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南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5 14: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洮南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的本质是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
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2.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B.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君主专制的需要
3.1731年,英国政府实行税制改革,引起非议,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更换了政府官员,恢复了议会多数,渡过危机。对此,多年未能进入政府的卡特赖特感慨而言:“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 B.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
C.代议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D.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4.从政权的组织结构来说,“三三制”原则规定了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人士在这个政权组织中的人数各占三分之一。这样,在边区各级参议会和政府的选举中,许多其他党派人士、开明绅士、工商界人士、知识分子及社会名流均有机会当选,参与政权管理。这一原则
A.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胜利
C.表明边区政府属于工农民主政权 D.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型
5.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C.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7.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 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 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8.唐朝,朝廷仍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至宋朝淳化年间,“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杂类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这一变化
A.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完善了科举考试程序
9.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英国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这说明了
A.存在政党分赃现象 B.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C.英国民主政治的深入 D.关注官员道德品质
10.《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
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 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
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 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
11.在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关于人的权利和行为能力、债和物的部分,均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在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中,从法律基本概念、法律术语到债、物的法律关系,有很多地方是借鉴和沿袭了罗马法的内容。不仅仅是欧洲国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这说明罗马法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对大陆法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C.私法原则成为后世立法基础 D.推动了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
12.贞观四年,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突厥降户;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职位可以世袭。唐太宗这一做法
A.维系了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C.沿用了郡县制的管理方式 D.确保了与突厥的永久和平
13.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些史实反映了中国古代
A.对外交往以欧洲国家为主要对象 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14.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15.1969年,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元帅受毛泽东主席之托,分析讨论当时的国际形势。陈毅巧妙借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提交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的报告。陈毅等人对“目前局势”的首要战略性建议可能是
A.要积极改善中美关系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D.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
16.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代虽大大下降,但人头税依然很重。后来曹魏按田亩征田租,西晋按户等征户调,北魏到唐前朝在均田制下按丁夫征租调,到唐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
A.以稳定社会秩序为首要目的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C.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D.使赋税负担渐趋公平
17.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说明
A.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B.远东国际关系日益趋向平等
C.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D.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18. 1300年--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19.1913—1921 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20.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
21.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现象。这反映了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22.有研究显示,南阳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对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及河伯的祭拜以及对引领万物复苏的春神的崇拜等。据此可知,汉代
A.借助神灵发展农业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D.以农为本意识增强
2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24.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民主代议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25.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B.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D.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26.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的过程中,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一改变
A.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B.使商业组织成为市场管理主体
C.表明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弱化 D.体现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
27.明清时期,江苏许多地方的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种植水稻的农民越来越少。当地人的口粮基本依靠商贩从外地购买面来。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面临粮食危机 B.雇佣劳动关系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8.16-17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又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据此可知,当时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
A.专制王权不断发展 B.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
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地中海沿岸经济较繁荣
29.19世纪70年代以后,因出口的需要,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得以扩展;国际市场对花生的需求,则促使90年代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增加,清末山东花生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这反映出
A.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传统农业仍有抵制能力
C.外商逐渐占据中国市场 D.中国逐渐卷人世界市场
30.1987年美国贸易代表在关贸总协定的会议上指出,日本通过财政补贴和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方式维持着国内大米高价,从而刺激本来不具竞争优势的大米产业。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实行粮食自由贸易,取消对外国农产品进口的限制。这反映了
A.美国和日本之间贸易竞争和摩擦较为激烈
B.美国对外推行霸权外交
C.美国为维护世界贸易公平自由而抨击日本
D.日本农业水平较为落后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圈地运动早在15世纪就已经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做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粮食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项政策在当时发挥的作用。(8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官·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4分)
洮南一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1.选择题
1-5 ADCAB 6-10 CDBCA 11-15 BACCA
16-20 ACDAC 21-25 ADDDD 26-30 ADCDA
31.【答案】(1)做法: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6分)
(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新航路开辟后,引进改良农作物品种;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6分)
(3)背景:“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激增,扩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土地改革后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部分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抢购粮食。
作用:有利于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市场秩序;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推动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8分)
32【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作用: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0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木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6分)
(3)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生产要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