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南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5 12: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洮南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扇子作为实用器物产生,却被逐渐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在重重“障扇”下出行,到读书人借“便面”遮面;从汉宫妇人托执扇抒弃妇之情,到魏晋名士持麈尾扇谈经书之义……自古文人笔墨着重记叙的扇子,其实都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缺少联系。然而在宋代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种种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次作为日用品受到了关注。
在南宋移民的笔下,林林总总可发现专卖扇牌的、专卖扇柄的、专卖折叠扇或团扇的各色商铺——这些悄然花样翻新的商品也许昭示着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那么这些商店中的扇子是怎样一番模样、又反映了普通百姓的何等观念?展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持扇的人物形象屡屡出现,他们手中拿的大抵是竹扇纸扇一类。这样的材质称不上奢靡,似乎与时人连饮酒都要全套银器的性子不符,但贵在轻便、又有其他材质无可比拟的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则往往施加装饰,在绢面扇子上以逸笔勾画花草虫鸟,成为所谓“画扇”。然而,市井中的宋人并不喜新厌旧。比起奢靡的王孙贵族,百姓们总是务实的。当扇子坏了,还有那些走街串巷以修扇子为业的匠人,用如今的我们已不能得知的技艺,将破损变为缺陷之美。
不论装饰如何、工艺如何,宋人所使用的各式扇子在形制上大抵还是团扇,这也是自汉代班婕妤《团扇诗》起就萌发的传统。然而两宋的街头,一股源自异邦的新风已悄然暗度,带来时人眼中尚且陌生的折扇。根据《宋史》记载,早至端拱年间,二十余把折扇就作为礼物,被日本使臣进奉给宋太宗。之后,在北宋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相国寺里,也出现了进口自日本的高级折扇。扇面上一改本土“画扇”上的花鸟图案,绘以清远萧瑟的山水,意境独绝。
作为舶来品的折扇并未能在北宋民间流行开来。不过,在南宋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观。在《梦粱录》中,吴自牧记载了都城中的铺席,其中就有“周家折叠扇铺”一项。也许当时的匠人吸收了折扇的形式,仿制出了汉地的版本,并且成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以至于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同时,南宋人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也提到了自己对“倭人之扇”的看法。不同于北宋前辈们的赞叹之情,他批评日本折扇“或作不肖之画于其上”。从“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到“作不肖之画于其上”,这样的转变,是不是又暗示了中国匠人贩卖的仿制品,精致程度已出于发源地之上呢?
小市民的扇面一挥一摇,不止驱散江南酷暑的清风,更让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褪去。持一把图案灵动的画扇,或带着异国风情的折扇,能为寻常的路途增添几分清凉与情趣。扇子花样翻新,始终不变的是对美的追求。更难得的,是有生长于斯的文人将这些风貌,用始于宋的视角与风情,一一记叙下来。
(摘编自李怡淙《掌中暗度故城风——宋人生活中的扇子》)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扇子产生后逐渐被赋予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到读书人,从汉宫妇人到魏晋名士,他们有关扇子的故事,其实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缺少联系。
B.在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在宋代受到了普遍关注。
C.在宋代,有卖扇子的各色商铺,其中的商品花样翻新。这说明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D.宋人的扇子多为纸扇竹扇,轻便又有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常用花草虫鱼装饰,成为 所谓“画扇”,宋人的喜新厌旧可见一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从扇子的演化历史谈起,指出扇子从实用器物到被赋予了象征含义,从古代说到宋代,引出论述的话题。
B.第四段将团扇与折扇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论述,指出折扇在装饰工艺上更加精巧,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C.第五段以南宋人在《梦粱录》和《癸辛杂识》中的记载为例,说明折扇在南宋的流行情况。
D.文章论述层层递进,介绍了扇子的产生、发展,同时表明贯穿扇子发展变化的是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也许是南宋匠人的模仿与借鉴获得成功,折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甚至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这说明折扇在民间开始流行。
B.“作不肖之画于其上”这一评论,既是对日本折扇的批评,也是对中国匠人仿制品精致程度的肯定。
C.从团扇到折扇,工艺上和装饰上越来越讲究,从学习借鉴到不断改进,说明创新在发展超越中的重要性。
D.扇子花样翻新、图案灵动,在一挥一摇之间,驱散了江南的酷暑,从而也削减了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4. 下列四项分别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愉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6.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 。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主人公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8. 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哪些合理性?(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督吴桂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大眷倡乱,流劫漳、延、兴、泉间。官军击败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冈,龙南谢允樟据高沙,赖清规据下历。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百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上疏曰:“三巢僭号称王,旋抚旋叛。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不亟讨,祸不可言。三巢中惟清规跨江、赓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下历始。”帝采部义,从之。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隆庆初,吏部以百朋积苦兵间,稍迁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请留百朋剿贼,诏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父丧归,起改兵部。万历初,奉命阅视宣、大、山西三镇。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事核边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升赏黜革有差。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以省母归。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逾年卒。
(选自《明史·吴百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B.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C.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D.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抚,意为巡视安抚;也是职官名,明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代替君王来巡视天下。
B.会师,行军之时,各路人马在某一地点聚集起来,也可比喻几个方面人员的会合。
C.僭号,冒用上级尊号;“僭”,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税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百朋能文能武,颇有战功。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担任了御史、右少卿等职务,后来改任为提督军务,与两广提督共同讨伐河源贼寇后二人又在海丰打败倭寇。
B.吴百朋有勇有谋,冲锋陷阵。对广东的三处盗贼巢穴朝廷有近十年没有征讨,吴百朋认为他们接受招安后会马上反叛,若不快速征讨会招致大祸,就上书献计并亲自率兵征讨。
C.吴百朋娴于军旅,屡受升迁。朝廷认为吴百朋长时间在军旅很辛苦,就任命他为大理卿,但欧阳一敬等人上奏求朝廷留下吴百朋剿灭乱贼,皇上就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等官职。
D.吴百朋考核官员,做事认真。万历初年,吴百朋巡视宣、大、山西三镇,用粮饷、险隘等八事考核边地大臣,并根据官员情况对督抚总兵以下的官员进行升降奖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5分)
(2)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②,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通过写终南山未改旧时的青色,意在歌咏家乡仍然充满生机。
B.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C.“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D.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15.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蒙蔽百姓,巩固统治而焚书坑儒,《过秦论》中体现这个举措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 , 。
(3) 《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7-19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 ,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 ”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 ),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 。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 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
B.无关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
C.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
D.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
B.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
C.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
D.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显的不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B.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D.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不少青少年遇到压力时,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所以专家提出,化解青少年心理问题, ① , 可以拓展思路,寻求新办法。现在的青少年能熟练使用新媒体,遇到问题, ② 。当一个孩子在网上搜索自杀的方式时,搜索引擎应当同时显示出预防自杀的科普知识、求助热线、心理干预机构等信息,引导孩子认识到不一定要采取极端行为, ③ ,“或许,这样可以让‘悬崖’边上的青少年多一些思考,把他们从‘死胡同’里拉出来。”李献云说。
21.分析下列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2014-2015年河北省语文高考选考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年份 题目 选择情况 得分情况
人数 百分比 分值 平均分
2014年 小说 28392 8.56 25 9.993
传记 303349 91.41 25 16.251
2015年 小说 8908 2.46 25 9.993
传记 352838 97.5 25   19.72x k b 1 . c o m
(1)根据表格内容简要概括出2014-2015年两年语文选考题的选题、得分情况及特征和趋势。(3分)
(2)从引导学生均衡选题的角度,请对命题人提出合理的建议。(2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子,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1.A (B项,原文为“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受到了关注”。C项,原文为“在南宋遗民的笔下”,不是“在宋代”;原文为“也许……受到了更大的欢迎”。D项,原文为“市井中的宋人并不喜新厌旧”。)
2.B (B项,原文没有将团扇与折扇进行多方面对比论述。)
3.D (D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递进关系。)
4.C 试题分析:“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
5. A 试题分析:B项,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D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
6.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不足3点1点1分,答对3点4分,4点5分,5点6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此题注意从“新媒体”“社会”“阅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7.C【解析,认力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急的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8.(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中是一个好儿子;
(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每点2分)
9.①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乍”、
②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④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6分)
10、答案 B
解析 关注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的正误问题。比如“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从主语“百朋”分析,其动词谓语是“奏”,到“听抚”都是“奏”的内容,由此判断,在“奏”后停顿较好,因为不能在“兵”后停顿;从动词“从”分析,前面的“帝”是主语,“帝”前要停顿,后面的“之”是宾语,“之”后要停顿。再如“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从“不许”是朝廷的命令的角度分析,“不许”要单独成句。
11答案 C 解析 “冒用上级的尊号”错误,应为冒用帝王的尊号。
12答案 B 解析 “亲自率兵征讨”错误,原文有“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
13答案 (1)吴百朋也佯装罢兵,利诱乱贼的党羽作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贼寇的巢穴没有攻下。(“阳”“悉”“下”各1分,译出大意2
分)
(2)进献边防地图,凡是关塞险隘处所,少数民族的部落,兵马的强弱,亭障设置的远近,都清晰分明得像指着手掌看一样。(“亭障”“指掌”“历历”“指掌”各1分,译出大意1分)
解析 (1)“阳”,通“佯”,假装,佯装;“悉”,全部。(2)“亭障”,名词活用作动词,亭障设置;(3)“历历”清晰,清楚(4)“指掌”,指着手掌看。
14.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A项,“家乡仍然充满生机”说法错误,应该是写出家乡的物是人非。
15. 词的上片 喜: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忧: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词的下片 喜:重回故里的欣喜;忧:物是人非的伤感。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题目要求分析词抒发的喜忧参半的情感,赏析诗歌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词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抒发的情感是喜,“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抒发的情感是忧。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抒发的情感是忧。答题时,结合这些句子具体内容,指出抒发了什么样的喜/忧之情。
16.
﹙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17.A (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第一横线处事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填入“无伤大雅”恰当,填入“无关大局”则无用对象,不合语境。伤筋动骨: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能与后面的“面目全非”构成递进关系。遍体鳞伤:形容受伤很重。但与后面的“面目全非”不构成递进关系。“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意思是失误虽小,结果损失很大。比较二词,前者强调相差很远,完全切合句意;后者强调损失很大,不合语境。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切合句意。耳闻则诵:是说记忆力好。不合语境。)
18.B(依据文意,第一段是在阐述很小的错漏都会对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前有“……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面目全非”,后有“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B项符合前后语意。而其他几项所言均与本文无关,本文没有涉及。)
19.D(原句犯有语序不当的语病,不合句内逻辑,更有甚者不合整个语段的主旨和逻辑关系。A、B、C三项的修改仍然存在原句的毛病。A项“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应调换语序,“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B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将原本是唐朝以后1000多年的时空纳入了唐朝之内。整个语段意在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唐诗作品与最初的版本的作品大不一样,而C项“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这就偷换了“大不一样”的内容。D项修改了上述所有语病。)
20、①不必纠结于老思路; ②多习惯于求助网络; ③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寻求帮助 (每点2分)
21、(1)①选作传记的人数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人数,②选作传记的得分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得分,
    ③14年和15年小说的得分情况持平,④15年较14年传记得分有所提高。(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
(2)降低小说题的难度(或提高传记题目的难度)。
(解析:分析表格的题目,注意横纵向的对比,首先分别横向比较14年和15年的情况,得出选作传记的人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人,选作传记的得分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得分;然后纵向分析14年和15年的不同,14年和15年小说的得分情况持平,15年较14年传记得分有所提高。)
22.立意:1、丢掉顾虑(包袱),才能稳步快步前行;2、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才能大有作为;3、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集中注意力,不应顾虑重重,不应患得患失。等。
【参考译文】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考中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授职为永丰知县。受征召,就任御史,历任淮州、扬州、湖广的按察使。后来,晋升为大理寺丞、右少卿。嘉靖四十二年夏天,他升任右佥都御史、在郧阳任巡抚。后调任为提督,负责军务,巡视南昌、赣州、汀州、漳州。与两广提督吴桂芳讨伐、平定河源的乱贼李亚元、程乡的乱贼叶丹楼,又会师一处,在海丰打败倭寇。起初,广东大埔的百姓蓝松山、余大眷发动叛乱,在漳州、延平、兴州、泉州之间流窜、抢劫。官军击败了他们,他们逃到永春,与香寮的盗贼苏阿普、范继祖联合侵犯德化,被都指挥耿宗元打败,他们假装请求招安。吴百朋也佯装罢兵,利诱乱贼的党羽作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贼寇的巢穴没有攻下。三个巢穴是指和平的李文彪所占据的岑冈,龙南的谢允樟所占据的高沙,赖清规所占据的下历。朝廷因为倭患棘手,十年没有讨伐三股乱贼。李文彪死后,他的儿子李珍与江月照接替他,更加猖獗。嘉靖四十四年秋天,吴百朋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依然巡防上述地区。他上奏说:“三个巢穴的乱贼冒犯尊卑之礼而称王,即刻招安即刻又叛乱。广东的和平、龙川、兴宁,江西的龙南、信丰、安远,被蚕食过半。不赶紧讨伐,祸害不可言说。三个巢穴中只有赖清规的势力跨江西、广东六县,最违逆圣命,讨伐必须从下历开始。”世宗将奏章交给部中议论,并依从了他。吴百朋于是命令守备蔡汝兰在苦竹嶂讨伐并擒拿了赖清规,震慑了众贼。隆庆初年,吏部因为吴百朋颇受兵营之苦,渐次升他任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人奏请穆宗仍将吴百朋留任负责剿灭乱贼,穆宗下诏将他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依旧巡抚故地。吴百朋上奏,春夏用兵妨碍农田的耕作,应该进行招安,穆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请求回乡终养天年,穆宗不同意。改任为刑部右侍郎。父亲去世后回乡服丧,再度做官时改任兵部职。万历初年,奉命巡视宣州、大同、山西三镇。吴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等八件事情考核边疆大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的官吏,分别受到升官赏赐或罢免的处理。又进献边防图,凡是关塞险隘处所,少数民族的部落,兵马的强弱,亭障设置的远近,都清晰分明得像指着手掌看一样。后由于探视母亲回乡。又出任南京右都御史,升任刑部尚书。过了一年去世。
同课章节目录