它称为:预叙性叙事,预言性地将人物未来的命运交代了。寻找并梳理课文中这样三种时态大幅度的句子。如“文中,”那时……那些年间……多年以后……直到去世,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元素—三种时态大幅度跳跃的表达方式。
分析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充满自信的讲故事人。作者用老祖母说故事的调子,以无所畏惧、不动声色的方式讲故事。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元素一叙述方式的魔幻。
以丽贝卡到来的情节为例,分析同一个句子中的语意转折、变化,所造成的的魔幻效果。“信中提到的名字和末尾的签名都清晰可辨,然而何塞 阿尔卡迪奥 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都不记得有这些亲戚,也从不认识叫这个名字的写信人,更不用提还是在遥远的马纳乌雷。从女孩那里也无法获得更多信息。”从“却”“然而”“也”“更”“也”这些词语中产生到扑朔迷离之感:那封来信是如此的真诚,丽贝卡父母的名字和写信人的署名如此清晰,但布恩迪亚夫妇却不记得丽贝卡父母与自己的亲戚关系,所谓的亲戚关系就变得很可疑。以上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元素—语意前后的多次转折、变化,使得事实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亦真亦幻。
以丽贝卡带来的父母骨殖袋作响(内心感受夸大)、丽贝卡瑰丽的梦境(梦色彩斑斓,还能自由出入他人梦境)为例,以荒诞手法表现,来分析魔幻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元素一生与死界限的打通;梦境与现实的打通、交融;真实与虚幻的模糊。
结论与小结
引入秘鲁作家略萨对《百年孤独》的评价——一部完全小说。进一步得出结论:《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魔幻色彩的经历,同时展现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的兴盛、发展及至消亡的历史。个人的命运和孤独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代表了一部民族史。这个民族的孤独主要体现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无所适从的精神境况,即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却成了陌生人。
小结:通过梳理家族图谱、探寻小说主要人物的孤独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初步感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马尔克斯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借助具有神奇或魔幻色彩的事物、现象或观念,运用夸张、荒诞等技巧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方法,使得小说充满“荒诞离奇”之感却又隐含历史现实之真。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使得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现象在全球引起轰动,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莫言、余华、格非等,课后我们可以关注相关资料。
综合探究
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观点一:马孔多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观点二: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而这些吉卜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观点三: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长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而其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叫阿尔卡蒂奥。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如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观点四:生活方式是“孤独”的。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各自忙碌;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沉默寡言,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
观点五:精神上是“孤独”的,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
(五)分析手法
1.分析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明确:如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是魔幻化的;如奥雷里亚诺沉溺于金银艺实验、能预言,又如丽贝卡的怪癖及失眠症和失忆症的蔓延等,既有现实的影子,也有魔幻虚构的成分。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营造了许多神秘气氛,增添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地域色彩。
马尔克斯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和“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小说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失忆现象”的现实原型之一就是哥伦比亚香蕉园工人罢工及镇压罢工大屠杀,政府有意掩盖具体死亡人数,回避历史,使群众“遗忘”“失忆”。
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众人失眠后消磨精力、为每样东西贴标签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
③魔幻的事物和现实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失眠症”所带来的失忆现象,象征拉丁美洲人民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逐渐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3.小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布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阿拉伯人沿商道进入马孔多,意味着文明对此地的冲击。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马孔多居民遗忘了事物,遗忘了生活,也遗忘了历史,变得麻木不仁。
注:马尔克斯曾表示“布恩迪亚家族是拉美历史的翻版”。从1830年到19世纪末,哥伦比亚自由派和保守派纷争不断,爆发了十几次内战,使得数十万人丧生于战争中,各国相继独立,同时外来文化入侵拉美,跨国公司的入驻,使得原本平静的土地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倾销产品的地方。殖民者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结构,而且冲击了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让当地形成了一种既文明又落后,既传统又现代的场景,使得拉美人民在逐渐地在这种现代文明的潮流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文化的孤独。内部的动乱和外部的侵略使拉丁美洲人民在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社会里陷入了恐惧与孤独。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拉美人民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远离孤独,才能从落后和封闭中摆脱出来,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对于整体人类而言也要团结友好,相互理解,才能打破孤独的困境。作者以全人类的视角思考人类共同的命运与孤独,并且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
作者
作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小说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马尔克斯中途辍学,不久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和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从事过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82年,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以他为代表人物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给中国作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它:“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
2.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恶时辰》等,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作者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等,短篇小说《蓝宝石般的眼睛》《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电影文学剧本《绑架》等。
3.评价
欧文 肖:他是个强有力的作家,有着丰富的想象。他继承了欧洲政治小说的伟大专统,其结果是历史剧与个人戏剧合二为一。
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这部小说整合并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莫言:加西亚·马尔克斯是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他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充满同情地鸟瞰纷纷攘攘的人类世界。
苏童:我对《百年孤独》有非常真实的、崇敬的感觉。这样的作品会不停地卖,一代一代的人都会读,是畅销书。我没有办法预测它如果被重新出版的话是否会轰动,当年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
瑞典文学院在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评语中说,作者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像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道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
4.资料
资料一:作者的生活环境
加西亚 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1928年,也就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迁。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独、萧条的地方。
加西亚 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1928年,也就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迁。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独、萧条的地方。
他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马尔克斯 伊瓜兰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党人。经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
资料二:《拉丁美洲的孤独》
我斗胆认为,是拉丁美洲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的表现形式,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极大关注。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我这个四处漂泊、思乡心切的哥伦比亚人只是蒙幸运女神的眷顾。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拉丁美洲不情愿,也没有理由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此外也不会去幻想西方国家能打心眼儿里支持我们独立、独特的发展计划。历史上众多的战乱与伤痛,源于世世代代的不公和无休止的苦难,而非千里之外的诡计阴谋。瞧,我们有多孤独!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命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
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最后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
《百年孤独》涵盖了全部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这是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时代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整本书阅读
1.小说开篇名句“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小说的开头,是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是隐匿在“现在”的。在我们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这个开场白真可以算得上精巧神奇了,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随后,马尔克斯用他那冷静沉着的笔调为我们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画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们慢慢感受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
2.结合对整部作品的阅读,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学习: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活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像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在《百年孤独》这个由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构成的象征框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深刻意蕴呢?
明确:⑴深刻的真实性与现实性
①文明程度的低下。乱论关系的存在,百年如旧,体现着婚姻观念上的蒙昧,那猪尾巴的轮回出现便是最好的说明。
②政治上的麻木不仁。
③经济上的贫困落后。
④思想观念上的保守陈腐。
⑵象征性
3.小说以“马孔多”被飓风卷走而结束,但是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里作者却说“那些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也终于永远地享有了在大地上重生的机会”。那么作者是愿意马孔多留下来,还是希望它永远消失?
中西对比阅读
“文学是人学”,统摄人生的思维共性使得中西方小说有着共同的话题,诸如爱情、死亡、战争等。然而,地理环境、社会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人情等方面的差异,又影响着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技巧。中西方小说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了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共同的思想话题以及文化艺术差异,有助于读者了解作品,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话题:1.《百年孤独》与《活着》的“孤独”
讨论方向:民族与个人的孤独、孤独的表现、孤独产生的原因、孤独造成的后果、孤独的概念阐释。
2.“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中国有着无数的马尔克斯的崇敬者 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影响了无数作家的写作。前些年 《百年孤独》的开篇竟成为许多中国作家竞相仿效的小说开头。(著名作家格非)就说川剧吧 它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点:一是擅长演鬼戏 二是擅长变脸。连写川剧的高手魏明伦 也让我们美称作鬼才。魏明伦不仅能让川剧演潘金莲 更能演洋玩意“图兰朵” 那更是川剧具有魔幻性的真实性证明了!
阿来的《尘埃落定》这部小说的不寻常处,据说就在于表现了一种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历史的、现实的、真实的、虚幻的在这部小说里统统分不清楚而是交融在一起仿佛水和盐 好像四川人吃的麻辣火锅 什么是什么 乱炖一气 统统分不清了 只消你带一副善消化的糊涂的胃 吃下去走人。据说,阿来所生活所描绘的那个川西地区,人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存在中。许多外界认为虚幻的 那里的人们可是看作真实的。他们认为那虚幻的东西就是真的 绝不是假的;假的是你的眼睛、你的思想。
影响
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莫言《红高粱》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会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拓展阅读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他们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
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的缘故。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的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
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得多么像埃斯特温。”
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一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地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
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
“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
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一个女人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
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
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
(选自《意林》,有删改)
漂亮的溺水者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4分)
解析:此题是人物形象分析题,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结合题目、主旨进行分析即可。如题目中的“最漂亮”,文中的句子“他是那么漂亮”“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文章的结尾村子的改变正是这个人带来的,“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暗指“文明”“光明”“幸福”,综合这些整理答案,分条列举。
答案:①外形上高大、健美,具有女人想象不到的男性阳刚之美;②他带给人们文明、觉醒和希望,是幸福的使者。
2.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埃斯特温”的美?试举例分析。(6分)
解析:文中对“埃斯特温”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来写,大多是侧面描写,结合文中重点句子分析,分条列举即可。
答案:侧面描写。①女人们的表情:当她们把那来自深海的溺水者的全身擦洗干净后,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这是她们从没见过的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男性美的人,甚至在想象中都没见过。②女人们的心理:她们的内心产生了微妙变化,都觉得她们的男人是世界上最污秽、最没有本事的人。她们开始为这不幸的人,也为自己难过、抽泣,甚至齐声说:他是我们的。③人们的举动:人们为他举行了所能想象到的最隆重的葬礼。④死后的影响:埃斯特温的村子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
作业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神灵孤独,因为它充实自立;野兽孤独,因为它桀骜不驯;而哲学家既充实自立又桀骜不驯。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孤独”的,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马尔克斯的孤独”,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作文。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百年孤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